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蓋房,六不搬家,七不出門”這句俗語唯一不好理解的就是數(shù)字“五、六、七”指的是什么?如果理解為日子的初五,初六,初七或五月六月七月顯然沒有多少道理,如果理解成五六七種禁忌,顯然也不太合情理;那么,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其實,這句話里的“五、六、七”這三個數(shù)字也并不難理解,實指的是人的年齡,也就是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比如現(xiàn)在的人,如果三十多歲或四十多歲的人,別人問其年齡,就會說是“奔四、“奔五”的人了,俗語把五十、六十、七十說成是“五六七”也是俗語的簡陋之處。
“五不蓋房”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不要再考慮蓋房的事了。為什么會這么說呢?有句老話相信大家都聽到過,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就是說在古代,活到七十歲的人很少。雖然現(xiàn)在的人到了五十歲,看上去還很年輕,但在古代五十歲的人已算是老年階段了。
處于這個年齡也沒有了太多的能力去蓋房了,蓋房畢竟不是小事,再者說以前的人結(jié)婚年齡又比較早,一般情況下,五十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家庭基本上也已經(jīng)穩(wěn)固下來。
在農(nóng)村,老人們對于房子曾有這樣的說法,“房子不過三十年”,也就是說每三十年,人們住的房子就會更新一次,畢竟以前的房屋簡陋,安全性和時代性都已落后,如果三十年不整修房屋,只能說沒有能力。人到了五十歲,多數(shù)經(jīng)歷了一次蓋房,蓋房時也都是長遠的打算,誰也不想著到了老年沒能力的時候再去蓋房。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現(xiàn)在的人五十歲還正是奮斗的好時候,也不是不能蓋房,畢竟在古代到了五十歲已經(jīng)不是奮斗打拼的年齡了,經(jīng)歷了半生的風風雨雨,也沒有了再蓋房的這個能力,過好當下才是更重要的。
“六不搬家”
都是說人到了六十歲以后,就不要再考慮搬家的問題了,這和五十不蓋房的意思也差不多。人到了六十這個年齡,身體已經(jīng)大不如從前,也經(jīng)不起這樣那樣的折騰了。如果突然之間換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肯定會不習慣,需要用很長時間去適應(yīng)。老人們又有著“葉落歸根”的想法,所以到了這個年齡更不愿意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地方。
比如現(xiàn)在,農(nóng)村一些子女在外工作,安家落戶,應(yīng)該把老人也接過來一起住,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可農(nóng)村為什么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離開呢?多數(shù)也是這個原因,不是子女不接,而是他們不愿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當然也有的是不愿給子女添麻煩??傊?,不管處于什么原因,六十歲不搬家也有一定的道理,這句話適合以前,也適合現(xiàn)在。
“七不出門”
不是說七十歲的人不可以出門,意思是不易出遠門。上述咱們也已經(jīng)說了,在古代,人的壽命沒有現(xiàn)在這么長,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以前七十歲的人可以說很少,就是有也是力不從心,不然,民間怎么傳說能有秦始皇時代“六十活埋”的說法。
七十歲不出門,說白了,就是怕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出現(xiàn)意外死亡,這無疑會讓子女落個不孝的罪名。因此說“七十不出門”。
對于現(xiàn)在來說,也不是沒有道理,雖然現(xiàn)代醫(y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很先進,但七十歲畢竟也已行動不便,如果外出有個什么閃失,那就得不償失了。“七十不出門”不是沒有道理,因此建議現(xiàn)在的人也要多照顧老人,如果出門一定要在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出門,近距離走走還好,但是路途較遠的話,還是需要注意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地延長,雖然“五不蓋房,六不搬家,七不出門”這句俗語對于現(xiàn)在來說不太適合,但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它不但反映了過去的人們對于年齡界定的說法,同時,也告訴了人們,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要量力而為,活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不知大家對此有什么不同的說法,歡迎留言評論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