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陸羽在晨鐘暮鼓中識字。
禪師發(fā)現(xiàn)他雖然結(jié)巴,但根器不凡,希望他能繼承自己衣缽。
但八九歲的陸羽對佛法似乎興趣不大,反倒喜歡儒家學說,詩文創(chuàng)作。
放牛的時候,他常在牛背上朗讀詩文,有時竟到了忘情的地步,連該背誦的佛經(jīng)也怠慢了。
陸羽慢慢長大,常在積公(智積禪師)身邊捧茶奉水。
積公煮得一手好茶,這讓陸羽自幼就受到佛禪茶文化的熏陶。
慢慢長大的陸羽,是個口吃、貌丑的孩子。
他雖然視智積禪師為再生父母,卻不愿按這位恩公為自己劃定的人生軌跡走下去:削發(fā)為僧,在寺院里度過一生。
少年心思總在遠方,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廣闊的空間。
一次積公要他抄寫經(jīng)卷,他忍不住反問道:“佛門弟子,沒有兄弟,死后沒有子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能稱為孝嗎?”。
積公無言以對,就懲罰他做各種苦役,鞭策他悔改,好歸依佛門,但陸羽就是不回頭。
12歲的陸羽最后逃離了龍蓋寺,他想闖蕩世界,要去看看更大的天地。
他先在一個戲班子里找到了容身之地。由于才智過人,他成了一名逗笑丑角。
忙里偷閑,還雄心勃勃寫了厚厚一本研究笑的書:《謔談》。他機靈,彬彬有禮,深得眾人喜歡。
14歲那年,在一次精彩演出中,朝廷被貶的官員李齊物對陸羽大為賞識,推薦他去了火門山鄒子夫處讀書。
這是一次命運意外的垂青。
天寶十一年,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貶官到竟陵,不久與陸羽也結(jié)為忘年交。
倆人經(jīng)常在一起談詩論文,品茶鑒水。
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連皇帝都倉皇逃難,陸羽也成了難民。
他過江流浪,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了湖州。湖州是有名的產(chǎn)茶地。
陸羽在這一帶搜集了不少有關茶的生產(chǎn)、制作資料。
公元757年,陸羽又幸遇知音。他結(jié)識了杼山妙喜寺主持、大他19歲的皎然大師。
一僧一俗,陸羽稱他們一生的友誼為:“緇素忘年之交”。
皎然,俗姓謝,是中國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后代,唐代著名詩僧。
陸羽在妙喜寺寄宿多年,他和皎然常常論詩,品茶,談禪。動蕩世界里,他流浪的身心,有了安頓之處。
九月九日那天,陸羽和皎然于妙喜寺品茶對坐。倆人賞菊,看云,觀檐下竹影,聽鳥鳴聲聲,又開始了談天論地。
“陸處士,我有一問?昔日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何以解之?”
“當然是遇茶而解了!茶葉雖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茶,實為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
“秋風起,籬菊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皎然上人,解茶者自然在我輩中??!世上不缺煙鬼、酒鬼,茶鬼倒沒聽說過?!?/span>
“煙酒使人昏寐,唯茶使人情思爽朗,飄飄欲仙!”
“居于道,依于佛,尊于儒,我正寫一部《茶經(jīng)》呢,好使天下人更知飲茶妙處。”
“一生為墨客,幾世為茶仙。你的功莫大焉!”
“這世間,時光如水,生命如茶?。 ?/span>
“這世間,聚散如水,真情如茶啊”……
以茶會友,品茶悟道。
茶,拉近了人與人的關系,也把生命與自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陸羽開始寫書了,他殫精竭慮,立志要寫出囊裹茶文化的一部大書。
在皎然和湖州刺史顏真卿等朋友協(xié)助下,他在妙喜寺附近建了一座茶亭。
皎然又于768年,建造了苕溪草堂,專門供陸羽定居潛心寫書。
結(jié)束漂泊,陸羽可以專心研究茶事了:他時常云游山中,尋訪好茶、泉水,然后寫作《茶經(jīng)》。
“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span>
望著一江春水,他寫下了自己淡泊之志和對大自然的無限神往。
他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踏草鞋,獨步山林;他常串農(nóng)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
他起早貪黑,跋山涉水;
他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來充實《茶經(jīng)》。
經(jīng)過長達二十八年的努力,徒步三十二州無數(shù)茶區(qū)的深入調(diào)查研究。
陸羽數(shù)易其稿,精益求精,《茶經(jīng)》終于問世了。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被譽為茶文化百科全書,內(nèi)容涉及栽茶、采茶、制茶,飲茶,茶器,茶之產(chǎn)地、品質(zhì)及水質(zhì)優(yōu)劣等諸多方面。
涵蓋了茶葉的歷史,源流,現(xiàn)狀,生產(chǎn)技術、飲茶技藝和茶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