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國學·說家風
中庸
文/張建云
《中庸》開講第31天。
中國人的和諧、穩(wěn)定、團結、忠誠,是因為孝順。你可以批評一個人不老實,不誠信,不友好,甚至不善良,但不能說他不孝順。當然,對任何人,上至七十老翁,下到三歲兒郎,只要贊譽他孝順,一準沒錯,從不會有人拒絕。
中國人的孝順由來已久,5000年的歷史,我們一直生活在“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環(huán)境里。即便當代社會,有人反對父母,或者走入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依然被父母的基因遺傳和生活方式、處事方法所影響。
這就是家風的力量。
父母,是一個人永遠不能擺脫的影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他們越來越像。說話語氣、手勢動作、眉目表情以及思考習慣,像極了父母。
豎著看,孝順復制了中國歷史;橫著說,孝順影響了中國社會。
但,國人狹隘、自私、暴怒、軟弱和無禮的劣根性也是因為孝順。中國大多數,或者絕大多數人都不讀書。獲得人生智慧基本上就是在父母那里,長大后是身邊的朋友,但身邊的朋友也是被他父母印染過來的。
所謂兒不嫌母丑有兩種解讀,一是母親很丑,兒女根本不知道母親丑。則母親的丑行就如影隨形地印記在兒女身上了。比如嘮叨就是丑行。生活里母親嘮叨,女兒大多也嘮叨,連嘮叨的內容、口氣都一樣。再比如父親吃飯吧唧嘴,兒子吃飯也吧唧嘴。這是“丑”的默契遺傳和接力,沒有人知道自己丑。父親不知道兒女“丑”,所以不教育;兒女不知道父母“丑”,所以不警惕。
再一種是兒女知道母親或者父親丑,但不會把這種丑行接種在自己身上,即便原來已經沾染,但懂得克服、自律和改正。從而依然寬容和不嫌棄“母丑”。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兒不嫌母丑”。
中國人一直在麻痹自己。說自己具備淳樸、厚道、勤勞、勇敢、善良、誠信的美德。我相信,這些優(yōu)點都是40年以前的優(yōu)點。現代中國人我不敢茍同。村里一拆遷,大多家庭就會因為錢而爭吵,離婚的、賭博的、甚至嫖娼的就會此起彼伏。城市里也好不到哪去,看到行車記錄儀、針孔攝像機的銷量甚好,您就知道我們的誠信和善良蒼白到了何種地步。某些電視解決家庭糾紛的節(jié)目異?;鸨?。當今時代,人們特別喜歡“家丑外揚”。這可真是“勇敢”到家了,不,勇敢出家了。
為什么會如此尷尬?
都是“孝順”惹的禍。
拿一家三代來說,兒女不知道父母缺點,自己的身上自然就會有父母的缺點。此時,兒女又把社會上的急功近利、浮躁膚淺、隨波逐流、追求奢侈、鄙視貧窮、不求甚解、盲目拜佛、甚至放不下手機、端不起經典的壞習慣全部引鬼上身。然后,把父母固有的、縱向的壞習慣和社會新發(fā)的、橫向的壞習慣,全心全意、毫不吝嗇地傳染給孩子。
當今的孩子是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孩子,集新傷舊痕、內憂外擾于一身。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意思是,所謂的孝順的兒女,是善于繼承父輩、先人的志向,善于傳述父輩、先人的事跡,這樣的人可以發(fā)一個“孝子”的牌照了。
這句話很經典,也很麻煩。
父母是科學家,是作家,是醫(yī)生,是老師,是農民,兒女繼承了父母親的意志,而且發(fā)揚光大,廣為傳播,自然是孝子。但,父親是小偷、是偷稅漏水的明星、是把資產轉移到國外的房產大亨、是因為貪腐而發(fā)達的領導干部,兒女也去繼承,也去發(fā)揚,也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嗎?
事實證明,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兒女,有什么樣的兒女就可以看出什么樣的父母,甚至什么樣的爺爺奶奶。
我們認為的“孝順”實則是大不孝。因為,你在用父母的那種不成熟、還落后的經驗踩著他們曾經走過的腳印,把自己和后代一并給耽誤了。
真是可笑。以孝道著稱,朋友圈里都是孝子賢孫的中國,演變成太多大逆不道的不孝之子,還津津樂道、自以為是。
怎么辦?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啥意思?
父親健在,觀看兒子的志向。一個沒有志向的孩子就是不孝之子。父親去世了,看一看這小子的行動、行為,是否還堅持正道,不忘初心。最重要的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親去世后的幾年中,依然沒有改變父親的大道。注意,是“道”,是大道,是仁道,是中庸之道,而不是歪門邪道。這樣,你就算個孝子了。
現代生活復雜,我們如何做到?
1、多讀書。不是讀小說,不是讀詩詞,不是讀馬云,也不是讀李嘉誠,更不是讀某個電影導演和明星。而是讀經典。儒釋道都可以。但一定要先讀年儒家文化,才可以進入道家與佛家。
2、看父母。欣賞他們的優(yōu)點,包容他們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微笑對待父母,微笑對待生活。
今天的原文是: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張建云
著名作家、國學學者
微國學創(chuàng)始人
樹立家風,是每一個“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緩的任務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