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老家在山東
小時候,母親是哪里人,我并不知道。有人冷不丁叫我“老侉子兒子”,我疑惑不解。慢慢地次數(shù)多了,隱約感覺言語之中似有一種揶揄不恭。我撿起地上的石頭砸向其中一位倒霉蛋,他捂著流血的額頭要來揍我的時候,我的小姐姐趕了過來,幫他包扎了傷口。
“你能叫我媽媽老侉子嗎?你應該叫山東媽媽、革命的媽媽、周媽媽。知道嗎?”
一九二三年,我的母親出生在山東省臨沭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外公外婆兩位老人終身只養(yǎng)育了我母親這個大小姐,因此捧若掌上明珠,百般寵愛嬌慣。但她卻也沒有逃脫掉世俗的束縛,從小裹起了小腳,一生至終。
母親的小外婆在夏莊(臨沭縣城)城里居住,開著商鋪,家境殷實。我的外公外婆很有理想,曾請托母親的小外婆早早物色人選,紅媒牽線,好把我母親嫁到城里。
我的外公當時在農(nóng)活以外,常幫母親的小外婆家干活打工。外公常常清晨趕著馬車去東海拉鹽,“日落西山,滿滿一車鹽就拉回來了”。母親很高興談這件事,幸福的樣子落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原來我們仰慕的“大?!本驮谕馄诺拇箝T外,我們?nèi)碗x不開的食鹽就在那海里,是外公趕著馬車拉回來的。
苦難的歲月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軍閥混戰(zhàn),老百姓苦難深重。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后,山東大地更是充滿了血腥味。
夏莊的古老城墻自然抵擋不住惡魔的鐵騎。日本鬼子強行進駐夏莊,又在四周修建了碉堡,日夜在城墻上巡視。美麗的夏莊變成了人間地獄。鬼子下鄉(xiāng)燒殺搶掠,強抓壯丁,奸淫婦女,殘殺兒童,無惡不作。鄉(xiāng)親們含恨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喪魂落魄地四處跑反。
“跑反”是母親悲慘故事里的常用詞。母親像一位語言大師,繪聲繪色地向我們描述鬼子的罪行,描述左鄰右舍驚慌失措,一群群跑向山里躲難。大家沿著山峰轉(zhuǎn),一旦發(fā)現(xiàn)鬼子搜山,便躲藏在掩體里不能發(fā)出一點聲音,襁褓中嬰兒的啼哭聲用奶水堵住,實在不行,只能忍痛悶壞自己的心頭肉。
母親說:“夏莊城里我摯親的小外婆就嚇成了顫瘋病,頭搖手抖,成了不治之癥”。談到這里母親總是悲傷至極,唉聲不斷。我們蜷縮在母親身邊,身體好似凝固了,兩眼無力地望著她。
加入革命隊伍
“哪天日子太平了,就好了”。這是母親當時的心聲。打鬼子成了人們的不二選擇。母親青春年少,活潑向上,她緊緊地跟在了打鬼子的隊伍后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開始是為抗日隊伍做鞋做飯。
母親兩指擰麻線,又快又好,捻成的底索能同時供一屋子婦女納鞋底。后來,母親隨我父親到了樅陽老家,這一絕活也被鄉(xiāng)親們傳為佳話。
母親會做面湯。十來個人吃的飯,盛來面粉,兌水、揉捏,成了一個面團,搟面杖飛快地左推右搟,不一會便成了一張厚薄均勻的面皮。適度抹點粉,把面皮來回折好,用刀切成粗細均勻的條狀,下在滾開的水里。不時兌點涼水,再燒開。起鍋時放些佐料,滴點麻油。母親搟的面吃起來筋道,湯水既不寡淡又不黏糊,清香飴人。戰(zhàn)爭年代能吃上一碗我母親搟的、沒有任何佐料的面湯,也算是口福了。
母親的餃子做得也好。餡料食材隨地可選;手持一根搟面杖,可同時搟五、六個餃子皮。攤煎餅更是手快如飛,一推車煎餅半上午就能做成,裝在筐子里蓋上布簾迅速送往前線。
“這些活都是家常便飯,我們都會”。母親說的“我們”是指她山東的鄉(xiāng)親。
母親后來又被編排到戰(zhàn)爭一線搶救傷員?!耙徽探Y(jié)束,傷員成批的抬下來”,母親忙著搶救傷員,學會了戰(zhàn)地救護。
母親以單薄的身軀匯入抗日戰(zhàn)爭的洪流,出生入死打鬼子??箲?zhàn)勝利后又轉(zhuǎn)身投入了解放戰(zhàn)爭的行列。
結(jié)成革命伴侶
棗莊戰(zhàn)役后,母親認識了父親,當時父親在后方療養(yǎng),母親是護理員。我們唱《沂蒙頌》時問母親:“你也燉雞湯給爸爸和其他傷員喝嗎?”
父親在老家安徽樅陽的陳家州放牛時參加了新四軍,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沒受一點槍傷刀痕。父親曾是師長曾希圣的警衛(wèi)員,負傷時是三野七師司令部偵察排長。
父親高挑健壯,英俊帥氣,機智勇敢,活潑敏捷。母親對他有特別的好感,男女之情油然而生。
父親要娶母親的時候,曾讓所在部隊一片嘩然,因為不夠“二五八團”的資歷,犯紀律。當時父親的左肺被敵人的子彈穿通了,因醫(yī)藥條件有限,他不時地吐血。父親受傷的身體不適宜繼續(xù)留在征戰(zhàn)的軍隊了,退伍、轉(zhuǎn)業(yè)勢在必行。父親的受傷意外地成就了他們的姻緣。
我不知道外婆、外公當時以怎樣的心情放手將寶貝獨生女嫁給我身受重傷且遠在異鄉(xiāng)的父親。小時候,每當母親談完故事,我睡眼朦朧中就呈現(xiàn)出哭得死去活來的外婆,和站立一旁一動不動的外公的幻影,我的眼淚隨之也就打濕了一片枕頭。
隨夫南歸
隨著戰(zhàn)爭的勝利結(jié)束,南歸的“大軍”龐大繁雜。有南下的正規(guī)部隊,有傷殘、轉(zhuǎn)業(yè)、退伍軍人,也有敵俘回鄉(xiāng)人員和當初背井離鄉(xiāng)的百姓。
一九四九年春,我的父親攜著我的母親抱著我的大姐,車馬勞頓,風塵仆仆地跟著大部隊走進了合肥城里。
剛剛解放的合肥百廢待興。首長曾希圣軍轉(zhuǎn)到地方,任安徽省委書記,父親決定不去打擾他,也不想在合肥就職安家。他一心只想著父母家鄉(xiāng),只盼著骨肉團聚,于是就在一個小旅店住了下來,等候大軍過江、家鄉(xiāng)解放。
幾十天后,一位民工將父母的行李擔子歇在我奶奶家掛鎖的柴門前,沒等吃飯喝水就走了。這是軍人接待站對前線歸來的榮譽軍人的特殊照顧安排。
母親抱著大姐左顧右看著老家的景致。父親快步走向池塘埂,親熱地和一位老婦人依偎在一起。奶奶悲喜交集,她原以為父親已不在人世。父親也得知,他參加新四軍后,以為他不在人世的爺爺憂傷悲痛,貧病交加,不治而亡。
解放初的樅陽縣叫湖東縣,湯溝鎮(zhèn)是縣政府所在地。父親就任湖東縣武工大隊大隊長。為了便于工作,父親原來決定把小家庭安置在湯溝,但遭到了奶奶的極力反對。
父親是孝子,奶奶的話是無條件執(zhí)行的圣旨。父親尊重奶奶的意愿,不能離開她和老家,金窩銀窩就愛這個草窩,把老婆孩子押在她老人家身邊是最大的定心丸。于是父親把他的小家庭落戶到楊家老屋,離老家、奶奶的屋宇僅一畈之隔,是嶄新敞亮的磚墻大瓦房。奶奶這回是高興了。
母親大翻領大排扣的軍衣和花格子襯衫卻不準穿了,換成了大腰褲和竹布對襟藍褂。奶奶非常苛刻,她和族人們一起,要改造我這個山東侉子的母親。
挑擔子是首選。裹小腳的母親要去挑打土墼的泥巴,一個人壓著一個人地跟著,不能落隊歇下。母親的老家山東,運輸物品都使的小車、獨輪車,不興肩挑搬物。母親用兩只手使勁托著扁擔,以減輕肩膀受壓帶來的痛苦,她扭曲的步態(tài)使得圍觀的鄉(xiāng)親在一旁哂笑。
母親說話大嗓門,奶奶和一些刻薄的族人硬賴她不懂禮貌、不尊重人。委屈的母親好不容易等到一個禮拜才回家一次的父親,向他訴怨,卻又得到父親的一頓數(shù)落。
見不到的外公外婆
我不知道我的外公是五幾年來到我家看望他的孩子們的,那時我還沒有出生。但我知道,解放初的那些年,交通極不便利,不像我父母親當年回鄉(xiāng)時有軍車可乘,旅途艱辛可想而知??赏夤?、外婆牽掛骨肉,念女心切,什么樣的困難又克服不了呢?
我從幼時起就羨慕小伙伴們可以隔三差五去外婆家,偎在外婆懷里或牽著外婆的手在自家院落里走動,炫耀地吃著從外婆家?guī)Щ貋淼狞c心??晌易詮膩淼竭@世上,還沒去過外婆家。每當我向母親要外公外婆的時候,母親只能一次次含著淚水說:外公、外婆住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哪天會來看我們的。
外公那次來我們家,臨走時有意識地丟下了所有可留下的物件。外公丟下的笆斗筐子,能提面粉,甚至能提水,經(jīng)摔經(jīng)打,是臨沭的特色產(chǎn)品。我小時候經(jīng)常提在手上,摘果子掐花草裝物品。外公留下的一頂大絨帽冬天就長在我頭上,像外公、外婆的手,時刻撫摸著我的腦袋。我經(jīng)常爬上村外路口邊的大皂角樹,站在高高的枝頭上眺望,希望路的盡頭,外公、外婆能突然出現(xiàn)。
我們盼著過年,可每年過年前夕都能看見母親淚水盈盈地和父親在說話。他們養(yǎng)育了我們姊妹兄弟七人,守著父親的一點傷殘撫恤金過日子,自然緊巴巴的,但每年這個時節(jié),總要給遠在山東的兩位老人寄點過年費,十至二十元不等。母親思念親人的淚水,常常溢滿眼眶。
母親持家
我剛懂事,父親的傷便開始頻頻復發(fā),吐血不止,痛苦異常。母親整天守候在他身邊,喂水喂飯,擦洗安撫,口中喃喃自語:“能送到大醫(yī)院就好了……”送到大醫(yī)院?就是小醫(yī)院不也很好嗎?可是當時家里的條件根本就無法送醫(yī)!此刻,在電腦前敲下上述文字,我是什么都不敢想、不敢說,止不住的淚水,生怕妻看見了莫名其妙。
父親去世了。早已遠飛各地的姐姐、哥哥們被一封封電報催回了家。他們的經(jīng)濟也很拮據(jù),擔負不起埋葬父親的費用。母親不得不開口向政府求援,讓重于泰山與輕于鴻毛有了暖心的分界線;她又據(jù)理力爭,為父親贏得了“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父親去世后,家里只剩下我、小妹和母親,每次我從學校回家,總看見母親穿著干凈的藍色竹布褂、帶補丁的褲子,或在外面筢柴,或在園里種菜,或坐在門前納著鞋底……
母親要養(yǎng)活養(yǎng)大我們。在那糧食緊缺的年代,母親的巧手總能使我們吃的又飽又美味。母親將山芋渣緊磨細篩,拿出做面粉的手藝,精細料理,加上合適的佐料,做成圓子、粑粑,用柴鍋烤得黃黃、焦焦的,吃起來香噴噴,美極了。
我長大后,在運輸公司上班,天南地北,多拉快跑,享受了祖國各地的奇異風光和珍饈美味。這忙與樂的環(huán)境,卻始終不能改變我對家對母親的眷念,始終難忘與母親在一起的溫馨愜意。母親遵循父親的意愿,守著家鄉(xiāng)那一方凈土不改初心。我便放棄了城里的優(yōu)越環(huán)境,與志同道合的愛人回到了母親身邊,言聽計從她老人家的安排。
九十年代初,愛人在家鄉(xiāng)開了一盤小店,我開始經(jīng)營個體運輸。為了方便生意,我們托人拉了電話裝了座機,那時候也算趕超時髦了。
鄉(xiāng)親們開始出門打工,一所中校和四鄰幾村人都記下了我家的電話號碼。鄉(xiāng)親們打回來的電話大都由母親傳遞給他們的家人。
對來我家守候接電話的鄉(xiāng)親,母親遞凳子倒水,親如家人。常有鄰村在外打工的人打來電話要與家人聯(lián)系,卻又碰不見鄰村人帶信過去,母親非常著急,便踩著小腳,親自登門傳話,等到他們按約定時間來我家與親人通上了電話,母親自是由衷地高興歡喜。
母親經(jīng)常幫我們站店賣東西,“賒賬少零”她最拿手。鄰村的孩子常拿小票來買冰棒、小點心,五六個孩子買一支冰棍后都爭著搶著,哭鬧一片,母親看見后嘴上說著“可憐見的”,隨手就拿起小店冰棍,每個孩子發(fā)上一支。
二00六年,我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無疾而終。她干干凈凈漂漂亮亮地走了,四鄉(xiāng)八鄰都來送行,人山人海。我為母親扎了紙船寶馬,以便她能遠行,去見遙遠的外公外婆;母親精心保存的列寧上裝和花格子襯衫也一并燒了,供她帶走,這些寄托著她的革命理想和對美的追求。人民政府為母親批復了一塊墓地,我竭盡所思,為母親的碑文寫下:革命紅嫂章月英之墓。
作者母親遺照
--END--
來源:文鄉(xiāng)樅陽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侵權(quán)必究
周玉金,微信名:老屋小爺
樅陽縣金社鎮(zhèn)人
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
推薦閱讀
溫馨提示:凡在文鄉(xiāng)樅陽微信公眾平臺刊載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quán)歸平臺與作者共有。本平臺享有作品處置權(quán)。作者投稿本平臺,即視為同意。感謝您的認可及支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