“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xué)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老 井
作者丨王明亮 編輯丨張旋
我的故鄉(xiāng)在黃河岸邊,這里有一個不大卻美麗的村莊——小王村。
幼時,祖父時常跟我講小王村因“七十二井”而著稱,祖輩們在我們的村里村外先后打下七十二眼井。在我的記憶中,具體有多少沿井,不得而知,但是感覺確實很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河灌溉的工程中,無情的黃河水,一股腦吞噬了我們村中所有的老井。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村東頭,古柳下的老井。那口老井不知道是哪朝哪代挖掘的?聽說有十多米深,井口直徑半米多,圓形的井口,井底到井口周圍都鑲嵌著一塊塊條石,井口上還套著一圓柱形的石箍。每年雨季時,井里的水很滿,成年人用手伸進石箍就能輕松提上水。雨季過后,井里的水就開始慢慢下降了,去井里挑水,就不得不用一只系有繩子的小水桶。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發(fā)現(xiàn)井里的水上午要滿些,一到下午特別是傍晚,水就下沉到井底去了,遠遠望去,有些嚇人。用水多的季節(jié),有的人很早就起床,去井邊排隊。身處黃河三角洲,別的村子里的井水大多比較渾濁,甚至有時候有小蟲子在水面游動。但我們這里的井水要干凈得多?! ?/p>
每年盛夏時,井都要清洗一次,由三四個人負責洗井。下井人蹲在大水桶里,水桶系在一根又粗又長的繩子上,其他幾個人拉著繩子將下井人慢慢地往井里放。接近井底時,下井人就將井底的淤泥雜物裝進大桶里,然后由守候在井口的人將繩子慢慢往上拉,就這樣一桶一桶地清理井底的污泥雜物。洗井時,井底一般會有各種材質(zhì)的水桶,那是村民在打水時,繩子斷了或是沒有拉住繩子掉下去的。洗井完畢,大家都會各自把它們拿回家。
幾代人都依靠著這口井,一代一代地生活著……改革開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用水量也增大了。有的人開始在自己家門口挖井,這樣去老井里挑水的人也就漸漸少了。再后來,家家安上了自來水,老井就自然被冷落了。
但時常在我的夢里,依然有這樣的畫面——天還沒亮,井邊就傳來一陣陣吱呦、吱呦的聲音,響聲一直持續(xù)到天亮,這是家里的勞力挨家挨戶趁著天沒亮,給家中的缸甕里挑滿水,保障了一家老少一天的做飯、洗衣用水。挑水的人絡(luò)繹不絕,川流不息。扁擔發(fā)出的吱呦聲,交織成了鄉(xiāng)村動聽的交響曲;水桶中嘀嗒的水,滴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幅鄉(xiāng)村悅耳的五線譜。
老井的水,清澈,甘甜。春節(jié)前,周邊村莊的村民,也會到老井來,用桶挑水,用手推車推水。用他們的話說,過年了,讓家里的親人和親朋好友喝點好水。
老井,用自己古老的身軀,無怨無悔,奉獻著自己那甘甜的乳汁。她這種不計個人得失,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不正是鄉(xiāng)親們的品格嗎?
作者簡介:王明亮,出生于墾利董集鎮(zhèn),教師,自幼酷愛書法和創(chuàng)作。曾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區(qū)發(fā)表。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致力于謳歌贊美農(nóng)村的新生活和親身感悟的經(jīng)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