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金忠,機關公務員,業(yè)余時間熱心散文寫作和戶外攝影。寫作信條是“我手寫我心,忠于事實,樸實無華”;攝影信條是“攝別人未攝之景,寄別人未寄之情”,相信美在旅途、美在生活。
白云生處有人家
因為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好,有人說她是鑲嵌在高山白云之巔的原生態(tài)鄉(xiāng)村;因為這里是攝影創(chuàng)作基地,又有人稱她是攝影家的天堂——七都八棚畫坑村就像是一幅四季變幻的油畫!
畫坑是石臺縣七都鎮(zhèn)八棚村的一個自然村落,我們去的這一天正趕上當?shù)財z影協(xié)會在這里舉辦“第二屆全國百名攝影家聚焦金秋七井山”系列活動,我們有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一起看到了“云端下的凈土,山巔上的秋色”;觀賞了這里的民俗演出和競技性的勞動表演;領略了“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自然風光。
(凡本號所使用的圖片,沒有特別說明,均來自網(wǎng)絡;如涉及版權,刪除。)
畫坑的美是天地造化與人工創(chuàng)造疊加的美。這里叢林密布,山秀水美,每年的11月上旬是山村的收獲季節(jié),當?shù)剞r(nóng)民把自己一年辛苦勞作得到的收獲拿出來晾曬,稱之為“曬秋”。到這里看過之后才知道,這里能曬得東西很多:玉米、紅辣椒、黃豆、山筍、火腿自不必說,連冬瓜、南瓜、山芋及火紅的山茱萸等等都可以曬。這里的“薏仁米、黑玉米、野山筍、辣椒、山茱萸、火腿、茶葉”等土特產(chǎn)品名氣也很大,在這里您可以深深的體會到什么叫做曬秋。畫坑的曬秋圖宛若山村的精靈,看上去像一軸軸立體丹青,鑲嵌在高山白云之間。曬秋,不僅曬出了畫坑人的豐收喜悅,也曬出了山里人家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每年在這里舉辦的各類系列活動,既增添了這里的商業(yè)氣息、推動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流通、也增加了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收入。
畫坑是古代農(nóng)民逃避賦稅和徭役地方。晚唐詩人杜荀鶴,根據(jù)當時社會現(xiàn)實,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詩篇: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fā)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當時老百姓的艱難苦恨。杜荀鶴是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臺縣)人,他筆下的“深山更深處”指的就是這個地方,據(jù)當?shù)貙в谓榻B,在離村莊不遠處還能找到“山中寡婦”原型人物的墳墓——桃花墳和桃花井。由于時間緊,這次我們沒去尋找。相傳在唐朝以前,這里的地名叫“畫溪”,當時這里甘泉汨汨,良田阡陌。由于朝廷賦稅過重,村民為了逃避官府丈量田畝,誤將泉眼堵塞,因而無水成坑,“畫溪”變成“畫坑”。自然造化功和民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歷經(jīng)千年休養(yǎng)生息。
今天畫坑已經(jīng)成了七井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里有千年水口林,萬株山茱萸,山珍種類繁多,村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所謂“水口林”,那是皖南徽州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皖南山區(qū)人們篤信“樹養(yǎng)人丁水養(yǎng)財”的古訓。也就是說,樹木繁茂的人家一定人丁興旺;誰家留住了雨水也就留住了錢財。因此皖南人喜歡把村莊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徽派建筑中一般都設計了留存雨水的“天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久而久之徽學中就有了獨特的“水口”文化。千年水口林圍繞古老的村莊,山水相連、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風光如畫。畫坑又重拾了“畫溪”的美麗,成為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典范。她帶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信念,融入了現(xiàn)代文明。
畫坑的美與整個七井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我們這次是從七都鎮(zhèn)徒步走進畫坑的,七井山位于石臺縣東北部,海拔在500-1100之間,方園約80平方公里。在山路上行走,滿目皆山,怪石嵯峨,群峰競秀。在群山之間最顯眼的應該是六百丈水庫,水庫被群山遮掩或分割著,它仿佛是一塊塊靜臥在崇山峻嶺中間的深綠色翡翠。七井山和水庫把一千多個類似于畫坑的自然村落連接在一起,體現(xiàn)的依然是山水相依的皖南“水口”文化。春夏豐水季節(jié),碧綠的水庫倒映著遍野的山花,再加上水面薄薄的青霧,呈現(xiàn)的是夢幻般的景致。
畫坑還是一個隱藏著神話故事的地方。在畫坑水口林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大的雙雄樹和雙子樹,雙雄樹是銀杏,雙子樹是皂角,樹齡都在500年以上。每兩棵樹最大的特點就是看上去像雙胞胎,從古到今,畫坑村里每一代人都有若干對雙胞胎出生。這里民風淳樸,老百姓習慣把這兩棵樹看成是“雙胞胎樹神”,認為抽空去抱抱它、拜祭它,就會生雙胞胎、就會兒孫滿堂、就會喜事連連,神話增添了小山村的魅力。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曾經(jīng)感嘆“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我知道石臺縣不屬徽州“一府六縣”的范圍,但是它們同處于皖南山區(qū),徽州文化依然是她的底蘊。眺望著粉墻黛瓦、親近著綠水青山,想象著那五里不同調、神秘難懂的徽州方言,置身在這高山上的小村莊,我一時真的弄不清是皖南山水涵養(yǎng)了徽州文化,還是徽州文化裝點了皖南山水?總的感覺是:風光背后有文化。
編后手記:皖南的大山深處,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村落。粉墻黛瓦掩映在山水環(huán)繞之中。這里的山居文化沉淀其實很深厚。祖上在外面做了生意,就返鄉(xiāng)蓋起大房子,因為地處崇山峻嶺,外人來的少,沒戰(zhàn)亂、少洪水。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都是勤勞、善良和聰慧。大拆大建不可能,保護意識與生俱來。這種桃花源式的農(nóng)耕傳統(tǒng),使得一方山水滋養(yǎng)了一方文化,文化又裝點了皖南山水。都市人現(xiàn)在都想逃離城市的喧囂,去尋找理想中的精神家園,于是,地處深山的小小山村隨著網(wǎng)絡的輻射,也慢慢打開了熱鬧,搞起了鄉(xiāng)村旅游,招來了拍客。清朝詩人余逢辰有詩曰:青山列畫屏,雨余翠欲滴。秋葉更春花,紛披似錦織。作者筆下的畫坑正是詩人所描繪的美麗風光,吸人眼球,令人流連忘返。
點贊是認同 贊賞是鼓勵
《金鴿子文藝》常年約稿:
金鴿子文藝是面向微信用戶的自媒體平臺,旨在以文會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攜手發(fā)展。
熱忱歡迎全國志向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畫愛好的廣大微友,不吝賜稿。
來稿強調原創(chuàng)文學或原創(chuàng)書畫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襲,文責自負
來稿強調原創(chuàng)文學或原創(chuàng)書畫作品(拍成照片)如有抄襲,文責自負。附作者簡介和本人彩色橫幅照片,并發(fā)送至364393068@qq.com 郵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