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老虎雜談】
作者:江湖刀客
圖片制作:清和
“有專門講筆法的書嗎?”
“我如何才能盡快掌握晉唐的用筆方法?”
這段時間,微信平臺留言中,問的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問題了。
又有網(wǎng)友問:
“有不少關(guān)于筆法的書,到底哪一本講的對呢?”
”《百家講壇》上有人講晉唐筆法,講的對嗎?“
……
總之一句話,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學會古人用筆。
其實,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本講述筆法的秘笈,可以讓您在看完后立馬脫胎換骨,化身成為王羲之。
自古以來,講筆法的人也不少,講的到底對不對?關(guān)鍵還是看寫出來的效果。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不作張芝作索靖?!?/p>
蘇東坡這句話主要是講學習書法多下功夫,就會有收獲,但放在今天來講,沒有正確的方法,下的功夫越多就越是南轅北轍。
關(guān)于筆法,當代人的著述是一篇接一篇,一本又一本,新名詞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熱鬧得很。
秘傳而輕易不授的筆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滿大街地廣而告之,簡直要把過去的書法大師從長眠中驚醒。
可是,刀客我想問的是,”誰達到或者接近了晉唐大家的書法水平?“
“又有誰真正能有這份自信呢?”
“或者講某一個點畫達到了他們功力的幾成?”
實踐未必出真知,但實踐可以驗證真知。
筆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筆法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不是忽然間從石頭中跳出來的孫悟空,神通廣大。
從遠古先民”師法自然“,無意識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掌握的一套如何寫好字的用筆方法,到秦漢時逐漸上升到有意識狀態(tài),總結(jié)規(guī)律,形成“ 筆法”,口傳手授、代代相傳,隨著書體的變化而逐漸完善,魏晉時期趨于成熟和豐富,并在王羲之時代達到頂峰。
“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竭,加以唐末喪亂,人物雕落磨滅,五代文采風流掃地盡矣?!保ㄌK軾)
“蓋經(jīng)五季之潰亂而師法罕傳,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雖志于書者,既無所宗,則復中止,是以然也?!保ㄖ扉L文)--
唐末以后的書家在對筆法追根溯源與試圖重建的過程中,無不苦心孤詣。但苦于沒有完備的正法相傳,即便如蘇東坡、黃庭堅等一代大家,也皆有缺憾之處。
筆法不完善,體現(xiàn)在書法上,就是點畫無法精準到位,結(jié)構(gòu)不再嚴謹,力度不再均一,單個字中的點畫也會存在力量上的強弱互現(xiàn)。
刀客在這里鄭重聲明,本人不懂筆法,更不敢妄論筆法,這里只是進行一番基本的邏輯推理。
要講什么是筆法,我想,從書法發(fā)展的歷史淵源來看,筆法起碼得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要適用于一切點畫、字體及大小
這里講的“法”,首先是一種規(guī)律、規(guī)則。
要有法的博大和寬廣。萬法皆一法,一法變?nèi)f法,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法的演變,無非是字體、風格外形上的變化。
無論怎樣講筆法,用同一個法要能寫出所有形狀的點畫和字體。
如果這個法只能寫出隸書的波筆,而寫不出來楷書的捺筆,那么這個法就是孤立的,而沒有普遍性。
也不能出現(xiàn)一種筆法只能寫篆書,而寫不了楷書,或者只能寫草書,而寫不了其它書體的現(xiàn)象。
或者比如說歐陽詢寫隸書時是一種筆法,而寫楷書則要用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筆法,這樣不手忙腳亂才怪。
這樣講,就違反了“法”的普遍性原則。
從甲骨文、篆書到隸書、再到草書、楷書或行書,字體雖然衍變了,但適用這些字體的一套獨有的用筆方法卻沒有改變。
從《毛公鼎》、《石鼓文》到《泰山刻石》《五鳳刻石》《華山廟碑》《石門銘》《張猛龍碑》《爨龍顏碑》《瘞鶴銘》還是《十七帖》、《九成宮》都是一法。
講篆書或隸書中不存在筆法,或者講筆法從楷書開始,這都是錯誤地任意割裂、否定書體逐漸衍變的歷史。
所以講“書體古今不同,筆法千古不易,故書家無不精研筆法者”(徐謙)。
“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人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
晉唐大家也是同一種筆法,但對這種法的精熟程度有差異,水平有高下。
筆法還要適用于大、中、小字。
如果你講的筆法,只能寫大字,而寫不了小字,那就否認了“法”的廣泛性。
有人講晉唐筆法是“定點側(cè)落”。其它方面姑且不論,這種方法,最明顯的缺陷是長的筆畫和大的字就寫不了,比如寫一個1米長的豎畫,用“定點側(cè)落法”,就是把筆往下傾斜到與紙水平的角度了,也寫不了那么長。
這就間接推理認為王羲之只能寫小字,大字寫不了。那么,歷史上王羲之書壁寫大字的說法是不存在的了。
這怎么可能呢?
不能因為留下的書跡碑版大都是小字,就想當然地認為歷史上晉唐書家寫不了大字。
要知道著名的《泰山金剛經(jīng)》石刻也是師法前朝的,不會是北齊時忽然發(fā)明了寫大字的筆法吧。
法精熟的時候,一定是無論字體的大小,皆能暢達駕馭。
2、寫出來的點畫是沉實有力的
這就是講懂得筆法的人寫出來的字,點畫線條是有力的、沉實的,而不是軟弱無力的。
“韋誕、鐘會、索靖、二衛(wèi)并得名前代,古今既異,無以辨其優(yōu)劣,唯見筆力精絕耳。”(王僧虔)
歷代書家水平較量的結(jié)果,首先在筆力上就分出高下,筆力雄強一份,自然勝出一籌,筆力羸弱一絲,便自降一格。
如果所講的筆法聽起來再高明,但寫不出筆力,點畫、線條毫無骨力,這樣的字也只是擺擺花架子而已。
今天不少書家臨帖,在外形上可以無限接近原帖,可差距在哪里呢?
關(guān)鍵就是沒有筆力。
沒有筆力,就像滿大街練習太極拳的人,看起來架勢也像那么回事,但嚇唬不住人,反倒被別人輕輕一推就倒了。
3、使人身心舒適自在
無論是講如何執(zhí)筆、如何運筆,還是講發(fā)現(xiàn)的古人的用筆訣竅,你講的筆法一定是讓人在書寫時感到舒適自在的。
手指、手腕、前臂、大臂,肩、肘、腰等部位在書寫的時候,無論時間的長短,你寫幾分鐘也好,連續(xù)寫上幾個小時也好,是不能出現(xiàn)酸痛、僵硬等不適現(xiàn)象的。
何紹基以“懸臂回腕筆法”寫字,寫不久就滿頭大汗,在旁邊看的人都覺得頗為吃力,聽的人都替他感到累得慌。
當你動手腕去寫字,連續(xù)寫上十幾分鐘,估計問題不大,但久了,你就會覺得手腕酸痛。
你如果講古人是用前臂寫字的,但時間長了,前臂會僵硬,肘也會不舒服。
晉唐及以前的書家,沒有聽說誰因為寫了一天字,搞的腰酸背痛、手腕酸痛,渾身不舒服的。
如果你非得要說,我這樣寫沒有覺得不舒服啊,很自然啊。
記住,駝背的人剛開始也是很自然地彎下去的,時間久了,不駝還真有點不舒服,但駝到一定程度,其它的毛病就全來了,大大的不舒服在后面呢。
當你發(fā)的力不是一個整體的動作暢達完成的,而是一個局部的時候,哪里用力哪里點畫輕飄。
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果出現(xiàn)不適,這種筆法還是不學為好。
什么是筆法呢?
如果有一種寫字方法,讓你書寫時氣定神閑、舒服自在,無論大小和書體,點畫都雄強有力,暢達無礙。
我想,這樣的方法估計距離真正的筆法才不算遠吧。
2016年8月12日江湖刀客于深圳
前期文章
王羲之這一筆,看看有幾個人寫對了?
王羲之到底神在哪里?
我們與古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