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諧治理之道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大明第一謀臣,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被尊稱“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偉人。
作為謀臣,劉伯溫先生與張良、范蠡相比有別樣輔佐之路。張良、范蠡把劉邦、勾踐推上帝位就趕緊逃離崗位,以避免功高蓋主、兔死狗烹命運。劉伯溫先生也懂得這一道理,但他認為避禍有道,避其“的”而已, 劉伯溫當時處境看,謀高震主,名權(quán)利正是禍之“的”,劉伯溫先生拒絕高薪、相位、也拒絕部門第一職位,相繼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并首任考試官,懷“救時之政”的抱負,以其智慧與勇氣選擇繼續(xù)為新王朝服務,為朱明王朝制定了系列典章制度:勘定建設明皇城,制定《戊申大統(tǒng)歷》;草創(chuàng)《大明律》,奏立軍衛(wèi)法,加強軍隊制度建設;復興科舉,輔弼明王朝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等,為新王朝搭建了基本運作框架,被譽為“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開國文臣第一”。劉伯溫先生輔佐明初系列典章制度,為明一代近三百年歷史扎下堅實基礎,明王朝皇帝也很有特殊性,其中之一便有幾十年不上朝,明王朝照樣運轉(zhuǎn),這恐怕與明初國家制度體系息息相關(guān)。
劉伯溫先生立制思想“道德為方,政刑為法,人才為藥”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天之大德曰生,劉伯溫說:勝天下之道在于德,“惟大德為能得群力”。“德”者,有三層意思:得己成己、達人達物、遵道而行。中庸里說,“率性之謂道”,率性,遵循天性,遵道而行就是尊重萬物性理、成就每個人的天性。大德者,成己而達人成物也,無成己無以成大德。
“政刑為法”,劉伯溫認為我們世界我們?nèi)祟愂顷庩柟采茞翰⒋娴拇嬖?,道德提升離不開政刑之法,“德以進善,威以挫奸”,“刑,威令也,其法致于殺而生人之道存焉?!眲⒉疁匾环矫婵隙死习傩盏囊率秤?、享受欲望的天然合理性?!皭簞谟荩酥舅?,另一方面劉伯溫又認為人們的欲壑是難平的,對人們的欲望不能放縱而必須疏導和有所遏制,并且對頑劣之徒,“警之以威”,需要有政刑之法來規(guī)范、約束、甚至是拔除社會的病根。政刑、制度建設是維護德治、實現(xiàn)王道不可或缺的手段。
“人才為藥”, 劉伯溫先生智慧之一就是智之用百,“夫智,人出也,善用之,猶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猶火之出煙也?!彼詣⒉疁貜娬{(diào)用才用智要善用。劉伯溫先生用才之智有個前提,用人者智慧高于人才者,德廣量宏者,有識才辯才之能。在這樣前提下“安才”更有可能。
劉伯溫立制思想具有構(gòu)建和諧社會治理的特征,對和諧社會構(gòu)建是形成自身體系。其和諧之道是以宇宙視野、考察人性、遵循天地人三才互為影響為前提,在《天說》篇里指出人之所以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天有所不能而人能之,此人之所以配天地為三也?!?在劉伯溫先生眼里,“三才一理,治道無二” ,天地人及社會治理都與天道相關(guān),天道之變化關(guān)系著社會運行發(fā)展變化。他把制度建設提到“王道”層面上,提倡“善盜天地”思想,強調(diào)人性善根的引導和培育,并與時勢相諧,劉伯溫先生和諧社會治理思想是具有宇宙全息性、動態(tài)和諧特征。這些思想無疑是對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諧觀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與發(fā)展。
天地之盜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是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天地是萬物之盜,萬物是人之盜,人是天地萬物之盜,天地萬物及人互為其賊,天地人三才彼此要和諧相處、權(quán)衡有度;第二層是遏其人盜,而通其為天地之盜。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讓萬物生生不息,天地之愈滋,庶民之用愈足。人能操天地之心為之君,可以致天地之大德;第三層是劉伯溫引申“天地之盜”旨意,從自然之理到社會治理中來。社會治理、士農(nóng)工商各界同樣可以通過“天地之盜”原理來達到生態(tài)文明。
二、四招安才之道
劉伯溫講,招才容易,安才難?!澳苤露荒馨玻蝗绮恢轮鰝?。” 用才除了把他放在合適的位置外,還必須安其心、定其性、成其才,還必須懂得人性之多層次性多面性,有必要給與一些制度等的外在力量之導引。
1.安才第一招是順其性。只有順其性、放在合適位置才能使能者發(fā)自內(nèi)心發(fā)揮出自身的力量。“人各有所能也,物各有所庸也”,“生而殊性”,適用為才?!暗乐沦t,食致民,淵致魚,藪致獸,林致鳥,臭致蠅,利致賈……各以其所好致之,則天下無不可致者矣”,劉伯溫進一步借郁離子之口說之所以能夠讓鳥獸馴服,是因為“使之得其所嗜好而無違也”,對于自己的同類,也不能違背這一點,否則難以讓人才發(fā)揮他的積極性。“人于人為同類,其情為易通,非若鳥獸之無知也。而欲奪其所好,遺之以其所不好;絕其所欲,強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從,其果心悅而誠服耶?其亦有所顧畏而不得已耶?若曰非心悅誠服,而出不得已,乃欲使之治吾國,徇吾事,則堯舜亦不能矣?!奔偃鐝娖饶苷咦鲞`其所好的事,不能心悅誠服,即使如堯舜這樣的圣人也恐怕不能有什么作為,即便“御龍之智,不能訓猿以禮;神農(nóng)之圣,不能服豕而耕”(御龍:相傳夏時劉累學馴養(yǎng)龍以事孔甲,賜姓御龍氏。喻指駕馭才智之士;神農(nóng):傳說中太古帝王名。教民務農(nóng),遍嘗百草,也稱神農(nóng)氏)。
2.安才第二招是容其短,不鄙視甚至包容其陋習。劉伯溫先生有則故事這么告訴我們:有個趙國人患鼠害,就請了一只中山之貓,這只貓善于抓鼠的同時喜歡吃雞,一個月下來,老鼠是被抓完了,可家里的雞也沒了。兒子很是擔心,要求父親趕走貓,父親說:我們擔心的禍患是老鼠,而不是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貓能夠把鼠害鎮(zhèn)住,可以讓人衣食無憂,至于這個貓有抓雞吃毛病,就當作賞賜吧。
3.安才的第三招是養(yǎng)其能,促其成長。劉伯溫講使用人才要教誨要引導,教其所不知,引其所不能,促其逐漸成長?!熬又谷艘玻磕芤匀沃?,揣力而勞之;用其長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責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眲⒉疁剡€講用才者要視其才質(zhì)區(qū)分對待培養(yǎng),譬之如樹之材,“松、柟、栝、柏,可以為棟梁,種之必叁、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為檉柳、樸樕,種之則生,不過為薪?!薄偃缂庇谇蟪?,不待其成長,那么棟梁之才就沒有了,“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負荷而輒以法戕之,棟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壞,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用才者要視才質(zhì)區(qū)分對待培養(yǎng)更是因為“教可行于質(zhì)近,道難化乎性成”。
4.安才之道第四招,分期類,致才有別?;蛞缘聭阎蛞哉е?,或以財使之。“太上以德,其次以政,其下以財。德久則懷,政馳則散,財盡則離。故德者,主也;政者,佐也;財者,使也。致君子莫如德,致小人莫如財??梢跃?,可以小人,則道之以政,引其善而遏其惡?!?/p>
從上述看,劉伯溫的所謂“才”的理念,是符合最初造字“才”之本意,同時也是有現(xiàn)代意義的人文關(guān)懷。 “才”的初文為:,乙七一九一反。說文: “才,草木之初也。從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币辏翰刨|(zhì)、才性、才能、有才能的人。從初文本意看,就是草木剛萌芽的狀態(tài),還未露出地面,也就是說是種子發(fā)芽,是基于自身的根和種子上的,是基于自身根性,這才是每一個“才”之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才”是回歸于自身根性成長而來的。
《中庸》里講“誠者自成,非誠無物”,只有忠誠內(nèi)心,由“誠而明”,能明心見性,才能“成己”,長成“有我”之才?!罢\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論語》里講:“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泵總€人都有自身的“仁”、自在的根性,只有忠誠于這一根性,并借助一定技藝體己生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才,否則恐怕成長的不是“才”,而是這個“材”。
現(xiàn)在教育培養(yǎng)的恐怕大多是這個“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才”。真正的“才”恐怕與《中庸》里說的“誠者自成”,《論語》里說的“仁”(根性、種性)息息相關(guān)?,F(xiàn)在成才說法往往是成了這個“材”,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劉伯溫講,“人各有所能也,非所任而任之,事必蹶(跌倒,比喻失?。?;非所施而施之,事必圮(倒塌)……用得其當,謂之得人;用失其當,謂之失人……古之人所以立而不頓者,不失人而已矣?!蹦軌蛴玫闷洳挪⑶掖龠M其才成長的是得人,否則是失人,劉伯溫強調(diào)的是“得人”,“得人”便是促使自我根性成長的有我之才。所以我們認為劉伯溫的安才之道是促使人成這個“才”,而不是這個“材”,是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人文關(guān)懷的。
三、四落五起非為官癮大,為官兩朝非為不忠君
劉伯溫先生因其“一統(tǒng)江山”而聞名于世,其為官為政貢獻反有所掩蓋。劉伯溫先生廣泛參與國家管理工作,主要貢獻體現(xiàn)于參與了明初典章制度、國家運行機制建設與王朝運作框架搭建。50歲到65歲,15年間與朱元璋一起親自帶兵作戰(zhàn),出謀劃策,取得龍灣之戰(zhàn)、江州之戰(zhàn)、鄱陽湖大戰(zhàn)等戰(zhàn)役勝利,消滅了陳友諒,為朱明王朝奠訂了基礎。明初立政上,劉伯溫的貢獻同樣是巨大的,一個新王朝誕生與建設占重要地位的也就差不多包括軍隊的控權(quán)與建設、維護秩序的法律制定、人才的選用、皇城的建造、歷法的刊定等,而這幾方面無不凝聚著劉伯溫的心血與智慧,為明朝近三百年基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伯溫先生在元朝積累從政經(jīng)驗,23歲中進士。從25歲到48歲期間,在元末擔任過縣丞、儒學副提舉、浙東元帥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在元朝四任為官,其中三次為主動辭官,一次被“羈管”。
第一次起落:江西辭官(25~30歲)。25歲任高安縣丞,復查人命官司案并告破,受元當朝蒙古族貴族報復排擠,后專任職官掾史,與幕官不合,30歲投劾而去。
第二次起落:建言招忌(39~41歲)。39歲任儒學副提舉,41歲因建言監(jiān)察御史失職事,托病辭職,寄寓杭州。
第三次起落:忠心招禍(42~43歲)。42歲為浙東元帥府都事,后任江浙行省都事,建議招捕方國珍,拒賄,被受賄當朝者斥為有傷朝廷“好生之德”,43歲革職“羈管”紹興。
第四次起落:平叛有功無名(46~48歲)。46歲復其為江浙行省都事,在處州與石抹宜孫共謀括寇吳成七,仍受排斥,看不到元政府出路與希望,棄官而去。
第五次崛起:輔佐朱元璋。49~50歲之間,隱居故里著《郁離子》;50歲出山輔佐朱元璋,劉伯溫先生的輔佐之路與張良范蠡僅為其主打天下不同,既輔佐朱元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又助其開國立政。
劉伯溫先生四落五起非為官癮大,為官兩朝非為不忠君。劉伯溫為官兩朝,起起落落,一方面自然與劉伯溫剛正不阿的性格及其為官立場息息相關(guān),從其25歲寫的《官箴》可見一斑:對“視民如兒”“式養(yǎng)式教” “立事惟公,燭詐惟誠”“德以進善,威以挫奸”“持心如衡,以理為平”。對于劉伯溫先生來說,在官職上不為民做事簡直是浪費生命,故因官場黑暗,才略往往被排擠,讓其屢屢辭職而去。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劉伯溫對自我追求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從而執(zhí)著追求于他的理想——謀求救時之政,經(jīng)世治國,用道儒有用之學建立理想社會。劉伯溫希望建立一個安康、和樂、有序的社會:“啟迪天下蠢蠢氓,悉蹈禮義尊父師”,“履正直,屏邪欹,引頑器,入矩規(guī)”,“雍雍熙熙,不凍不饑,避刑遠罪趨祥祺” []。于是劉伯溫在元朝為官,其定位是希望能夠施展自己抱負,重整修建在風雨中飄搖、面臨將傾的這座元朝大廈,然而事與愿違,通過起起落落幾次反復努力,元朝還是不能發(fā)揮劉伯溫這一棟梁之才,劉伯溫也終于在官僚生涯沉浮中感受到元朝之不可救是時勢所趨,于是徹底與元朝決裂,但謀求救時之政、為民謀福的理想沒有變,棄官隱居故里潛心著述《郁離子》,進行了謀求出路的探索,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劉伯溫經(jīng)世治國的主張,同時《郁離子》也開出了治世之良方,關(guān)于人性探索、關(guān)注民生思想貫穿于始終。這既是對自己起起落落人生的概括和總結(jié),又向我們傳達了其棄元佐明的根源與動機,也是其此后人生前進的方向。
劉伯溫在書中最后《九難》篇里表明了自己的執(zhí)著追求便是明證。劉伯溫借“隨陽公子”之口對自己詰難,問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結(jié)果是雕梁畫棟、美酒音色齊備的富豪、擁有奇珍異寶的商人、不以其道得來的既富且貴的高官、擁有十萬兵馬的將帥、或者是逍遙自在、不生不滅的仙道等等,都不是劉伯溫先生所愿意追求的。那么劉基到底想追求什么,在文章最后說“愿與公子講堯禹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惫γ摗は稍L道都不是劉伯溫先生所追求的,可見劉伯溫起起落落的人生非為官癮大,而是為了他的理想追求——“謀求救時之政”,關(guān)注民生,為民謀福,建立理想社會”。48歲時,劉伯溫明確把自己定位為做如同伊尹呂尚這樣的謀臣——至此劉伯溫先生形成官心,為官之道核心(成己成才基礎上才可能形成官心)。
由上可以看出,劉伯溫為官兩朝根本動機也是源于其理想抱負,也非不忠君。劉伯溫每為官之時,皆以民為念,不阿諛奉承,秉公執(zhí)法,可以說是最實質(zhì)的忠君之表達;當然劉伯溫的忠君是圍繞“以道事君”這一核心思想的,也是在為官生涯坎坷中逐漸升華而成。但劉伯溫面臨仕途困厄,朝中傾軋,屢屢忠而見棄的時候,自然對君臣關(guān)系重新思考,繼承了先秦儒家“侍道不侍君”思想。所以關(guān)于劉伯溫仕元佐明為官兩朝,后世學者有把其比之為伊尹“就湯就桀”,在夏桀和商湯兩朝為官,二者都曾為前朝官,都曾隱居,都曾另尋明主,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非為功名非為俸祿,其出處行事都是為了救民,與道暗合。
昔伊尹五就桀不用,退而耕于有莘之野,及遇成湯,翻然起而成佐商之功。圣賢所以汲汲于斯世者,豈有他哉?誠以畏天命,悲人窮,不得已而然也。先生之心,其卽伊尹之心歟。伊尹無愧于桀,先生無愧于元氏,則無愧于出處之節(jié)。夫何疑哉?
從上觀之,其它種種非議,是未能深入了解劉伯溫。劉伯溫先生就是如此誠心誠意的走向自身人生定位——為謀臣,待王者之興,以匡正時政。有其詩為證:伯夷淸節(jié)太公功,出處非邪豈必同?不是云臺興帝業(yè),桐江無用一絲風。(劉伯溫《夜泊桐江驛》)。
參考文獻
明·劉伯溫. 枸櫞第六,《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八.
明·劉伯溫.枸櫞第六,《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八.
明·劉伯溫. 枸櫞第六,《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八.
明·劉伯溫. 枸櫞第六,《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八.
明·劉伯溫. 麋虎第十六,《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九.
明·劉伯溫. 天地之盜第八,《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八.
明·劉伯溫. 《擬連珠》.
明·劉伯溫. 公孫無人第十三,《誠意伯文集·郁離子》卷十九.
《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
劉基《官箴》,林家驪點校. 劉基集[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67.
林家驪點校.劉基集[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80.281.
吳明哲編著. 溫州歷代碑刻二集·誠意伯祠堂記[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840.
劉基,夜泊桐江驛,《誠意伯文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浙江省社科聯(lián)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16ZC11
課題名稱:劉伯溫文化:國學之窗
負責人:俞美玉
工作單位: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