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文字的溫暖和力量
——我的讀書救贖心路歷程
作者:鮑和祥
題記:我的小作文《初離家鄉(xiāng)》在濟寧文學公眾號發(fā)表后,我高興地發(fā)到朋友圈,短短兩三天時間,大家的肯定、鼓勵、點評、問候一起涌來。這份愛和溫暖,讓我渾身充滿力量,有了想寫點感悟的沖動,先擬了題目——《文字的溫暖和力量》。我想到祖先發(fā)明的甲骨文,一幅幅畫面在我面前徐徐打開,回想起自己這幾年通過閱讀一點點被治愈,我決定將這份愛流淌筆端記錄下來,讓更多正被病痛折磨,處在抑郁焦慮之中的人們從中獲得啟迪,從而走出困境。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字比漢字更智慧,它從誕生就是一幅幅畫,自帶情感而不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語言逐漸有了詞、句、文章,漢字也幾經演化,變得易識易讀。由此,中華文明橫亙古今,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璀璨絢爛,光芒閃耀于銀河蒼穹。
我對文字的敏感和興趣主要是生病這幾年,在病魔的折磨中,我數(shù)次在人生的懸崖邊徘徊,在漫漫黑夜中失眠流淚,焦慮不安。父母相繼離世都在我病后三年里,我極度自責,常常想:如果我健健康康的,我們姐弟四人,父母心里最起碼多一份希望,手里多一根拐杖。我雖已調回縣城工作,但基本上自己能做的事很有限,孩子工作那時還沒有著落,家中里里外外全是愛人忙活,自己有時還情緒失控發(fā)脾氣,愛人臉上也不見了往日的笑容。身體、家庭、孩子、事業(yè),幾座大山帶來的壓力,讓我奄奄一息,那種無力無助無奈無望,無處訴說,無人理解。
曾有那么幾段時間,我常常躺在床上想:既然還沒有萬念俱灰,還沒有絕望到要離開世間的地步,那就是仍繼續(xù)活著,既然活著就得有活著的心態(tài),必須從焦慮中走出來;你就不能整天胡思亂想,這樣不但啥問題解決不了,反而會更焦慮、更痛苦。手機上雞湯文章也不少,但看過之后,很快就不起作用了,總覺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個,終究走不出來。
我就這樣思來想去反復琢磨后,突然想到了中國先哲的智慧——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我想那就從心著手,尋找解脫之法,東方三圣之一的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弟子根據他的口述記錄結集而成《壇經》一書,這是中國化的佛經,通俗易懂,很多人都能從中汲取智慧。我從網上選了一本《六祖壇經修心課》,里面有作者解讀,便于初學者理解。我從書中領會得知,自己的一切想法都是自己想出來的,與事情本身無關,與他人也無關。有的事已經過去了,想也沒用了;而有的事根本還未發(fā)生,想更沒用。要安于當下,病是事實已無法改變,必須正視它、接納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本性俱足,要了解自己,悟透自性。人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是無法選擇的,也就是說無法選擇父母,能來到人世間都是幸運的,看后自己心有所悟,頓感豁然開朗。
我從來沒有這么關注過自己的內心,我迫不及待地搜索“心”字底的字和豎“心”旁的字,我邊看邊按自己的理解去解讀和領會。例如:“悟”,這是心+吾,就是要自己觀自己的心;“念”,這是今+心,就是當下的心,此時此刻有了怎樣的念頭;“忘”,這是心+亡,心中事沒有了或不記得了;“想”,這是心+相,心里有了想法,佛法上叫“著相”,進而聯(lián)想到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愁”,這是秋天的心,萬木蕭瑟,寒冬將至,得準備過冬的棉衣和食物,所以先人秋天心思多,常常發(fā)愁。接著我又查找有“心”組成的詞語,例如:“愛心”、“開心”、“心靜”、“凈心”、“心平氣和”、“心想事成”等等。當然,只有正向的詞語才能安頓內心,但擾亂內心的詞語也不少,例如:“心驚肉跳”、“膽戰(zhàn)心驚”、“心煩意亂”、“利欲熏心”等等。
由心組成的字、詞很多,但我只關注正念的,負面的不去觸及。這樣漸漸有了一些感悟,我把感悟用打油詩表達出來,這些打油詩大都關乎心和生命,我錄此三首,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讀壇經有感
自性須自知
自知能自醒
自醒方自覺
自覺終自悟
我來人間一趟
我來人間一趟
感恩吾佛高堂
人生悲喜自渡
不見眾生模樣
宇宙人生
浩瀚宇宙大無垠
地球不過一粒沙
君言心中萬千苦
試問眾生能算啥
我把這些打油詩建檔保存,文檔名【禪悟生命】。我特意在視頻號里制作了一個視頻,精心挑選了最走心、最能使我看了就安靜的十個字放在文案里,這十個字是心、愛、凈、平、安、簡、靜、觀、悟、空,然后配上古箏音樂《云水禪心》,時常打開看看,心里平靜了很多。
心里漸漸平靜下來之后,我又買了《莊子的智慧》《道德經》《易經》等國學經典。閱讀之后,感受到了宇宙之廣闊,人類之渺小,真正體悟了道法自然、大道至簡。了悟世間萬物時刻都在變化之中,四季更替、晝夜變化、生老病死等都自有其規(guī)律。無論你如何擔心、害怕、恐懼或試圖改變都無濟于事,這些都會自然發(fā)生,自己的心一定要平和、平靜,讓一切自然來,自然去。雖然看一遍兩遍也記不住多少內容,但這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改變著我,我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能更客觀地去看待、去理解,更能包容世間萬事萬物。
在中國文壇有幾位重量級人物,你像梁實秋、汪曾祺、老舍、季羨林等,我也買來他們的散文集看。我讀著他們的文章,就像和一位位睿智、豁達、通透、知識淵博的鄰家大伯閑坐拉呱,心里敞亮、舒坦、愜意,完全忘記了自己身上的痛苦。我看了俞敏洪的《不負我心》、陳行甲的《在峽江的轉彎處》,看他們如何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何戰(zhàn)勝困難挑戰(zhàn),不斷攀越人生路上一個個山峰;看“洪哥”、“甲哥”兩位老師,如何戰(zhàn)勝抑郁焦慮后重新出發(fā),在新的領域開疆拓土、在時代大潮中逐浪前行。他們傾情公益事業(yè)幫助他人的偉大義舉,他們對弱勢群體的悲憫大愛,把我深深感染,正如陳行甲老師的深圳恒暉公益基金會宣言:世界并不完美,看清依然熱愛,知難仍然行動。
最震撼我的還是史鐵生老師的《我與地壇》這本書。在書中,史鐵生對于突如其來的意外,他寫到“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在這璀璨的青春年華里,他陡然跌入深淵。他是那么絕望、悲傷、無奈,脾氣如六月的天氣忽云忽雨,曾三度自殺未遂。在反復折騰后,他慢慢沉靜下來,每天到地壇大院子里靜坐發(fā)呆,看地壇大殿上被歲月剝蝕的屋檐琉璃瓦,看草木的春發(fā)夏長,秋蕭冬寂;看雨后植物葉子上的水滴慢慢聚集,然后忽地滑落發(fā)出萬丈光芒;看地上的螞蟻辛勞奔波,努力地生活。他觀察不同的人,有相濡以沫的中年夫妻,有屢屢名落孫山的長跑青年,也有漂亮卻智障的少女。他開始思考生命,感傷宿命,開始用筆記錄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史鐵生開始慢慢理解母親,他說,“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給母親來這套倔強,等我真正懂了,母親已不在人間了”,“當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我想我一定使母親做過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也替我想想”,這一句句深入骨髓的生命思考,那頭都鏈接著母親的愛和對自己少不更事的懊悔反思,完成對自己心靈的救贖。
最觸動我的是史鐵生對死亡的深刻理解,他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彼c那位長跑小伙分手時相互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我想這是經歷了何等的絕望才有的醒悟和平靜,他們眼里的死亡是高空飄浮著的淡淡的云,是低空懸浮著的一粒微微的塵,是深秋一枚已近枯死但還有點點綠意的樹葉,靜靜地躺在他們身邊,看起來那么美。
我每天焦慮不堪苦苦思索的問題,其實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們早已幫我思考完了。順境多做事,逆境多看書,書中不但有黃金屋、顏如玉,還有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我心里久久揮之不去的霧霾,終將煙消云散后迎來朗朗晴空。最后,我要向給予我溫暖和力量的文字致敬,文字與日月同在,這是我們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濠梁之樂君 癸卯年大暑
作者簡介:
鮑和祥,70后,筆名濠梁之樂君,正值奮斗的年紀不幸罹患重病,在滿地荊棘的路上艱難前行。正如史鐵生所言:我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點東西。在孤獨無助的日子里,也許我拙筆拾掇的一行行文字,就是最好的療愈和慰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