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媽媽各自牽著自己的女兒在馬路旁等車,看到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正在馬路上打掃衛(wèi)生。其中一位媽媽對女兒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后就像這樣給別人打掃衛(wèi)生?!绷硪晃粙寢寣ε畠赫f:“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幫助這些人過上好日子?!?br>
一個簡短的故事,但很容易揭示出不同視角的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尤其在心態(tài)方面。
◎孩子所追求的存在價值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都會說過類似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如果你不努力,以后就會吃苦的”這類語言。但當下的孩子并不能聽懂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吃苦”這二字對于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空洞的詞語,因為這些都不是他的目標。相比而言,貧困家庭的教育相對容易一些,因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很簡單地樹立目標:“我要好好努力,以后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p>
現(xiàn)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目標感與存在的價值感,而這些都是精神的引領。而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明確表明,當人們的物質(zhì)需求得到滿足時,他才會有意識去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比如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fā)展,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餓肚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所以用“若想不餓肚子,就要努力奮斗?!边@類話語作為鼓勵時,會顯得毫無意義,因為大家都能吃得起飯,也能保證自己可以不餓肚子。那么孩子憑什么還要奮斗呢?
這一問題則會涉及到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奮斗是孩子們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的前提,是孩子們的精神追求。
時代的變遷時時刻刻影響著一個家庭在“存在與存在的價值”這一觀念上的理解,因為兩代人的生活背景差異太大。60年代的父母之所以奮斗,是為了過上好日子,而他們的孩子們已經(jīng)過上好日子了,他們的奮斗目標則是活出自我。
◎給孩子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钡@一說法并不準確。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比起跑線,對于真正的長跑,起跑線是沒有限制的。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教育就像長跑,他們比的是耐力,比的是內(nèi)在力量,比的是父母的素養(yǎng)。所以家庭教育取決于耐力,而不是取決于短時間的爆發(fā)。
而幫助孩子尋找存在的價值,就是尋找內(nèi)在的力量。我曾與清華教授晚飯后在操場散步時,看到的是整個操場的學生用各種姿勢站在那里或者坐在那里看書,天都暗了,但是沒有一人回宿舍,全都轉移到路燈下繼續(xù)看書。而那些精英們之所以努力奮斗,絕不是簡單的物質(zh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寄托。
教育是有方向性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精英,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當下不缺富人,但卻缺少社會精英。這種群體他們有付出精神,有貢獻精神,有社會責任感,這是當前家庭教育或者學校教育最迫切需要培養(yǎng)的人才類型。教育是給予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批判;教育是由內(nèi)而外的,當下教育需要做的是喚醒孩子內(nèi)在的力量。
家長不僅需要明白孩子追求什么,而且需要教導孩子喚醒內(nèi)在的力量,還要注意出發(fā)角度與語言措辭,讓孩子明白存在與存在的價值,如果家長的心情太急切,很容易對孩子的引導造成負面影響。
Tip:這方面有需求的家長們可以識別這個二維碼聯(lián)系相關人員,或者搜索“畫荻教育”關注其服務公眾號并聯(lián)系相關老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