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老城廂地區(qū)是上海的城市之根、發(fā)展之源、文化之脈。時至今日,老城廂地區(qū)仍是上海名副其實的地理心臟、城市窗口、都市名片和文化平臺,成為向海內(nèi)外展示上海傳統(tǒng)文化亮點的標志性景觀,吸引著海內(nèi)外的賓客。
老路名、老地名,也是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條有歷史文化涵義的老街巷、老路名、老地名都是歷史的見證,都包含了一段典故,一段歷史,一種城市的歷史色彩,《城廂物語》將帶領大家在上海歷史悠久的老城廂展開尋蹤之旅。
黃浦少年路,原名“少年路”,它東起西華弄,西到黃家闕路,長度不到一百米。不過,這條路雖然不長,但它蘊藏了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
辛亥革命前后,帝國主義列強陰謀武裝干涉我國內(nèi)政,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當時上海啟明學校的學生汪龍超會集任雷君、褚永昌、顏定儀、李輔政4人發(fā)起成立少年宣講團,舉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決心以改良風俗、開展社會教育為己任,力圖通過宣講活動喚醒廣大群眾的愛國熱忱,進行社會改革使國家強盛起來,不受外侮。
1912年,上海少年宣講團正式成立,初有團員20人,定警鐘為團徽,含警醒國人之意。每逢假日他們分赴上海農(nóng)村宣講政治革新和國內(nèi)外形勢,并以改良風俗為講題廣為宣傳。
1917年至1918年,辦露天學校,把教學與宣講結(jié)合起來,同時推廣宣傳范圍,組織化裝演講部、通俗游藝部,表演音樂、幻燈、歌舞等,增加宣傳對象興趣。
1919年,設公共閱報社,又設通俗圖書館,并編寫改良小調(diào)數(shù)十種,用舊曲調(diào)填寫新詞句,廣為宣傳,印刷10萬余冊,流行全國。當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少年宣講團積極參加,到四鄉(xiāng)宣講,還印了改良小調(diào)到處演唱。
1920年春,汪龍超辭去商務書館職務,專門籌建團所及開展社會教育,夏季設醫(yī)送診,冬季又辦通俗義務夜校。次年春,在老西門建立上海第一個“公共閱報欄”。
1923年,滬南工巡捐局為表彰少年宣講團的功績,把宣講團所在的道路命名為“少年路”,以資紀念。
記者 / 朱琳
編輯 / 黃騫文
來源: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