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貓”旅游隨筆漫記《國外》【140】20140605俄羅斯圣彼得堡(4)
(基督復活(滴血)大教堂、喀山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
走不到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xiāng)。風景永遠在路上,路上還有詩和遠方。
20140605俄羅斯圣彼得堡基督復活(滴血)大教堂,基督復活教堂(Храм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 на Крови)(Спас на Крови),通常叫做滴血大教堂,按當時的設計要求,它必須充分體現(xiàn)俄國風格,所以建筑師巴爾蘭德以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了這座教堂。教堂外貌的藝術設計靈感,主要來源自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車站的建筑風格及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而教堂整體之具體建筑結(jié)構,則來自于修道院院長大司祭伊格納奇依的構想。據(jù)傳說大司祭伊格納奇依在睡夢中顯現(xiàn)出這座未來教堂的設計藍圖。
耶穌復活大教堂1883年9月14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歷經(jīng)24年的興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并由尼古拉二世舉行隆重地開幕儀式,國家政要及皇親國戚均應邀觀禮。耶酥復活教堂內(nèi)部嵌滿了以舊約圣經(jīng)故事為體裁的鑲嵌畫。與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
基督復活大教堂( 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是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教堂所在地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案發(fā)地點。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歷史上被稱為“農(nóng)奴解救者”。由于亞歷山大二世在其26年的統(tǒng)治期間給俄羅斯帶來了許多的貢獻,所以刺殺的行動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與指責。為了懷念這位為人民而犧牲的仁君,故在其出事地點,興建了這座具有特別歷史意義的紀念堂。
20140605俄羅斯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喀山大教堂的平面圖呈十字型中間上方是一個圓筒型的頂樓,頂樓上是一個端正的圓頂。半圓型的柱廊由94根圓柱組成,面向大街,環(huán)抱廣場。柱廊前面矗立著俄軍統(tǒng)帥庫圖佐夫紀念碑和俄國陸軍元帥紀念碑。教堂里有庫圖佐夫墓和1812年打敗拿破侖的勝利品。
蘇聯(lián)倒臺后,喀山大教堂成為第一座重建的教堂。然而,喀山圣母像只是副本,原作位于Yelokhovo 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中間的大門,18根科林斯柱式巨大花崗巖石柱三排并列而立,之上是三角浮雕山墻,雕飾金色光芒,古樸典雅、氣派非凡。
喀山大教堂在設計時遇到不少困難。根據(jù)東正教教規(guī)要求圣堂正門必須面向東方,這樣必然造成教堂側(cè)面面對著涅瓦大街,視覺上很不美觀,因此建筑師采取了把側(cè)面設計得十分壯觀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于是在教堂北面臨街一側(cè)豎立兩條長達111米的壁狀柱廊,共由94根柯尼斯式柱子組成,伸向前面的涅瓦大街,環(huán)抱廣場,環(huán)繞點綴著雕塑的花園,面向涅瓦大街。
20140605俄羅斯圣彼得堡伊薩基輔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于1818 年破土動工,由蒙弗朗擔任大教堂的設計師。建設伊始,他一共設計了24 種方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選定了其中一種。但因他只是一名繪圖員,缺乏足夠的實踐經(jīng)驗,后來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蒙弗朗的施工方案進行了修改,才使這座教堂得以落成。1858 年,伊薩基輔大教堂竣工,前后共有44 萬民工干了整整40 年。
伊薩基輔大教堂高約102 米,圓頂直徑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門,每扇門面積為42 平方米,重達20 噸。整座建筑物重30 萬噸,里面可容納1.4萬人。伊薩基輔大教堂內(nèi)有鐵梯可以直達頂部大平臺,在平臺的各個方位極目遠眺,圣彼得堡全城的景物一覽無余。
伊薩基輔大教堂的施工經(jīng)歷了奠基、立柱、砌墻、封頂?shù)冗^程。這座建筑的地基深達10 米。教堂四周各豎有16 根粗大的花崗巖石柱,成雙排托起雕花山墻。每根石柱重114 噸,是從30 公里外的芬蘭灣運來的。立柱時采用的是“絞關法”,128 名壯漢同時推動絞盤,將114 噸重的石柱豎起來。教堂內(nèi)有一張圖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立柱的壯觀場面。柱子豎完后砌墻,接著再豎上層的細石柱子,這些細石柱是用42 種進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豎好后,最后覆上圓頂。
伊薩基輔大教堂的內(nèi)外部裝修更為考究,光黃金就用去400 公斤,僅穹形外部鍍金就耗費100 公斤。教堂自落成以來沒有重新鍍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伊薩基輔大教堂的建筑周期如此之久,超過了彼得堡任何一座教堂。僅為中央圓頂和鐘樓圓頂以及十字架鍍金就花費了整整8年時間!當時俄國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均參與了大教堂的裝飾工程。伊薩基輔大教堂內(nèi)有許多鍍金的、青銅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斕的鑲嵌畫和宗教畫,還有用烏拉爾寶石和名貴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藝術品作為裝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伊薩基輔大教堂受到嚴重損壞,20 年后才修復完畢,但留下教堂大門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幾處彈痕沒有修補。在一根柱子旁掛著一塊銅牌,上寫:“這是在1941~1944 年,德國法西斯發(fā)射的148478發(fā)炮彈中其中一發(fā)留下的罪證?!?div style="height:15px;">
伊薩基輔大教堂內(nèi)有一組圣人雕像表現(xiàn)的是對拜占庭圣徒伊薩基·達爾馬茨基的出現(xiàn)頷首表示歡迎,其中也有一尊蒙弗朗手捧大教堂模型的雕像。為教堂祝圣那天,亞歷山大二世的一個親信讓沙皇注意看雕像群,所有的圣徒都微微低首歡迎伊薩基,惟有建筑師傲慢地沒有低頭。沙皇只字未言,但從蒙弗朗身邊走過時,既沒同他握手,也沒說一句感謝之言。蒙費蘭黯然神傷,回到家便一病不起,一個月后抑郁而終。他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大教堂的穹隆下,這是歐洲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然而沙皇認為這種榮譽委實過高。于是建筑師的靈柩只繞行教堂一周,然后被葬于涅瓦大街的天主教堂。不久,其遺孀將丈夫的遺體運回法國。
伊薩基輔大教堂是羅曼諾夫家族獻給先帝彼得一世并為紀念圣徒伊薩基·達爾馬茨基(彼得生于他的紀念日)而命名,因此,為建這座豪華的殿宇皇室不惜財力。工程中運用了許多新技術和大膽的施工方法,其中用汞合金火燒法為圓頂鍍金,使巨大的圓頂歷經(jīng)一個半世紀從未整修依然金光燦燦。伊薩基輔大教堂內(nèi)部使用有色大理石、孔雀石、青金石等進行裝飾。使用鑲嵌畫手法繪成的圣像中,大部分都是珍品,在中央圓頂下的卡爾·布留洛夫的作品《玉座上的圣母瑪利亞》是最值得一觀的,而裝飾教堂的300多幅浮雕和雕像個個精致無比。
伊薩基輔大教堂,這座世界上最大圓頂建筑之一的規(guī)模令人驚嘆,它高101.5米,長111.3米,寬97.6米,圓頂外直徑25.8米,內(nèi)直徑21.8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塊深玫瑰色和斑環(huán)花崗巖圓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個高17米,直徑2米,重達114噸,僅次于冬宮廣場的亞歷山大柱、羅馬的圣彼得方尖碑和龐培柱,但作為教堂的廊柱是全世界最大的。伊薩基輔大教堂建筑四角豎有不大的鐘樓,各帶一個相對較小的圓頂,它們與中央圓頂共同組成東正教教堂傳統(tǒng)的五圓頂。但有人認為,在教堂四角各“栽”一個小圓頂是對俄國傳統(tǒng)滑稽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