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就脆弱的全球經濟,在疫情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問題正在暴露。隨著歐美地區(qū)疫情持續(xù)加劇,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都集中在西方,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視了印尼、泰國等亞洲5國貨幣發(fā)出的警報。
在美國宣布"無限印鈔"之后不久,《日經亞洲評論》就表示,亞洲5國的貨幣已經開始"亮紅燈"了,其中印尼盾已經跌至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這種情況讓人們開始思考:在疫情的沖擊下,時隔22年后亞洲金融危機是否會卷土重來呢?
1.警報拉響:亞洲5國貨幣再次亮起紅燈
近期,美聯儲降息、重啟量化寬松(QE)甚至最終宣布"無限印鈔"這一系列"無限制"的操作引起了全球的關注。致使美聯儲近期頻繁放水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疫情帶來的恐慌令該國的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
美元流動性危機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美元頻頻升值。從行情圖上來看,今年3月19日美元指數一度達到102.84,創(chuàng)下自2017年1月份以來最高水平,而在10天前,美元指數收盤價僅95.04,這意味著美元指數在短短10天內漲幅已經超過8%。
別忘了,3月16日美聯儲還宣布了降息至0利率,并宣布重啟7000億美元的QE,然而美元指數卻并未因此而下跌。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疫情,沙特突然宣布"石油價格戰(zhàn)"也是導致美元指數大幅攀升的重要原因。不過,美元流動性緊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美元指數頻頻攀升,部分新興市場貨幣開始發(fā)出警報,其中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亞洲5國的匯率情況更是讓人無法忽視。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已經下跌了6.7%,最近一個月跌幅為達到5.9%,《日經亞洲評論》表示,印度盧比已經跌至創(chuàng)紀錄新低。
另外,印尼盾也已經跌至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今年迄今跌幅已經超過16%,最近一個月斷崖式下跌15.95%;泰銖今年迄今跌超8%,近一個月跌幅為3.34%;馬來西亞林吉特今年迄今跌近7%,近一個月跌幅為3.56%。相比之下,菲律賓今年迄今跌幅雖然僅有0.76%,但是該國匯率最近一個月波動幅度卻非常大,這并不是個好跡象。
近期,一家歐洲銀行在對這5國貨幣的風險敞口進行壓力測試時發(fā)現,這些國家都已經拉響警報。該行駐新加坡交易部門的一名交易員甚至表示,在疫情短期無法得到控制、經濟持續(xù)低迷的情況下,這些曾在20多年前亞洲金融危機出現大幅動蕩的貨幣,已經被標記為"脆弱貨幣"。
眾所周知,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由泰銖對美元匯率暴跌17%拉開序幕,并在隨后一段時間里蔓延至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如今,這4個國家及印度的匯率又亮起了紅燈,這是否意味著時隔22年后亞洲金融危機又將卷土重來呢?
2.一地雞毛:引爆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三大原因
上世紀8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在遭受了石油沖擊之后,制造業(yè)都陷入了衰退之中,彼時亞洲地區(qū)經濟卻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數據顯示,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韓國和新加坡等國的GDP都出現了8%至12%的高速增長,因此被稱為"亞洲經濟奇跡"。
而在這一輪經濟增長中,泰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4國的經濟實力快速提高,僅次于"亞洲四小龍",因此獲得"亞洲四小虎"之稱。不過,就在這些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之際,危機也在逼近,隨時準備對亞洲經濟奇跡進行一場全面的檢驗。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用浮動匯率制來取代固定匯率制,當天泰銖對美元匯率暴跌17%,以外匯市場為首,該國的金融市場陷入混亂之中。受此影響,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資本的攻擊對象,一場席卷亞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隨之降臨。
到1998年3月底,東南亞各國股市與危機初相比都縮水了三分之一以上,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跌幅在10%至70%之間。其中,泰銖、韓元、印尼盾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受到的打擊最大,分別為39%、36%、72%和40%。
泰國發(fā)生危機1年后,該國就有超過1萬家企業(yè)或金融機構倒閉,270萬人失業(yè);相比之下,印尼的情況更為嚴重,失業(yè)人數高達2000萬人。危機沖擊下,"亞洲四小虎"GDP增速也從此前的8%轉為負增長。以泰國為例,1995年和1996年該國GDP增速分別為8.1%和5.7%,然而1997年卻進入負增長,GDP萎縮2.8%;1998年GDP增速下跌7.6%……
不幸的是,除了東南亞各國之外,這場危機還波及俄羅斯和巴西等國,從而轉化為全球性危機。數據顯示,1998年俄羅斯的GDP增速為-5.3%,巴西GDP增速也從前一年的3.4%降至0.3%。
為什么金融危機會突然被"引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究竟面臨著什么問題和挑戰(zhàn)呢?事實上,以泰國為例,引發(fā)這場危機的原因有很多,簡單來說主要有以下3個因素。
(1)國際資本流動制造泡沫
在此次危機中,國際資本流動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在正常情況下,國際資本流動對于世界經濟增長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資本流動將令更多的資金流入經濟前景最樂觀、回報最高的國家,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技術轉型帶來新動力,同時也能令投資者在多元化的投資中獲益。
然而,大量國際資本的流動無疑成為亞洲各國的"致命傷"。數據顯示,1996年流入韓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5國的私人投資額非常大,達到近1000億美元,占全球流入新興國家資金的三分之一,同時也已經達到1990年至1993年平均流入的5倍。
如果這些資金能夠長期留在這些國家中,那么很可能能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更多"燃料"。不幸的是,除了資金流入量巨大之外,這些國家資本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波動也非常大。1997年,這些國際資本就調轉方向,流出額為120億美元,相當于這些國家GDP的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金并不完全是受到這些亞洲國家經濟增長前景所吸引。數據顯示,1990年代外資流動額始終高于這些國家的經常項目赤字(進出口赤字)。要知道,當一個國家長期處于進出口赤字的狀態(tài)時,GDP增速遲早會失去動力。
最吸引巨額外資的,是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和股市。數據顯示,大量的外國資本其實涌向了亞洲國家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大幅推高其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導致其資產價格泡沫越來越多。以泰國為例,1993年至1996年這3年間,該國房地產價格飆升近400%,1996年1月SET指數也達到1410.33,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然而,這些資本中大多為短期游資,因此在這些資金撤離之后,泰國的房地產和股市價格急轉直下,從而令該國銀行面臨巨大壓力。數據顯示,1996年6月泰國商業(yè)銀行不良資產規(guī)模高達1.78兆億挑戰(zhàn),不良資產率達到35.8%,這無疑為1997年的危機爆發(fā)埋下伏筆。
(2)固定匯率制度打擊出口,并創(chuàng)造套利空間
除了國際資本波動帶來的挑戰(zhàn)之外,泰國采取泰銖釘住美元也令該國的外貿出現問題。所謂的泰銖釘住美元,其實就是指泰銖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匯率固然可以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從而穩(wěn)定進出口產品價格、國際貿易成本和國際債務清償等,避免因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該國經濟因為技術、商業(yè)實踐和經濟政策間出現的良性互動,而產生了創(chuàng)紀錄的長期繁榮、高速增長并出現低通脹和低失業(yè)率等現象。在這一背景下,1995年美元也進入升值通道,而泰銖釘住美元就意味著泰銖也將隨之升值。
泰銖持續(xù)走高令泰國產品出口的價格優(yōu)勢下降,從而重創(chuàng)其出口,令該國經濟增長放緩。數據顯示,直到1995年泰國的GDP增速仍維持在8%上方,達到8.12%;然而1996年卻開始放緩,僅為5.65%。
另外,固定匯率還給國際資本創(chuàng)造了套利空間。自1996年起,日本央行為了刺激日本經濟增長,將該國的利率從0.5%逐步下調,到1999年日本央行打完所有的"子彈"——該國利率已經降至0。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投資者就能以零利率的成本借到日元,并投資于高回報的資產中。一開始,這些資金只是被用于對美國國債和企業(yè)債的投資中,但是由于亞洲貨幣兌美元的匯率保持穩(wěn)定,卻比美債有著更高的回報率,因此這些東南亞國家開始成為套利外匯交易的目標。
從本質上來看,日元套利交易就是將零成本的日元投資于美元或泰銖,從而獲得比日元更高的利息,即利差。如果日元兌美元貶值,那么投資者還能獲得利差和匯兌雙重收益。在1995年至1998年間,美國與日本的利差約為5%。
在這一背景下,流入東南亞各國的日元海外貸款約有2600億美元,這些資金的流入為東南亞國家?guī)砹舜罅康馁Y產泡沫,從而造就金融市場的虛假繁榮。在虛假繁榮之下,泰國工人的工資快速增長。數據顯示,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初相同技能的職工工資提高了2-3倍,這導致其制造業(yè)成本增加,從而令出口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不斷喪失。
(3)巨額外債和常年經常項目赤字反差令國家變得脆弱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巨額外債和經常項目赤字也是此次危機的根源之一。數據顯示,1992年泰國的外債額僅為200億美元,到1995年卻已經增加至659億美元,1997年初這一數字更是達到890億美元。
如果這些外債被用于發(fā)展生產、改善基礎設施、發(fā)展高新技術,那么可能就不會有后來這場危機了。然而,歷史從來就沒有"如果"一說,這些錢并沒有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是被用于最能賺錢的地方。
上文提到,1993年至1996年泰國房地產價格飆升了近400%,這就意味著房地產成為最賺錢的產業(yè)。因此,大量外債被用來蓋豪華賓館、高爾夫球場、豪華私人公寓和醫(yī)院、購買高級進口轎車等……可見,這些錢并未被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是被肆意揮霍,這為后來的危機埋下了禍根。
問題是,要想償還不斷增長的外債,泰國必須以同樣的速度創(chuàng)造外匯,而對外貿易就是獲取外匯最重要的方式。然而,如上文所說,在該國外債不斷增加的同時,其出口卻因工資翻倍、美元升值等一系列原因而陷入衰退之中。
數據顯示,從1990年起泰國進出口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逐年增加,1990年期外貿赤字為74.94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為72.82億美元,外匯減少額為32.3億美元;到1994年,這三大數據分別提高到92.66億美元、82.22億美元和41.75億美元,表明該國的外匯儲備逐年減少。
到金融危機爆發(fā)前,泰國的外債規(guī)模已經達到1060億美元,但是其外匯儲備卻只有380億美元,僅相當于其外債的30%,遠遠不足以償還其負債。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外資撤離,必將導致其金融市場崩潰。
泰國脆弱的金融體系、長期進出口赤字和巨大的外債規(guī)模終于引起了國際資本的注意。1997年2月初,美國華爾街金融巨鱷索羅斯首次出手做空泰銖,導致泰銖匯率大幅波動,引發(fā)金融市場動蕩。隨后,東南亞各國央行同意在貨幣危機下共同進行雙邊或多邊干預,同時泰國提高利率,穩(wěn)住投資者的信心。
當年5月份,索羅斯第二次出手做空泰銖,在該國金融市場中引發(fā)恐慌。面對這一沖擊,泰國央行與新加坡聯手干預外匯市場,并禁止國內機構借出泰銖,提高隔夜拆借利率以提高做空泰銖的成本,最終泰銖匯率再次回歸正常,索羅斯因此損失3億美元。
不過,索羅斯并未因此而收手。相反,他在當年6月下旬第三次對泰銖發(fā)起進攻。在這次交手中,泰國損失了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由于外匯儲備不足,此時該國僅有28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失去了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
因此,7月初該國被迫放棄了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此被引爆。隨后,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等也相繼成為國際資本攻擊的對象。喧囂過后,一地雞毛……
3.引以為鑒:時隔22年亞洲金融危機會卷土重來嗎?
如今,在疫情的沖擊下,美元持續(xù)升值,國際貿易開始變得不太活躍,這令投資者開始拋售新興市場的貨幣。據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估計,自今年1月份高點以來,外國投資在亞洲新興市場可能已經拋售了260億美元,規(guī)模之大令其成為自2002年以來新興市場發(fā)生的第四大資本外逃。
如今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等國的貨幣又拉響了警報,一切場景似曾相識,這是否意味著,時隔22年后,亞洲金融危機還會重演呢?從以下3個因素來看,或許我們目前不太需要擔心這一問題。
其一,這些國家都已經用浮動匯率制度替代固定匯率制度。在上一輪危機中,除了泰國之外,韓國、印尼等也都采用了半固定或者固定匯率制度,這為貨幣投機者提供了套利空間,并導致其外匯體系受到這些投機者的挑戰(zhàn)。因此,在危機之后,這些國家已經吸取教訓,改用自由浮動制,讓市場來決定匯率,從而減少了投機的空間。
其二,這些國家紛紛對其金融體系進行整頓。在外幣債務過高的情況下,本幣貶值將導致還債的負擔加重,甚至可能出現還不起債的情況,從而令其整個金融體系走向崩潰。數據顯示,在危機爆發(fā)前,這些國家的外幣債務在GDP中占比均非常高,其中印尼為30%。不過,在整頓金融體系之后,2017年印尼這一數據已經被控制在5%左右,令其金融體系不再如以前那樣脆弱。
其三,外匯儲備增加,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日媒援引交易商稱,令人感到震驚的是,自1998年貨幣危機以來,這些國家的基本面已經發(fā)生了改變,如今它們已經擁有健康的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
根據各國央行發(fā)布的數據,印尼、印度、馬來西亞、韓國、菲律賓和泰國等"脆弱經濟體"的外匯儲備接近1.5萬億美元,表明這些國家還有充足的資金來維護其本國貨幣,這與1998年金融危機時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此看來,這些亞洲國家已經對此前的危機引以為鑒,重新審視并整頓其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令其金融市場的狀況與22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如大部分經濟學家所認為的,現在這些亞洲國家已經更有能力預防和抵抗危機的重演。因此,雖然這些國家的貨幣已經發(fā)出了警報,但是目前引發(fā)危機的可能性并不大。
推 薦 閱 讀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chuàng)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