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周易》,讀懂傳統(tǒng)文化的根
如果只能選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
是《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文化之底,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閱盡世間萬本書,也不如讀懂一本《易經(jīng)》。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jīng)》,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jīng)》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馬云認為,職場人都該去《易經(jīng)》里拜拜師,并感嘆道“自己得益于比別人讀得早”。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可以說,古往今來的成事者,無不讀《易經(jīng)》。
《易經(jīng)》里,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diào)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
“泰卦”告訴我們,如何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益卦”告訴我們,借錢是門大學問;
“賁卦”告訴我們,如何不被人際關系綁架;
“蒙卦”告訴我們,如何培養(yǎng)讓人人羨慕的孩子;
“屯卦”告訴我們,人生大坑,一定要規(guī)避……
易象思維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形成的總源頭。
“易者,象也”,用象可以透過外在的形象,發(fā)現(xiàn)萬事萬物相互間合一的本質(zhì)。
周易就是一種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即能分析又能合一的看待宇宙人生的思維方式。
2
讀《論語》,尋得人生的答案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去世后,眾弟子守孝三年,子貢守孝六年。
他的弟子們收集了他的言論,將其編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論語》。
兩千多年以前,落魄先生與學生駕車奔襲在茫茫中原,篳路藍縷,他們談天論道。
有時候是怎么念書,有時候是怎么做人,偶爾也抒發(fā)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學生有的莽,有的笨,有的聽話,夫子呢,還會抖機靈。偶爾互懟,偶爾牢騷,但大部分時候,大家還是窮且唱著歌。
星空璀璨,亙古不易,這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
2000多年來,《論語》中的經(jīng)典不斷被反復使用,不斷被人們稱贊,正是因為里面有我們需要的“做人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的處世之道,說的是要懂得推己及人。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人生在世,應該抓住往后能夠掌握的時光,奮發(fā)向上,而不是無盡沉浸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時勤于積累,到了機會來臨之時便能一展身手。人生是有了準備,才有機會。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善意需要設置底線,要將有限的情感,留給應該享用的人。
....
《論語》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當你感到迷惑疑慮時,《論語》都能給你回答。
老話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論語》里,就有每一個成年人必須要懂得的大智慧。
3
讀《道德經(jīng)》,大氣做人,養(yǎng)大格局
《道德經(jīng)》之妙,在于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
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
從來也沒定論。
《道德經(jīng)》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
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不要事事?lián)屩鵂幭?,因為,槍打出頭鳥;
30歲求安穩(wěn),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包容萬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
40歲求健康,它認為“致虛極,守靜篤”,養(yǎng)生的關鍵是養(yǎng)精神,保持內(nèi)心的平和,比進補有用1000倍.....
也難怪,作為“萬經(jīng)之王”,一流行,就是2000年。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松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五千余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
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道德經(jīng)》養(yǎng)大格局,得大自在。能讓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前進。
不會和爛人爛事糾纏,不因過去的經(jīng)歷而患得患失,不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費時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專心致志,收獲真正豐盈充沛的人生。
《周易》《論語》《道德經(jīng)》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三本書,也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所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