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學的20項思考——“效能改進”教學模式(一)
作者:查有梁
1.什么是“效能改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思考:科學測評教學效能,不斷改進教學過程。
特點是:以德育人,科學樹人,注重實效,講究效率。提倡“高效教學”,減小無效勞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改進。這就是“效能改進”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上課的可測評量是:①問題提出;②思考時間;③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后的可測評量是:①作業(yè)設計;②批改方式;③反饋時間。
2.教師要有教案,學生必須要有學案嗎?
學生要在預習和復習中,學會“提出問題”。問題要提得好,能抓住關鍵和要點。變被動地聽課為主動地聽課。有整體的教案,也應當有整體的學案。
3.一節(jié)課40分鐘,平均可以學習多少知識?
思考: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克服難點。
一節(jié)課僅4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學目標是相當“有限”的。一節(jié)課平均可以學5-20個組塊,1個產(chǎn)生式。少則得,多則惑。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4.“知識”分為幾大類?“教學目標”只能寫出哪類知識?
思考:廣義的“知識”分為兩大類:①外顯的編碼化知識(事實知識、原理知識);②隱含的經(jīng)驗類知識(技藝知識、人才知識)。
前者,可以言傳,通常理解為狹義的“知識”;后者,難以言傳,只能意會。教學目標,通常只能寫出可以言傳的知識;而只能意會的知識是無法寫出來的。只能融合、滲透在教學之中。分清兩大類知識,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5.知識與技能有什么不同?應該作為“一基”還是作為“雙基”?
思考:“知識與技能”不能作為“一維”。知識重在邏輯性,技能重在操作性,兩者有明顯不同,是有差異的。
這里的“知識”顯然是指狹義的知識,是可以言傳;而“技能”,靠體驗與感悟,難以言傳,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即“雙基”,已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有意和無意削弱“雙基”,這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學。
6.“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教學的短期目標還是長期目標?是顯性目標還是隱性目標?
思考:“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大多屬于隱含的經(jīng)驗類知識。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很難準確地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作為教學目標的“一維”。
如果硬性要求每一節(jié)課都要寫出達到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常就只能“貼標簽”。形式主義地貼太多標簽,教學效率必然降低。“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教學的“長期”目標,而不是一節(jié)課的“短期”目標;是“隱性”目標,而不是的“顯性”目標。分清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分清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
7.什么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提出問題和思考時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選擇出好的問題,引起積極思維。
一節(jié)課內,提出多少問題為宜,要研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后,要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思考”、“憤悱”的時間多長為宜,要研究,時間長了不好,時間短了也不行。
8.教學效能測評的兩大要素是什么?教學中可以測評嗎?
思考:教學效能的測評有兩大要素:“問題提出”和“時間控制”。
問題提得好,問題的量適度,則教學效率高;時間控制得好很重要,時間多了或少了,教學效率都不佳。課堂教學的提問,以學生思考3~5分鐘為宜。教師要掌握好上課每一階段的時間和節(jié)奏。
9.基礎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可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多少時間?
思考:在基礎教育中(1~9年級),每節(jié)課總是要有5~8個環(huán)節(jié),平均每一環(huán)節(jié)占用8~5分鐘。
每一環(huán)節(jié)(或稱階段),是一個小“節(jié)目”,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靈活調整,以提高教學效率。
10.教學中如何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出學科的特點和魅力,要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習興趣。這樣,才可能是高效的教學。
教師要逐漸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要使學生“會學、好學、樂學”,則首先教師要“會教、好教、樂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