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山,究竟她的名字因何而來?似乎無人知曉。
林州境內多丘陵、盆地,我的家鄉(xiāng)蔣里村就是一個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的小山村。蜜蜂山海拔400–500米就在村子西側。思其名,追其源,蜜蜂山因其外形酷似正在花叢中采蜜的蜜蜂而得名,這也寄予了世代居住山下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希望如蜜蜂般辛勤耕耘,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將自己的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似蜜甜。
蔣里村形成村落聚居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明朝時期,因蔣氏一族最早遷居于這個藏風聚氣、可登高攬勝的世外桃源中,故名蔣里。多年前,人們在已作耕地使用的山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盜的古代墓穴,由于沒有更多的碑刻等實物作為佐證,所以無法確認墓主人的身份。不過關于“蔣都堂”的種種傳說卻為這個寧靜的小村莊增添了幾分傳奇與神秘的色彩。
登臨蜜蜂山山頂,雖一山之隔,卻一邊是現(xiàn)代化的城市,一邊是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兩方迥然不同的天地。每當夜幕降臨,蜜蜂山的那一側,城市中的璀璨燈火便映紅了她整個的上空。向北望去,工業(yè)園的方向,早已是一片流動著的光的海洋。此時這個恬靜的小山村在結束了她一天的忙忙碌碌后,也陷入了甜甜的夢鄉(xiāng)。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村莊西面的蜜蜂山下有一口古井,井中一汪清泉從未間斷過,泉眼中常年汩汩涌動出甘甜可口的泉水,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時期,她的存在顯得尤為可貴,是這個小村莊的希望與命脈所在。也許正是由于偶然間發(fā)現(xiàn)的這口古井,遷徙中的先祖?zhèn)冞x擇停下他們的腳步,擇水而居。從此這口古井便開啟了她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悠長時光。
久遠時,井口旁排隊取水的人絡繹不絕,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一副扁擔肩上挑。我的父親母親也曾用他們瘦弱的雙肩扛起全家人生活用水的重任。月明星稀之下,他們年少不識愁滋味的歡笑聲打破了夜的沉寂,驅散了對于黑暗的恐懼。盛滿水的扁擔兩端,一路的“吱吱呀呀”聲,化作了快樂的音符,似一首古老的歌謠,穿過半個多世紀的光陰……
如今那段日子已是年過半百的他們憶苦思甜,回首往事時津津樂道的事。而銀白月光下,他們手扶扁擔繩索,小心翼翼地踱步以防泉水溢出的小小身影同樣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井的飲用功能正在被弱化和取代,但她依然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十幾年前有村外人慕名而來,因折服于古井內泉水的清冽水質,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他們打造出了蜜蜂山泉這一天然飲用水品牌,讓昔日蜜蜂山下的清泉不再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而是依托他們的平臺走進了村莊外的千家萬戶,“一口蜜蜂山泉,甜在你我心間?!敝皇遣恢澜裉?,它是否還在?
蜜蜂山下趣事多,在這一方山坳里,不僅有祖輩,父輩們訴不完的人生故事,她同時也載滿了我的童年記憶。對于村莊里的孩子來說,大自然是最友善無私的給予者。兒時的我們捕捉著最單純質樸的歡樂,當回憶的閘門打開,沉睡著的記憶慢慢蘇醒,兒時的生活片斷在記憶的土壤中開始發(fā)芽......
秋天玉米尚未成熟的傍晚,大人們圍坐在通風處納涼閑聊,嬉戲中的我們,快樂就是追逐著的那一只低飛著的小蜻蜓和夜空中的小精靈——螢火蟲。
歡樂的時光總是像長出了翅膀過得飛快,轉眼間,年少不更事的我們迎來了人生中第一次成長的陣痛。剛剛建立青澀友誼的鄰居小伙伴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跟隨著靠建筑業(yè)興旺發(fā)達了的父母遷居至山西、東北甚至更遠的他鄉(xiāng)生活。那是我第一次品嘗到無奈和不舍的滋味。以至于后來成長路上許多難捱的時刻,只要念起記憶中的那座山,山下的那些人,山上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心中便升騰起一絲暖意。因為不論走得多遠,記憶中的蜜蜂山卻時時召喚著我“不忘來時路”。
那時的我們不會想到,有一天,林州第一所全日制建筑類??茖W院、集中小學教育于一體的太行國際學校、林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等重大民生工程紛紛落戶在這一帶,蜜蜂山空中別墅區(qū)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馬曉蕓 文學愛好者,喜歡讀書、寫作。
?
?原創(chuàng)作品 授權發(fā)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