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21年度“中華二十四節(jié)氣”文學作品大獎賽入圍大展:陳立仁

下部


立秋,祈求期盼愿望美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三個節(jié)氣。
立秋后,常州地區(qū)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暑氣一時難消,而且還有可能“秋老虎”發(fā)威?!扒锢匣ⅰ笔敲耖g對立秋之后重新出現(xiàn)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一般發(fā)生在處暑之后,持續(xù)時間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天氣總的趨勢是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夜晚比較涼爽。
立秋日對農民尤為重要,常州地區(qū)有農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民間立秋的種種農諺,釋放著農民的一種喜悅和擔憂的心情,表現(xiàn)了人們期盼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常州民間對春去秋來、寒來暑往的自然變化充滿敬畏,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孕育了立秋豐富的民俗。在這個大節(jié)氣里,常州地區(qū)民俗雖然大都與其他地方的民俗差不多,但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有:舉行各種的迎秋儀式;看鵲橋會(民間也有稱“看巧云”);放河燈(民間也有稱“結鬼緣”)等等風俗。
迎秋儀式。民以食為天,民間迎秋的儀式,幾乎都和吃有關。人們在夏天幾乎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多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于是立秋這天就有了“貼秋膘”的風俗: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紅燒肉炒肉絲等,以肉貼膘;有些地方還“啃秋”,“啃秋”也叫“咬秋”,立秋這天常州地區(qū)流行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立秋日,在城里,家家戶戶都會買個西瓜,全家圍坐,大人孩子都分一塊,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吃時把西瓜籽留下,洗凈曬干保存起來,等到大年夜炒年貨葵花子時,把立秋日留存的西瓜籽和進葵花子,一起炒熟了吃,民間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在鄉(xiāng)村,農民或在瓜棚里,或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舉著黃瓤金瓜啃,拿著剛挖出來的山芋啃。還有喝“立秋水”的習俗,就是在立秋時刻,全家老小各飲一小杯加點紅糖的溫開水,據說喝了可以消除積暑,秋天時就不會拉肚子了?!翱星铩笔惆l(fā)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節(jié)令期間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jié),民間也稱“七夕情人節(jié)”、“看鵲橋會”、“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這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女兒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女兒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的各種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也有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的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女人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姻緣美滿。
    常州民間傳說“七夕”有三個來源。一個來源是古人對星宿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在三四千年前,就有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人們除了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崇拜,還崇拜代表方位的星星。代表方位的星星東西南北各有七顆,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也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二個來源是古人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都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老常州在給去世的人做悼念祭祀時叫“做七”,以做滿“七七”為完滿?!捌摺迸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民間又把七十七歲稱為“喜壽”。三個來源是古人對數字的崇拜?!捌摺庇质撬惚P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再“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jié)日。
七夕節(jié)在常州民俗中有豐富的內容??辞稍剖瞧渲械囊粋€。民間傳說在七夕的夜晚,天空中云彩變幻多姿,有的象虎豹獸禽,有的象菩薩神佛,有的如山嶺峻峭,有的如樓閣巍峨,奇妙且神秘,引人遐思。于是,人們把這云彩稱為“巧云”,并與“乞巧”聯(lián)系在了一起。說是在七夕夜月亮升空時,看月輪周圍是否有彩云出現(xiàn),看到彩云人就巧,否則就笨。據說,抬頭能看到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云彩的人,就能在瓜果架下聽到他們相會時說的脈脈情話。再一個是吃巧果。巧果是應節(jié)食品,形狀呈腰子形,主要的用料是面粉、油酥和糖蜜,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宋朝時,七夕時就有巧果出售。民國時期,常州一些茶食店在七夕銷售巧果時,客人購買滿一斤,店家就送一對身披戰(zhàn)甲,號稱“巧果將軍”的如門神般的面粉人偶。相傳女孩子在七夕吃巧果時,要一邊吃,一邊默念“吃巧”,在常州話中,“吃巧”和“乞巧”諧音。這樣,長大了就是一個會當家,會做事,還會裁衣織衣,納鞋做墊,繡花剪紙……是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巧婦”。老人們會帶著孩子邊吃“巧果”邊教背常州童謠“一螺巧,二螺笨,三螺拖捧頭(挨打),四螺不識字,五螺富,六螺窮,七螺挑糞桶,八螺做長工,九螺騎白馬,十螺坐官船”,祝愿孩子們聰明伶俐,長大了有出息。對女兒們來說,吃巧果前,還要拜星穿針、投針試巧、蛛網乞巧。拜星穿針,就是在庭院中點上香燭,擺設巧果等茶食和時令水果祭供,向雙星禮拜,然后在月光下以絲縷等穿針孔,以此來看是否能“得巧”。說是三穿能過的,就是得了巧。投針試巧,就是一只木盆里裝滿水,這水還必須一半是井水一半是河水,叫“陰陽水”,或叫“鴛鴦水”,放在房間里,傍晚時將一根縫衣針(常州人叫“現(xiàn)顯”)或細草投入水中,使之浮在水面,看針或草在水底的投影像什么形狀,以此來驗定巧拙愚智。如成云物花頭鳥獸影,成鞋及剪刀影,就是乞得了巧;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就沒有得巧,是拙愚征狀。蛛網乞巧,蜘蛛能吐絲結網,是昆蟲中的“能工巧匠”,所以有以看蜘蛛能否結網來占驗能否“得巧”。這種占驗方法簡便,只要在七夕前夜捉一只蜘蛛放到盒中,到七夕晚上開看,結了網,就認為是得了巧。網結得密,得巧就多;網結得稀,得巧就少。
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放河燈。中元節(jié),是一個把道、僧、俗三界的有關內容雜揉在一起后所形成的一個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道教稱“中元節(jié)”,佛教稱“盂蘭盆會”,民間稱“七月半”,也稱 “鬼節(jié)”。說是地府從農歷七月初十就大開“鬼門關”,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可以回到陽間與生前的家人共聚,故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節(jié)”,常州有“七月半,鬼亂竄”的俗語,于是,民間就有了“過七月半”的習俗。
民俗“過七月半”,是以“拜祭祖宗,慈悲施賜”為主題,但其中卻又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和歷史文化韻味。常州的“過七月半”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民國時期還很興,是與過春節(jié)、清明一樣隆重的。常州地方上家家戶戶都會擺設供桌,為祖先燒香、上供、叩拜。在七月半祭祖前,有的人家還在七月十二夜“接祖宗”。接祖宗時,除供茶點外,還供瓜果等物品。
“過七月半”正式拜祭祖宗的儀式,是在七月十五當天,一般從上午9點左右開始,張香點燭上菜倒酒到吃飯送行燒白錢紙等祭祀物品,12點前一定要收桌。儀式中,焚香不能斷,要及時點;臘燭不能點第二次;主菜是“三葷三素”,加祖宗生前喜歡吃的菜蔬?!叭澣亍本褪枪u、鳊魚、條肉、豆腐干、百葉和豆齋餅。“三葷三素”烹制要求公雞整只清蒸,鳊魚白煎,肉要紅燒,豆腐干、百葉、豆齋餅都是要油煎的。其他菜肴,每家就不盡相同了,供的菜只要是單數就可以,但攤面食茄餅是不能少的。茄餅,是以面粉調水成糊,面皮是圓形的,薄薄的,用面粉做成,在鍋中攤成面飴,到時包上餡,餡心是茄絲和肉米,然后放在平底油鍋里“熯”(油煎)成金黃色,類似半個月亮。茄餅要做兩種,祭品用的只能用茄絲做餡;自己吃的,可以是素的、葷的、甜的餡都可以;“三葷三素”菜要一次上,其他菜肴可以分次上;酒可以隨時添;飯一定要吃半個小時以上;面食茄餅要在“三葷三素”菜上后其他菜肴上前端上去的,不能太早上也不能太晚;燒化白錢紙時,也有人家燒化“經”的,燒的“經”要是在此之前到廟宇庵堂請法師吟誦的地藏經、心經、往生咒等經,請回后要用黃錢紙做“經皮”包好才能燒化。燒“經”的目的是讓祖宗在地府能平安生活或早日得到超度。儀式過程中,每一程序都是要跪拜磕頭的,不能忽略。儀式結束后,燒化祭拜物品前,先用白灰在地上畫個開口的圈,圈口要朝向西,把祭拜物品放在圈子中央。說是這樣可以避免無后代的“孤魂野鬼”來搶奪“錢財”。燒化完祭拜物品,整個拜祭祖宗儀式也就結束了。一進農歷七月,雖說從初一到十五可以任選一天祭拜祖宗,但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人家都會看黃歷,選擇適宜祈福祭祀或者大吉大利的那天,如那一天黃歷上寫著“諸事不宜”,那么一般人家是不會擺設祭供的。
“過七月半”除了祭祖之外,還用種種方式來追薦、超度孤魂。因為傳說地獄開門,群鬼一起外放,有家的可以回到家中享受子孫祭祀,無家可歸的只能在野外游蕩,因此要對他們給予關照,不然會給世間帶來麻煩。因此在七月十五前一天的夜晚,家家就用錫箔折錠,用白錢紙托著,沿路焚燒,俗稱“結鬼緣”。在清代常州人洪亮吉的文章中有“年年歲歲祈無疾,自信今朝鬼緣結”的句子。
七月十五的節(jié)俗活動中,還有一項是“放河燈”。太陽落山,天還未黑,人們就開始到住家附近的河邊去放河燈。簡易的,有用破碗、破燈盞做的,也有用硬板紙做的,在中間粘上一小段蠟燭樁樁點燃火,就是一盞河燈。高檔的,有用紙糊篾扎或用絲綢、彩紙制作的酷似蓮花的一種花燈。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或用燈草做燈芯,點燃后就可以放到河里,任其漂流。常州人將放河燈視為一種善舉,說是可以讓那些迷失在曠野里的孤魂野鬼,在河燈的照耀牽引下,平安地漂渡到彼岸的極樂世界。因此,放河燈時,寺廟里的僧人會穿上法衣,敲響鐃鈸,到河邊雙手合十叩首誦經念佛;民眾中的善男信女們也會隨著僧人念誦:“七月十五放河燈,紅紙小船寄心情;水上放燈有明亮,水里干凈民放心;盞盞河燈祈保佑,一年四季都太平。”
常州“過七月半”的民俗,無論是“拜祭祖宗”的儀式,還是“放河燈”,都是寄托對已經逝世的親人的哀思,更是一種憫懷蒼生的慈悲情懷。

 

處暑,幾多嬌艷頃刻中

 

處暑,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四個節(jié)氣,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jié)氣。
處暑節(jié)氣期間,常州民俗大多與宗教信仰有關,其中七月三十坐夜插棒棒香就是常州地方的一個主要風俗。
農歷七月三十,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的生日,俗名地藏節(jié)。地藏菩薩,佛教上稱“地藏王”,職掌幽冥教主,十殿閻王都歸他管;道教地藏王,有是玉虛天尊化身的說法。據佛教教義《地藏本愿功德經》里說,地藏王受佛祖釋迦牟尼囑托,在釋迦牟尼圓寂后,未來佛彌勒降世之前,擔當起教化“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人”六道的任務。于是,地藏王發(fā)出五大宏愿:一是孝道,即孝順父母和超薦父母;讓父母靈魂早早超度。二是為眾生擔荷一切苦難;三是滿足眾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長:四是怯除疾?。晃迨嵌缺M地獄眾生,不然“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的這些主張,如孝道,有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氣息,是佛教異化后適應中國本土情況的新說教;保護農業(yè)和防治百病,更適合以農立國的中國國情,特別受農民歡迎;代眾生受苦難并度盡眾生,更是能被眾多老百姓理解和接受。所以每到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生日,祭祀就十分豐盛。明代以后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每年農歷七月廿九下午起,常州天寧寺、三官堂、清涼寺香火就旺盛,燒香坐夜的善男信女通宵達旦。這些善男信女除常州城鄉(xiāng)民眾,周邊江陰、宜興、錫山、金壇、丹陽、溧陽、鎮(zhèn)江、丹徒等地的,都蜂擁而來朝佛進香,寺院殿宇內外都坐滿了人,最多時達數萬人以上,有的干脆在露天坐夜念佛,盛況空前。
與各地來的善男信女坐夜同時熱鬧起來的,就是天寧寺廟會,山門前作節(jié)。常州的“作節(jié)”,最早純是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的“廟會”,在擇定傳說中某個菩薩生日的日子,在寺廟或寺廟附近舉行活動,燒香念佛,菩薩出會,演戲酬神,以祈求神靈保佑,消災降福。后來,民間傳統(tǒng)的調龍燈、走湖船等娛樂也參與了廟會期間的活動。久而久之,因為廟會上香販多生意好,吃穿用玩的各類商販也都加入其中,商販云集,在廟會上形成了俗稱“節(jié)場”的臨時商貿交易集市。從而“廟會節(jié)場”沿襲成俗,被常州人叫做“作節(jié)”?!白鞴?jié)”時,小商販常有數百戶到上千戶,最小的“作節(jié)”也有百來多戶。自明清起相襲到民國時期,經歷數百年,成為農業(yè)經濟社會集市的一種遺俗。農歷七月三十天寧寺廟會作節(jié),特別是水門橋一段更是商販云集。農歷七月廿九下午,來自上海、寧波舟山、湖州以及各地的商販,或駕船或驅車,滿載著當地的農副土特產前來設攤作節(jié),為秋收秋種提供的各種農用物資精美齊全,生活用品琳瑯滿目,地方小吃香氣飄溢,直到七月三十傍晚才收攤歸去,整條東門街就是一幅農貿集市的民俗畫卷。
特別要提到的是,七月三十節(jié)場上在通吳橋政成街后馬路的武青路上那個頗具規(guī)模的“豬落”和“牛落”市場。
一是“牛落”市場。舊社會的農業(yè)生產方式,耕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因此,一方地域的牛市,對當地和周邊地區(qū)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直接的 、重要的影響。武青路上的“牛落”并不是只在七月三十節(jié)場上開張,據老一輩人說,這個“牛落”很早就有了,每月農歷逢三,與東門被稱為“三上”的集市都開張“牛落”,但頗具規(guī)模的還是在七月三十節(jié)場上。七月三十節(jié)場上的“牛落”,集市的一早,一百多頭大小水牛黃牛都集中在市場上,給廣大前來買牛的人挑選,最多的時侯曾超過200頭。這些牛源,除了本地鄉(xiāng)村的,大都是周邊市縣鄉(xiāng)村運送過來的,其中最遠到安徽的淮南。七月三十一天,成交量一般都在五六十頭,有些年也有超過百來頭的。當這些買走的牛被牽向周邊農村時,政成街、武青路上連成了一片,十分壯觀。
到抗戰(zhàn)前夕,武青路“牛落”除了經營耕牛,也經營起菜牛。替農村上一些不能再從事耕作,淘汰下來的老弱殘牛,賣給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客人,打開了一條好的銷路。武青路“牛落”,從明清起延續(xù)下來,一直到共和國成立后的“文革”時期。當現(xiàn)代的拖拉機等農耕機械完全替代了牛力,牛作為工具完成其歷史使命以后,“牛落”才消失。
二是“豬落”市場。養(yǎng)豬,是農民一項重要的副業(yè)。一個集市苗豬市場的興盛程度,同樣也明顯地標志著這一地區(qū)的生產和生活水準。
老常州東門的“豬落”武青路苗豬市場,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興旺發(fā)達,經久不衰。小豬的來源有本地的母豬養(yǎng)殖戶,但更多的來自蘇北。蘇北的苗豬,運到武青路“豬落”來銷售的很多,在七月三十節(jié)場更是大批量的,有些年的七月三十節(jié)場成交的苗豬,在千頭以上。購買苗豬的農民,既有本地區(qū)的農民,還有從宜興、無錫過來的客商,他們往往一船就運去好幾十頭。武青路“豬落”,除了苗豬買賣外,也經營農民養(yǎng)成的大豬到這里來出售。買主既有當地的餐飲業(yè)老板,也有常州地方上大戶人家和遠從上海及蘇州、無錫來的商家。
天寧寺廟會節(jié)場的高潮是唱戲。廟會上唱的戲,主要是地方上老百姓喜歡聽的灘簧。那時的戲臺比現(xiàn)在簡陋,但觀眾一點不比現(xiàn)在少。著名的灘簧表演藝術家梅蘭珍、王彬彬,以及地方上唱灘簧的名家都曾在天寧寺廟會上唱過戲,許多老年人還記得他們當年的音容笑貌。
與此同時,天寧寺廟會這天,住在天寧寺四周的城鄉(xiāng)居民,家家戶戶都準備招待上門的親友,即使家里最窮,也要借錢招待,不能怠慢。招待親友,一般的要三葷五素一湯。“作節(jié)”期間的招待親友,有個老風俗,就是來廟會的親友,還帶親鄰一道到親友家吃飯,只要見是同親友一道來的人,主人都熱情招待。這種親友帶親友的現(xiàn)象,在常州是有別于其他節(jié)日和活動,僅“廟會節(jié)場”所獨有。
地藏王生日東門作節(jié)的來歷,說是舊時常州東門外寺廟庵觀接二連三,許多廟里都有頭戴毗盧帽,身披袈裟的地藏王菩薩塑像。唐代與新羅(今朝鮮)國文化交流頻繁,開元年間,新羅王子金喬覺,放棄榮華富貴的太子生活,以佛祖釋迦牟尼為榜樣,千里跋涉來到中國九華山,隱居山中修練。人們以他為地藏的化身,故稱“金地藏”,九華山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金喬覺抱著“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決心,拯救世間受苦受難的人,提出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言,因而博得民眾的尊敬而神化成為菩薩。常州民眾為紀念金喬覺艱辛修煉,舍己為人的精神,每年農歷七月三十地藏王生日時,就作節(jié)膜拜。
農歷七月三十當天,天寧寺山門大開,各路香客進入寺內,各佛殿香煙縈繞,燭光熒熒。香客們有拜佛求簽卜問禍福的,有燒香許愿祈求福祉的。全寺僧侶穿戴整潔,各就各位,念佛誦經。來人眾多但噪聲不大,全寺秩序井然,不失佛門莊嚴肅穆的氣氛。
出會,也叫“菩薩出巡”,就是抬著天官、地官、水官三尊菩薩上街游行,也是天寧寺廟會中的一項活動。但是,出會的菩薩不是天寧寺的菩薩,而是城東門外下三官堂的菩薩。
三官菩薩,常州民間傳說就是堯、舜、禹三圣帝。天官賜福,上元紫微大帝堯帝(公元前2357—2256年),在位百年,施“仁政”,賢范天下,胸襟如日月,普照世界,被稱為“堯天”。地官赦罪,中元清虛大帝舜帝(公元前2254—2205年),在位50年。姓姚名舜,字重華,以“大孝”聞名天下。堯死后,舜應四方諸候的擁戴,即位天子,被稱為“舜日”。水官解厄,下元洞陰大帝禹帝(公元前2203—2176年)在位27年。繼父親治水歷時十三年之久,三過家門而不入,終除水患,并興農田水利,民眾得能安居。大禹為民治水,故為水官,主解厄。三官大帝歷史悠久,且大仁、大孝、大忠、大圣大愿,福被萬物萬靈,功同日月,永垂人世。
出會時,前后儀仗有二至三里長,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蕩蕩。三官菩薩各坐一抬八人抬竹桿大抬轎,端坐著,走在儀仗隊伍的中間;隊伍的前導是以敲鈸為主的鼓樂,三官菩薩左、右、后邊跟著二十來架高蹺,踩高蹺的都穿戴戲裝,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等都有,他們跟隨著“叮鐺、叮鐺”的小鑼和“鏜、鏜、鏜”的鏜鑼聲的節(jié)奏行進。出會到白家橋下三茅堂,有人會用數張長條木桌攔住隊伍,這時,踩高蹺的領頭人就會向攔路人點頭致意,然后指揮高蹺隊使出渾身解數盡情表演劈叉、扭秧歌等精彩節(jié)目。他們的一招一式,應和鏗鏘的鑼鼓點聲,嫻熟剛勁的動作,表演得淋漓盡致,使觀賞者眼花繚亂,獲得一種力和美的享受。最為驚險刺激的是跨長條木桌,二十來架高蹺一架架依次瞬間跨越。二十來分鐘的表演一結束,攔路人趕緊遞上“順風煙”和一筆數額不小的酬謝金。據說,“順風煙”和酬金都是東門街上各個商家贊助的。
出會,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這天,一路上擠滿著觀看的民眾,四鄉(xiāng)農民隨行燒香的也很多,雜貨店香燭紙馬供不應求,整條政成街都籠罩在神的世界之中,盛況空前。據說,抬三官菩薩出行和踩高蹺伴行表演,是祭神,也有以祈求天下風調雨順,商家興隆發(fā)財的意思。
傳說在民國初年,三官堂的菩薩出會完畢,三官菩薩回三官堂大堂原位后,常州有位書法家為下三官堂書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雪仗風威白占田園能幾日”;下聯(lián)是“云從雨勢黑漫天地曾何時”,后來這副對聯(lián)曾經漆制在三官堂大殿的柱子上。
常州有個傳說,說是平時地藏王是閉目不開的,只有在七月三十他的生日那天,人們插上地藏香后才開眼。老百姓敬重地藏王救苦救難,這天入夜,常州的善男信女就有入廟向地藏王菩薩進香禮拜的,城鄉(xiāng)各家各戶也都會在自家房前屋后或大門的臺階上點地藏香或地藏燈,一來是祭拜,三來是期盼菩薩保佑家人平安,三來是保佑逝去的先人在天堂過得快樂。插地藏棒香是有講究的,一家有多少人,就插多少根地藏香,據說這樣可以“結來世善緣”。
常州地方上還有把地藏香稱為“九四香”或“狗屎香”的。這個稱呼,在常州有一個傳說。說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起兵反元,定都故蘇(今蘇州),自稱吳王,控制了太湖流域地區(qū)。期間,曾惠政江南人民,一度很是得民心。在被朱元璋打敗部隊撤出常州時,正逢暗星夜,伸手不見五指,老百姓感謝張士誠執(zhí)政時關照老百姓,就點天燈和沿路插地藏香,為張氏軍隊引路。張士誠小名“九四”,也有寫作“九思”的,所以地藏香也稱為“九四香”“九思香”。又“九四香”是用木屑拌油灰做成,焚燒后的香灰極象狗屎,故人們將錯就錯,以訛傳訛,就把這種香叫成了“狗屎香”。常州人把兩人情投意合、感情誠篤就叫做“前世燒則狗屎香的”。

 

白露,詩意溫婉秋漸深

 

白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五個節(jié)氣,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jié)氣。
白露這個節(jié)氣里,常州民間有好幾個主要的民俗風俗。
在白露節(jié)氣期間,有一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端午節(jié),是民間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就有“秋夕禮月”的風俗,“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薄跋υ隆保褪窃谥星锿砩霞涝?,從漢代到唐代,賞月、玩月的風俗就逐漸形成流行,但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是在宋朝。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如“仲秋節(jié)”、“月夕”等,常州民間稱中秋節(jié)為“八月半”、“團圓節(jié)”。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中秋節(jié)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團圓、和諧、吉祥和平安,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
常州也有把中秋節(jié)稱為“團圓節(jié)”的習俗,寓意一家人也能象中秋夜月亮那樣“團團圓圓”,這是貫穿于整個中秋節(jié)一系列民俗活動的中心主題。古代民眾生活在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形態(tài)的農耕社會里,強烈的家族觀念和鄉(xiāng)土意識,決定了他們重視團圓聚合,不愿分散別離。這是中秋節(jié)為何從古到今受人們重視的重要原因。
舊時在常州,中秋節(jié)的習俗中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是祭月拜月,祭月拜月的形式是“齋月官”,齋月宮時,還燒斗香。斗香是用線香聯(lián)成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形似寶塔的香斗,最高的有一人多高,斗香的香斗上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香斗四周糊著紗絹,有的香斗上貼著木刻水印的精美的“唐明皇游月宮”、“嫦娥奔月”、“貴妃醉酒”、“月下追韓信”等戲文故事的圖畫。香斗底座和撐架上還有一座用金銀紙糊扎而成的月宮牌樓,牌坊柱上有金龍盤繞,并有應時的對聯(lián),橫批上有“丹桂飄香”之類的匾額,這金碧輝煌的月宮牌樓在彩旗簇擁下顯得壯麗動人。底座和撐架上還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這種剪紙現(xiàn)已少見。有的以彩色旗旌等裝飾,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香呈塔形,香的頂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彩色紙裝飾在頂上。中秋燒斗香寄寓著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中秋團圓晚飯后不久,月亮升起來了,常州人家大都會在院子里擺好一張八仙臺(也有人家擺放在大門口的),臺子上放著月餅、糍團、芝麻餅、菱角、糯米蓮藕、糖芋頭等食品。有些人家還把月餅從下往上,底大頂小,疊在一起堆成一座七層寶塔般形狀。拜月亮時,點燃蠟燭斗香,除了成年男人以外,一家人虔誠地對空跪拜,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常州民間歷來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因為月為太陰,女屬陰,男屬陽,故女拜男不拜。齋月宮一般都持續(xù)到深夜。傳說“天門”只有在中秋夜和除夕兩次大開,又說這夜到夜深人靜之后,有福氣的人就能看見五色云氣重重繞月,俗稱“月華”,見到的人日后就會富貴。
“天門”開在常州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候,橫山橋清明山下有個給地主放了20多年牛的長工,仍然是身無分文,娶不到妻子。一次他患了重病,不能再去放牛了,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夜晚被地主解雇,無家可歸,就在山坡上的棵桂花樹下躺著,遙望明月,暗自悲傷。說也奇,忽然從月宮中飄來一位貌美仙女,來到他的身邊,問明情由,便長袖一舞,賜給這位長工草屋、田地、鍋碗瓢勺和鋤頭犁耙等。長工頓時感覺渾身全是力道,一點病態(tài)也沒有了。從此,長工過起自耕自種的幸福生活。這件事在村村鄉(xiāng)鄉(xiāng)傳了開來。于是,民眾每逢農歷八月十五夜就在屋外擺設祭月,仰祈“天門開”,請月宮娘娘恩賜。
齋月宮后,一家人端端正正的坐在供桌前,接受月神的賜福,品嘗月神享用過的祭品。據說,祭拜過月亮的月餅是上好吉利佳品,吃了是會有福氣的,吃了是會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的。不少人家,會特意讓孩子多吃點月餅,孩子吃了就不會生毛病,就能健健康康地成長。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吃月餅的風俗據說起于唐代,當時百姓有收早稻磨成米粉,于中秋節(jié)吃甜糯餅的習俗。宋代以后早稻逐漸淘汰,演變形成了中秋吃面粉制成的月餅。月餅一詞,最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有記載,那時僅是一種菱花餅狀的點心。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明代《西湖游覽志會》記載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常州一些地方有中秋夜“走月亮”,也叫“走三橋”的風俗。這個風俗的特點是在明月當空的中秋夜晚,三五人結伴到處游走賞月,沒有目的地,直到盡興為止,但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而且不能走回頭路。結伴行走的人可以互相邀約,男女不限,盛妝出行,有時走到雞叫天亮了才返回。傳說在更早的那些年代,“走月亮”是女人的專利,中秋節(jié)晚上,家里的那些雜七雜八的事都丟給男人去做,女人則在齋月宮儀式結束后就可以結伴去“踏月”, 讓辛苦了一年的女人得到身心放松的一個晚上時間。這有點現(xiàn)代三八婦女節(jié)的意思。到后來,走月亮就不僅只限于女人了,而且有了諸如“摸秋”之類別有情趣的內容,有點像現(xiàn)在的“全城熱戀”。
“走月亮”時“摸秋”,就是特意到別人家的田地里去采摘一些農作物,瓜果、蔬菜都可以?!懊铩钡挠蓙?,常州民間有一個傳說,說是在元末,常州地區(qū)來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絕痛。起義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那天,起義軍轉移到北塘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有幾個兵士饑餓難忍,就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饑。此事被主將發(fā)現(xiàn),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兵士治罪。村民們得知后,紛紛向主將求情。有一老人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蹦菐讉€兵士因老人的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節(jié),從此就留下了“摸秋”的風俗。 以后,隨著民俗的傳承演繹,“摸秋”有了借中秋月圓圓滿滿期望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的寓意。那些在婚后久不懷孕的女子或新婚想早日得胎的新娘子,在中秋之夜采摘一只瓜果回來,最好是南瓜,因為“南”、“男”諧音,寓意求男孩;如果是想求女孩的,就采摘扁豆,因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摘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后婚姻美滿。對孩子們來說,吃過月餅后,長得不高的小孩去摸竹子;小孩不聰明的去摸蔥;大多孩子都會去摸瓜果,父母認為孩子摸到瓜果,長大后會不愁吃喝、事事順利。
斗蟋蟀,也是白露節(jié)令期間常州風俗之一。北齊陽休之《秋詩》中有“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句,說的是白露時節(jié),秋夜比白天更加怡人。一彎明月透過窗欞灑下一片清輝,有蟲聲自田野草叢傳來,帶點詩詞里的平仄音律,不緊不慢地在秋夜里彈唱,高音婉轉,低音切切,奏出一片寧和氛圍。那彈唱的秋蟲里最著名的要數蟋蟀,常州人叫“彈唧”。彈唧的叫聲如織布時的投梭聲,像是在提醒農婦冬天快到,應該織布了,所以又名促織,民間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俗語。常州還有句老話叫“白露三朝出彈唧”,就是說白露三天以后,斗蟋蟀的最好時節(jié)來了。市井百姓養(yǎng)蟋蟀,大都不是為了聽蟋蟀的鳴叫,而是用來斗彈唧,斗彈唧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白露前后常州城里城外,除了小孩也有不少成年人提著竹筒、過籠、銅絲罩等捉彈唧的工具,在田野叢草處,或者斷墻頹屋間,磚甕土石堆疊中,轉來轉去,側耳傾聽,像在找什么財寶一樣。聽到有彈唧叫,就四處尋找彈唧洞,用尖草挑或者用水灌,等彈唧跳出來就撲上去捉牢,帶回家訓養(yǎng)。養(yǎng)彈唧是十分細心的活,喂彈唧吃食,幫彈唧淴浴,如果彈唧病了還要請懂行的人醫(yī)治,比服侍人還周到。一邊養(yǎng),一邊還要訓練它的決斗功夫,用一根牛筋草的莖,一頭分裂作毛茸茸的絲狀,俗稱“彈唧草”,用來逗引彈唧圍著它拼命的咬,這叫“開鉗”。等感覺練得差不多了,就好拿出去斗了。明代陸粲的《庚巳編》卷八記載:“吳俗喜斗蟋蟀,多以決賭財物?!卑茁肚昂螅慌緹o所事事的市井閑人開始捉彈唧、斗彈唧,忙得不亦樂乎。這種帶有賭博性質的游戲,雅一點的稱呼叫做“秋興”。舊時,東郊公園皇亭那里是最熱鬧的斗彈唧場所,常常是圍得人頭擠擠,一個個或蹲著,或撅起屁股,看得津津有味。
在鄉(xiāng)村,白露時節(jié)常州還有一個種菜的風俗。白露是收獲的季節(jié),該成熟的作物,這個時候應該都成熟了,即使該成熟而沒有成熟的作物,這個時候也就漸停生長了。同時白露又是播種的季節(jié)。白露前后,家家戶戶都忙著種菜,一些新的生命也會在這個時候萌芽,等待著出世,迎接著冬天的到來。這個時節(jié)種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握不好,雖然花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頭來也許空忙一場,沒有多少收獲。不同的菜對土壤、肥料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菜種法也不完全相同。有些菜只要把地整好,撒下種子,接著常常澆澆水、施點肥就可以了,比如毛青菜、菠菜、香菜等,不必花多大的工夫去侍弄,而大白菜、大蒜等除整好地,還得下足底肥。按照行距、株距下好種子,再蒙上草雜灰,并蓋上細土,灑點水,才算播種結束。有的菜種起來更簡單,比如南瓜、絲瓜、冬瓜等,連地也不用整,只要挖個坑,上一些底肥,再播下種子,任它風吹日曬,沐雨披露,自由自在地生長,你就等著收獲果實吧。有些菜種起來就會麻煩一些,比如萵苣、雪里蕻等,先要整出一塊苗圃,育出“菜秧苗”,爾后再把“菜秧苗”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一棵棵地分栽到大田里。

 

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秋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六個節(jié)氣,是農業(yè)生產上的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
秋分是個美好宜人的時節(jié),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同時, 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在忙碌的春播和夏季管理后,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農作物成熟的季節(jié)。和其它節(jié)氣一樣,秋分在常州民間也有很多風俗。
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祭月節(jié)”就是定在“秋分”這一天的。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流傳到民間。據說,現(xiàn)在的中秋節(jié)就是由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來的,只是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日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jié)”由“秋分”調到了中秋這一天。但常州祭月有一個特別的風俗,男人是不能參加祭月的,因為古時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人是不能給女人下跪的。月宮里的嫦娥是位女人,而且代表陰性,因此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就是民諺所說的“男不拜月”。早先,與清明類似,秋分時節(jié)常州也有掃墓祭祖的民俗,叫做“秋祭”。秋祭一般是在掃墓前,先在祠堂殺豬、宰雞鴨,吹奏樂曲,進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掃墓時,從始祖或是遠祖開始,規(guī)模很大,沒有特殊原因,同一姓氏宗族人老老少少都是要參加的。
在秋分這一天,常州還有“秋分吃秋菜”的風俗?!扒锊恕笔且环N野莧菜,野莧菜嫩綠,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在秋分這天到田野里去采摘回家,與魚片一起煨成熱湯食用,有順口溜說:“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還有一種“秋菜”,就是北瓜(也有稱南瓜的)。北瓜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E的食品,經過一個夏天的日照和生長,更是積累了豐富的營養(yǎng)。這些營養(yǎng)中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如多糖、氨基酸、活性蛋白、類胡蘿卜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改善秋燥癥狀大有裨益。北瓜還有平喘、消腫的作用。常吃,能夠預防哮喘、支氣管炎等秋季多發(fā)病。但是,北瓜雖是好東西,但吃多了不僅會燒心難受,而且會影響臉色。北瓜吃太多,會攝取過量的β-胡蘿卜素,沉積在表皮的角質層當中,會使鼻子、前額、手掌、腳掌、眼睛周圍、指甲旁等皮膚呈現(xiàn)檸檬黃色。營養(yǎng)專家說,可以將北瓜與其他蔬菜搭配著吃,隔一兩天吃一次。如果想用北瓜當主食,每天不要超過一頓主食的量。
“粘雀嘴”風俗。在常州鄉(xiāng)村,秋分這一天農民按風俗每家都會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包餡心的數十個湯圓煮熟,置放在室外田邊地頭,讓麻雀來吃食,意思是希望麻雀不要來損害莊稼。因此,秋分吃湯圓民間也稱為“粘雀嘴”。用湯圓將麻雀的嘴粘住,這自然只是農民的想象和美好愿望,不過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湯圓的黏性比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在秋分這一天常州還有吃糖藕的習俗,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傳說這個習俗與蘇東坡有關。常州人說,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被譽為“天下第一文人”的蘇東坡,與常州有不解之緣,14次到常州并終老在常州。蘇東坡十分喜歡荷花,在他常州住地顧塘橋的庭院里,就有一缸白蓮。蘇東坡常常以白蓮來激勵自己。他還到常州有名的荷花池去觀荷,荷花盛開時去看,枯萎時也去看??春煽吹眯那榇蠛?,蘇東坡還為荷花池旁他經常站立看荷的那間房子題了“天遠堂”的名字。這年農歷六月廿四,俗稱荷花生日的夜間,蘇東坡一個人坐在書房里低低地吟起自己寫的“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的詩句來。這時,一陣清風吹過,一股荷香飄進窗簾,他頓時像喝了一杯美酒,微微有些倦意。朦朧中,只見那朵朵荷花的花芯里,慢慢地探出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女孩的面孔來。一張張紅白粉嫩的笑臉,實在討人喜歡。不一會兒荷花女孩一個個站起來了。他們胸口都系著一色的清白肚兜,露出了嫩藕似的手臂,手里都握著一個圓圓的蓮蓬,滴溜溜地朝四周甩蕩著。一顆顆碧綠的蓮子就像雨點一樣從蓮蓬里噴撒出來。樂得蘇東坡伸出手去想抱起那小胖女孩,一下?lián)淞丝眨U些跌倒,原來是一個夢!說也奇怪,第二天一清早,有朋友來說:“昨天晚上荷花池下了一場蓮子雨,塘河里撒滿了翡翠般的蓮子。這蓮子啊,清香撲鼻。剝一顆嘗嘗,甜津律,涼颼颼既能解渴,又可充饑,可是個寶貝哩!”蘇東坡摸摸胡子說:“真有這回事嗎?怪不得,昨晚我看見荷花缸里跑出不少荷花女孩來,把蓮子撒了滿天。這是老天賜予的寶貝啊!”蘇東坡精于美食,就用桂花鹵煮糖藕,還在藕節(jié)中灌糯米,焐熟食用,風味很是獨特。從此,常州四鄉(xiāng)的塘藕越種越多。由于塘河水質清冽,長出來的藕活像荷花女孩的臂膀,又胖又嫩,吃起來又脆又甜。
另一個是傳說與宋代時晉陵一位吳姓縣令有關。吳縣令十分喜歡荷花,常常以白蓮來激勵自己,在自家的庭院里也種了一缸白蓮。這年農歷八月的一個深夜,白居易一個人坐在書房里想著如何加快整治常鬧水災的陽湖治理進度。這時一陣清風吹過,一股荷香飄進窗簾,他頓時像喝了一杯美酒,微微有些倦意。朦朧中,只見那朵朵荷花的花芯里,慢慢地探出一個個胖乎乎的寶寶的面孔來。一張張紅白粉嫩的笑臉,實在討人喜歡。不一會兒荷花寶寶一個個站了起來,她們胸口都系著一色的清白肚兜,露出了嫩藕似的手臂,手里都握著一個圓圓的蓮蓬,滴溜溜地朝四周甩蕩著。一顆顆碧綠的蓮子就像雨點一樣從蓮蓬里噴撒出來。樂得吳縣令伸出雙手想去抱起那一個個小胖寶寶,一下?lián)淇?,險些跌倒,原來是做了一個夢。說也奇怪,第二天一清早,正在陽湖的河工跑來稟報說:“吳大人,昨天晚上陽山那一帶下了一場蓮子雨,陽湖里撒滿了翡翠般的蓮子。這蓮子啊,清香撲鼻。剝一顆嘗嘗,甜津律,涼颼颼既能解渴,又可充饑,可是個寶貝哩!”吳縣令摸摸胡子說:“真有這回事嗎?怪不得,昨晚我看見荷花缸里跑出來不少荷花寶寶,把蓮子撒了滿天。這是老天賜予的寶貝,大家要好好把它種起來才是!”從此,常州四鄉(xiāng)的塘藕越種越多。由于塘河水質清冽,長出來的藕又胖又嫩,活象荷花寶寶的臂膀,吃起來又脆又甜,滿口清香。常州人精于美食,在藕節(jié)中灌糯米,用桂花鹵煮出糖藕食用,風味很獨特。由于陽湖治理工程是在秋分那天收工的。地方上就在這天做了很多桂花鹵煮糖藕,慰問治理陽湖的河工。從此,這桂花鹵煮糯米糖藕在桂花飄香、金秋送爽的秋分之夜,就成為了常州千家萬戶必備的小吃。

 

寒露, 民俗中的真善美

 

寒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七個節(jié)氣。
農事上,寒露以后就是霜降,天氣會更冷,農諺有“禾怕寒露風,人怕老來窮”、“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提醒農民要抓緊秋收秋種。這時,常州農村全面進入秋收秋種的農忙季節(jié),農諺有“寒露嘸青稻,霜降一齊倒”,意思是說寒露以后,稻谷都成熟了,一到霜降就要全部收割,嘸老少了。還有,常州民俗認為,重陽節(jié)天氣晴,則冬至、年初一、正月半、清明也都是晴天,反之,重陽下雨,這四天也會要雨。這些說法當然也不一定靈驗,但卻反映出老百姓對重陽節(jié)氣的重視。
寒露節(jié)氣期間,常州民俗中最被重視的風俗要算是重陽節(jié)了。民間以“九”為陽數,所以將農歷九月九日稱為“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在常州民間歷來有登高賦詩、賞菊飲酒、戴菊避災、插茱萸驅邪、吃重陽糕等傳統(tǒng)習俗。這些傳統(tǒng)的重陽習俗,在常州民間最普遍流行的是“登高”和“吃糕”。
重陽登高習俗,這個風俗起始于東漢,到唐代已經非常普遍?!段骶╇s記》記載:“九月重陽,就此出游登高。”唐代詩人王維也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從那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能知道在唐朝,登高、插茱萸是當時的習俗。重陽登高的由來,相傳與“避難消災”有關。傳說桓景的師傅――“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大難臨頭。”桓景請“師傅指教解救方法”。費長房對桓景如此如此一說?;妇耙勒諑焽?,九月初九日清晨帶領全家登山,果然無事。傍晚時回到家,發(fā)現(xiàn)家中牛羊雞犬全都暴斃……從此,留下了“九九”登高以避災難的習俗。
常州城內無山,民間重陽登高,城區(qū)的民眾大都去東郊太平寺內的文筆塔和東郊公園里用泥土堆積貌似小山的“文成壩”攀登,也有文人墨客聚集著到城外西北部的孟河小黃山和到城東的清明山去登高。孟河鎮(zhèn)至今還流傳著一個重陽登高的趣聞,說是東晉時,征西將軍桓溫率兵駐扎孟城,鎮(zhèn)守長江,入鄉(xiāng)隨俗,農歷九月初九帶著幕僚隨從等人,登小黃山,在山上觀景、吃糕、飲酒,喝著香噴噴的菊花酒,遙望波濤滾滾的江水,酬唱詠詩,猜拳喝令,十分熱鬧。酒酣耳熱之間,參軍孟嘉雅興大發(fā),一時引吭高歌,激動得手舞足蹈,正興致勃勃時,一陣大風吹來,把他的帽子吹落到山下去了。孟嘉是個禿頭,帽落,露出了一個光頭,頓時就醒了酒,一時間十分狼狽和尷尬?;笢貙④娨姞罟笮?,在場人也是個個捧腹……于是,“孟嘉落帽于龍山”的故事成了龍城小黃山的千古趣事和美談,小黃山孟嘉落帽的那一段山也因此有了“嘉山”的別稱。
重陽吃重陽糕習俗。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重陽節(jié)吃糕起始于西漢,重陽糕當時稱為“蓬餌”,就是黍糕。重陽節(jié)吃糕的起因有多種說法,有說是緣于重陽登高的習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就有了吃糕的習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南北朝時,梁武帝規(guī)定重陽節(jié)是軍事操練的日子。這天,蕭衍會親自帶兵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相傳,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fā)給士兵的干糧演化而來的。在民間,九月初九天明時,常州不少人家大人會以蒸好的糕搭在兒女額頭,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兒女百事俱高,這是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羊是吉祥的象征,做兩只小羊,以吻合重陽(羊)的意思。常州方言“蒸糕”與“登高”是諧音,糕,寓意了“高”,民間認為重陽蒸糕吃糕是個吉兆,圖個吉利,可以步步登高。因此,常州人做重陽糕是很講究的。一般做重陽糕都要把喻意甜甜蜜蜜的蜜棗、象征生活多姿多彩的紅絲綠瓜、增加香味的芝麻、與糕粘合成“高高在上”的茭白絲撒放在糕的表面,而把加了糖的豆沙做餡心,寓意面上光標內心甜。在常州一帶農村,民間制作重陽糕更是有一套獨特的做法。先要用糯米和粳米拌和,放進石磨里牽糕粉,然后把粉放進粗眼的篩子里篩勻,再放到小蒸籠里,下面鋪上干凈的夏布,浸水使透濕。接著把糖調入糕粉,鋪進籠里,做白糕用白糖,做黃糕用黃糖。糕粉先鋪三分厚。再取用豬油熬熟,調入細粉,加白糖,制成甜油酥,如果吃素的,則用素油調。將這油酥調好后,鋪一層在籠內的糕粉上,上面再鋪上三分厚的糕粉,用筷子括平。然后灑上芝麻、蜜餞、瓜子仁、棗子、紅綠瓜絲等,另外再要切些茭白絲放上。將蒸籠置于鑊子上,蒸約三刻鐘左右,美味的重陽糕就熟了,開籠后用刀子劃出一塊塊菱形。這種重陽糕,是鄉(xiāng)下農民過重陽節(jié)都要做的。吃重陽糕就更有說法了,“糕”與“高”同音,吃糕就有了仕途發(fā)達高高在上;學有所成步步提高;生活美滿節(jié)節(jié)向高……
常州地方上有一個“重陽節(jié)吃糕避災”有傳說。齊梁時,在常州長江邊小黃山住著一戶勤勞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幫助人的農民,憑著辛勤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有一天,這家主人收工回來,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人,農民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好吃好喝地招待。第二天老人離開時,對這位農民說:“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災,必須往高處搬家,越高越好,還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這樣可以免災。”善良的農民聽了老人的話,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這一天,善良的農民從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見自己原來住的房子著火了,而且火勢向山上蔓延,好在農民聽了老人的話,選擇了草木稀少的地方,火沒燒上來。從此登山避災的事就傳開了。但年年這個時候要搬家,太煩。于是有聰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向高山上搬家的辦法?!案狻薄案摺敝C音,從此,重陽吃糕可以避災的習俗就傳下來了。重陽節(jié)盛行吃糕的風俗,是在宋代,一直流傳至今。
每年重陽節(jié)前,常州人家家家都會蒸幾塊以粗粒米粉拌糖雜和,加蜜棗、大栗、紅絲綠絲、芝麻星點在糕面的重陽糕,還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兒,一家人聚在一起,團團圓圓吃重陽糕,盡享“步步高升”、“壽高九九”的吉祥愿望。家家蒸糕(爭高),人人吃糕(盼高),重陽糕成為重陽期間最受民眾歡迎的節(jié)令食品。
“感恩敬老”心向善的風俗。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重陽節(jié)在發(fā)展的歷程中也經歷了相應的變化,1989年,重陽節(jié)被國家定為“敬老節(jié)”。中國有著悠久的孝文化歷史,“百善孝為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里,人們更多的是孝敬老人。重陽節(jié)這一天人們帶著老人外出登高,形式上我們是觀賞風景,登高祈福,實際上是人們孝敬老人的一種方式,因為隨著社會老齡化,空巢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要更多的抓住機會去孝敬老人。
除了“登高”和“吃糕”、“感恩敬老”心向善的風俗,重陽在常州還有一些地方特色的習俗。在鄉(xiāng)村,還有“九月初九日祭田公田婆”的習俗。重陽節(jié)時當秋收,這天一早,許多農民會備了祭品,挑到田頭,祭祀田公田婆,表示對田地感恩的心情,也祈求保佑來年更大豐收;中午農家會燒魚肉,煨雞鴨,吃重陽菊花酒,故有“重陽不吃飽,虧煞種田佬”的俗語。
在寒露節(jié)氣期間,常州還有一個奇特的風俗――農歷九月十三的“釘鞋生日”。釘鞋,古時稱“釘靴”、“釘筷”,是一種形似高幫朝靴,用桐油油了布幫曬干后使用的鞋子。這種鞋子鞋底里釘滿了特別的釘,踩在爛泥里不打滑,因此被稱為“釘鞋”。清代常州籍著名民俗學者趙翼《陔余叢考》中有“釘鞍”的記載,說“釘鞵之名,始見于唐?!薄暗伦谌笋樄龋涤炅氐阑?,衛(wèi)士多亡歸朱泚,唯李子昇、郭子署、令狐子彰等六人著釘鞋行幐,以至梁州……”但釘鞋明朝時,只有官家在下雨天才有資格穿釘鞋。江南水鄉(xiāng)的常州多雨路滑,特別是農村土路雨后更是泥濘難行。舊時貧民百姓都是赤腳或赤腳穿草鞋,婦女也不例外。也有大戶人家太太小姐化高價從京城買回釘鞋,在雨天偷偷穿著。直到清代初期,常州人雨天穿釘鞋才普遍起來,街頭也有了很多專做釘鞋的匠人。于是,就有了“釘鞋生日”的風俗。光緒《武進陽湖縣志》有記載:“農歷九月十三日曰'釘鞋生日’,諺曰:'九月十三晴,釘鞋掛斷繩。’”城鄉(xiāng)也有了釘鞋的俗語:“九月十三晴,皮匠老婆要嫁人;九月十三落,皮匠老婆好吃肉?!币馑际钦f農歷九月十三天氣晴朗,秋冬就可能干旱,皮匠釘鞋生意就清淡,就會窮得沒有飯吃,老婆都要改嫁別人去了!如果那天落雨,后面的日子必定是秋雨綿綿,要做釘鞋的人多,皮匠生意好,老婆就有肉吃了?!搬斝铡憋L俗,給人們對寒露節(jié)氣留下了風趣的記憶。

 

霜降, 秋收冬藏農務忙

 

霜降,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八個節(jié)氣。
霜降是一個重要的農業(yè)節(jié)氣,侍候莊稼的農民,記著了這個鐵定的時日?!昂稛o青稻,霜降一齊倒”,這是常州鄉(xiāng)間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民諺。田野里金色的稻子,一到霜降,就得全部收割,秋收的節(jié)氣是絕對耽誤不得的,因為一誤就是一年的收成。但也有農諺說:“麥老要搶,稻老要養(yǎng)。”“三麥”成熟后要及時收割上場,要不然麥穗在陽光下會開裂掉粒,掉粒,就會減產?!暗纠弦B(yǎng)”是指雖然水稻到了收割的季節(jié),但還是要根據情況仔細觀察田里水稻青黃的程度,黃色較濃一點的先收割。農民稱“青,青,青,半天少收一百斤”。意思是水稻的葉、稈如還沒有起較濃的黃色,帶青提早收割半天,每畝要少收一百斤谷物。常州有一些鄉(xiāng)村的話很有意思的,開鐮收割稻子,不叫秋收,也不叫割稻,而是叫做“捉稻”,好像稍不留神,田里的稻子就會逃之夭夭的。的確,常州地區(qū)霜降時節(jié)大都處在三秋大忙時刻,是秋后農作物收獲的一大時令,割稻等秋收全要開始并結束,“寒露一過接霜降,秋收冬藏農務忙”、“霜降到,嘸老少”, 意思是“霜降”一到,田里的農作物不論老少, 一律都要收割,俗話說“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說的就是霜降后抓緊收割水稻的事,不能貽誤了農時。所以,這個節(jié)令是農民秋收冬藏最忙碌的時刻, 也是喜獲豐收最歡樂的日子。秋種上,主要農作有關注麥田苗情,及時修補麥苗,由于此時小麥均已播種上,麥田苗情是最讓人擔心的事,人們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缺苗斷壟,進行補種,以避免糧食減產。清理莊稼秸稈、根茬,翻耕土地等,正所謂“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翻耕土地的事這時不能耽誤,否則等到土地受凍,就翻耕困難,不能毀壞地下蟄蟲或蟲卵,同時無法實現(xiàn)冬日養(yǎng)地的目的。
霜降節(jié)氣期間,常州民俗也不少。
一是打霜降風俗。自唐代以后,各個朝代都有“打霜降”的旗纛祭民俗。常州歷史上,人們對霜降十分重視。清代以來每到霜降日這天,常州府及所屬八縣,都會在教場演武廳旁的旗纛廟舉行隆重的收兵儀式,稱為“打霜降”。旗纛廟廟中有筑臺,設置軍牙六纛神位。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吨芏Y》中記載,大司馬(統(tǒng)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纛,是浦頭,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天子有六軍,因而稱六纛。漢高祖當初立為沛公,在沛豐供奉黃帝,祭祀擻尤,以所殺白蛇之血涂鼓旗行祭?!稘h書.郊祀志》載:“秦代祀東方八神將,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旗,是星名,這是祭祀旗纛的開始。后來漢武帝設置靈旗析祝兵事,太史以此旗指向所討伐之國。三國孫權曾做黃龍虎牙旗。后齊天子親征,也建有牙旗。自唐以后,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在常州,霜降前夕,常州官府就會委派專人在旗纛廟里進行隆重的收兵儀式的準備事務。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的日子,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在霜降這天的清晨,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都要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收兵儀式由常州府最高級別的武將主祭,向旗纛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禮畢,列隊齊放空槍三響,再試火炮、打槍,然后唱著軍歌整隊而歸,或者繞街游行,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民間俗傳, “打霜降”是古人向天神的一種示威行動,行儀式之后, 天上的霜神便不敢任意施虐, 隨便禍害本地的農作物了。武進、陽湖諸縣農民,這天起早進城,趕在五更前到常州府旁旗蠢廟觀看操兵,并且以槍炮聲的響亮程度來預測年成的好壞,另外也以這日是否下霜來占卜來年的豐欠, 以有霜為佳, 倘若無霜則主來年饑荒,農諺說“霜降無霜,確頭無糠”。霜降日“打霜降”的儀典,自古延續(xù)至清末,辛亥革命后廢除。
二是吃桂花酒釀風俗。常州人家在霜降期間吃桂花酒釀,一般都是自家用桂花釀制成的,酒色金黃如桂花,其味特別香醇甜美。據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尋找生身父親。有一年十月,他聽說父親在常州東門延慶寺做了和尚,就身穿便服,只帶了一個貼身內侍再次起駕南下。乾隆是傍晚時到常州的,他沒有進城,也沒有驚動地方官員,就住進了離延慶寺不遠的政成橋軍營。晚間,他進了延慶寺,一一看過正在念經誦佛做功課的和尚,和住持和尚交談后,仍然沒有找到生父。乾隆很是喪氣地出了寺院,走到政成橋下的菱溪街上,在一家小酒店里坐了下來。這個小店是家夫妻店。錢姓老板見來了客人,忙上前打躬問道:“客人要用酒嗎?”內侍回答:“我家老爺要吃酒,揀最好的拿來。”錢老板一面答應,一面察看乾隆,覺得這人相貌不凡。正在這時,一陣清風吹過,掀起了乾隆的衣角,露出里面的黃袍子來。錢老板大吃一驚,這人竟穿著黃色衣服。那時有個規(guī)矩,黃色衣服只有皇帝才可以穿,其他人穿了這種衣服是要被殺頭的。錢老板走進內室,見老婆正在燙酒,忙把剛才的看到的說了出來。老婆是個聰明人,想了一想說:“聽說當今皇上為了尋找生父,已經好幾次微服來江南了。這客官老爺,說不定就是皇上呀!”錢老板說:“那你趕快把黃酒燙熱,去好好招待?!崩掀耪f:“那黃酒是好,但皇上會喜歡嗎?”錢老板說:“那怎么辦呢?”夫妻倆看著酒壺發(fā)起愁來了。忽然,老婆想起前一陣自己做的那壇酒,就說:“今年桂花盛開,我采了一把,撒在了自家做的米酒里,有一個多月了。你去取來看看,要是好吃,就用它去招待。”錢老板把那壇酒抱了出來,打開蓋子,一股濃香直沖鼻子。倒出一杯一看,酒色金黃,吃一口品一品,又醇又香,果真是好酒。錢老板十分高興,立即拿這壇酒去招待客人。乾隆皇帝喝著這酒,覺得十分上口,便問:“酒家,這酒真好吃,是什么酒呀?”錢老板聽問,一時心慌得答不上話來,呆怔時忽然想起是老婆用桂花做的,就答道:“客官,這是桂花酒,是小店自家做的。”乾隆道:“怪不得盡是桂花香味,真是好酒呀!”乾隆暢旺飲了好幾杯,才高高興興地離去?;氐骄┏牵【拖铝艘坏朗ブ?,要常州府進貢桂花酒。常州府臺奇怪,常州沒有什么桂花酒呀,一查,才知道是錢老板家做的桂花酒釀,便令錢老板做酒進貢。錢老板和老婆一商量,索性大量收購桂花,做了幾十壇桂花酒釀,一面進貢,一面自售。從此,桂花酒釀就這樣出了名。又因為乾隆在常州吃桂花酒釀是霜降時節(jié),因此,在這個節(jié)氣,常州人家家家都會做桂花酒釀吃,形成習俗,代代相傳。
三是霜降掃墓的習俗。古時候,霜降時節(jié)人們是要去掃墓的。據《清通禮》記載:“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如今,在常州地區(qū)霜降掃墓的風俗已不多見。但霜降時節(jié)的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仍較為盛行。舊時,常州人將孟冬的“寒衣節(jié)”與季春的“清明節(jié)”視為同樣重要的祭祀節(jié)令,屆時都要上墳(掃墓)祭祖,特別是“十月朝”天氣逐漸轉寒,是到需要添衣加裳的時候了,常州人講究孝道,在這天,尤其是當年亡故親人的,兒女們都要哭著上墳(掃墓),為他們焚化裝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的紙糊衣物和紙錢的紙箱,給亡人祖宗送寒衣御冬,避免他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所以寒衣節(jié)也叫“燒衣節(jié)”、“哭日”、“十月朝”、“祭祖節(jié)”。上墳(掃墓)祭祖供品是用剛收上場的上好的新糯米,煮熟搗爛,以芝麻、黃豆磨粉拌糖為餡,制作成稱為“糍團”的團子。也有些人家出于慈善,會燒一些祭祀物品給無后無家的故人,表達一種懷念、哀思、關懷的情感。常州還有有專門的叫做和“扎庫”的紙坊,用五顏六色的紙,剪出一尺多長的男女不同的衣裳,供亡故者親屬選購。后來,糍團除了作為上墳供品外,也作為鄉(xiāng)土美食饋送親友嘗新和留自家食用。江南大儒、常州詩人書法家錢振锽寫的“古來稼檣信艱難,卻喜初冬歲事完。底事上街肩擔重,逐門來送薦新團”,就是一首吟詠農業(yè)收獲、新米上場,農村人家以新糯米做糍團饋賠親友事象的民俗風情詩。
“十月朝”是給亡故親人送溫暖,“寒衣節(jié)”還有另一個傳說,是考慮給在世的人增加冬衣的節(jié)日。在常州,民間就傳說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說是生活在南方的孟姜女在農歷十月初一感受到冷風中帶有寒意,想到身在遠方修筑長城的丈夫衣裳單薄,就有了送寒衣的念頭。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感動著一代代民眾。舊時,凡是丈夫在外的婦女,約定俗成地在這天為夫君寄送冬衣。在這時節(jié),家庭主婦們都會算計查看舊年棉衣哪些今年還可以穿,哪些需要修補一下或改一改還能穿。普通人家要上街去購買布匹棉絮,準備動手縫制。無人縫制的就送去裁縫店加工。有錢的富戶還會把裁縫請到家里來,搭起案板,給全家人逐一量身定做。街頭布店里買布,花席店里買棉花,成衣鋪裁縫接活,這些店家都會忙活起來。因此,常州地方上有“寒風到,剪刀跳”的口頭語,就是暗喻該動剪刀裁剪寒衣了。
說到底,寒衣節(jié)既有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悲憫之情,也是親人們?yōu)樗P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如今,舊時“十月朝”、“燒衣節(jié)”的民俗風情活動大都已經淘汰,連節(jié)日也不大為人們所知了。
四是養(yǎng)生保健風俗。常州民間有諺語“一年天天補,不如補霜降”,是說這個節(jié)氣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作為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這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因此,霜降養(yǎng)生要重視保暖,要防秋燥。首先,可適當加大運動量;其次在飲食調養(yǎng)方面,宜平補,要注意健脾養(yǎng)胃,調補肝腎,可多吃健脾養(yǎng)陰潤燥的食物,如玉米、蘿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雞肉、泥鰍等。在這個節(jié)氣里,應景美食是柿子。柿子的最佳成熟時期在霜降前后,有諺語說“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霜降時節(jié)的柿子個大、皮薄、汁甜,可謂達到了全盛狀態(tài)。這天吃柿子,民間有“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的說法,其實吃柿子并不是只有“不會流鼻涕”的保健功效,還有御寒、補筋骨的功效;也有的地方認為吃了柿子,冬天臉色就會像柿子一樣紅潤。柿子有保健功效,不過,也有反保健作用,如空腹吃柿子容易患胃柿石癥,另外切忌與螃蟹一起吃。

 

立冬,十月小春伴歲涼

 

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九個節(jié)氣。
農事上,這時節(jié)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農家都會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收藏質量。也會抓緊冬小麥播種,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蘗越冬,防止年內拔節(jié),并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閑田。各種植物,除了生長在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中的養(yǎng)料,以維持生命。入冬草木凋零,枯枝敗葉到處都有,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同時趁著有閑暇,農家對所有農具開始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fā)現(xiàn)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會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抖Y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立冬日這天,常州的民俗主要有:
一是拜冬。拜冬,也叫賀冬”,俗稱“迎冬”。無論是作為四季循環(huán)的終點還是起點的節(jié)氣標志,立冬都受到人們特別的關注,立冬日迎冬是天子最權威、最盛大的典禮。在古代,立冬前三天,主管歷法祭祀的官員會告知皇帝立冬到來的時間,皇帝便會進行沐浴齋戒,到立冬這天,就帶領文武百官到皇城北郊設壇祭祀,昭告天下百姓準備過冬,并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以安社稷。迎冬時,天子穿黑色的衣服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渡胶=洝氛f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币馑际钦f,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在常州,宋代時有立冬日放假一天的規(guī)定,讓官吏祭祀天神、地祇;到明代,拜冬的傳統(tǒng)風俗,比以前簡化了些,擴大到民間,成為全民節(jié)慶,地方官和百姓一起到北郊天地壇參加祭祀。為顯誠心,參加祭祀前,一些官員和百姓還用香草、菊花、金銀花等花草煎湯沐浴“掃疥”。拜冬祭祀結束后,官府要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以順應肅殺的節(jié)氣。拜冬習俗直到民國以后才漸漸消逝。但在民間,有些活動卻逐漸固定化、程式化起來,更有了普遍性。如在立冬日,常州一些鄉(xiāng)村宗族農民會捧著自釀的酒,宰殺雞鴨,大家一起來到祠堂,跪拜祖先,敬獻酒、菜。
常州鄉(xiāng)村不少地方立冬有拜師的風俗。常州人好學敬師,在立冬節(jié)氣期間,日短夜長,又是農閑季節(jié),常州地方好些鄉(xiāng)村在這個季節(jié)辦“冬學”。冬學就是非正規(guī)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yè)知識訓練,培養(yǎng)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大多設在廟宇或公房里。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有文化知識的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在這個節(jié)氣里,城鄉(xiāng)好多地方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jié)。城鎮(zhèn)鄉(xiāng)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著家長和學生,端上紅漆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只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圣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在立冬節(jié)氣期間,常州一些鄉(xiāng)村有過“感恩節(jié)”嘗新吃新米飯的風俗。過“感恩節(jié)”嘗新吃新米飯不定明確的日子,一般是在農歷九月底十月初,嘗新的新米是秋收登場的第一擔稻谷。按風俗,嘗新用的新米是不能用碾米機加工的,只能在打谷場上用石碡球滾出來。這種稱為糙米的新米,灰黃不白,但散發(fā)著稻穗的清香,而且是釀酒的好米。
新磨的糙米,新鮮的蔬菜,新汲的井水,殺了還沒有下蛋的蘆花雞……一切準備就緒,一個姓氏家族就會選一個吉祥的日子,在祠堂或姓氏中一位有名望的人家大門前場地上,擺好供桌,點燃香燭紙錢,端上新米飯和菜肴,讓祖先在天之靈先品嘗豐收的果實。一個姓氏家族的老老少少全都無比虔誠地跪在供桌前,祭祀祖先,祈禱神農,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莊重虔誠的祭祀儀式結束后,長輩們就座,小輩們站立,端起飯碗,開始嘗新,表示對土地恩賜的最原始最崇高的感恩,從而也激發(fā)起后代人繼承祖先的勤勞和開拓精神,讓祖先的精神代代相承。
“感恩節(jié)”嘗新,在常州民間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沒有稻谷,人們是靠獵取野獸、采摘野菜充饑度日的。天上的仙狗心想:人間有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陽光雨露,假如把仙境的稻種送給他們種植,他們不是就不會過這么苦的日子了嗎?把仙境稻種送往人間,是觸犯天規(guī)的。仙狗苦思冥想了好久,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天,仙狗像往常一樣,守在曬仙稻的地方,等眾仙離開之后,仙狗便在稻谷堆里打了幾個滾,一身毛上沾滿了仙稻,連尾巴上都沾滿了。
天黑后,仙狗避開巡邏的天兵天將,出了天門,騰云駕霧,直到人世間。仙狗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翁,手里提個包袱,向有人的地方走去。走了不多一會,碰到一個農夫,白發(fā)老翁把稻種送給他,并告訴他如何種植。農夫接過稻種的霎時,天空烏云滾滾,電閃雷鳴,白發(fā)老翁突然昏倒在地上,農夫嚇得渾身發(fā)抖,一時不知怎么辦才好。過了一會兒,白發(fā)老翁蘇醒過來,連忙催農夫快離開這里。農夫見白發(fā)老翁不能行走,就上前去扶他,白發(fā)老翁連連擺手說:“我不能走了,我本是天上的仙狗,今天偷送稻種到人世間。這稻種是天上神仙們吃的,如今被玉皇大帝曉得了,我要遭雷打火燒懲罰的。”農夫聽后,心里很難過,但無力相助,只好含淚離開。風停雨住仙狗被雷打火燒后,失去靈氣,再也不能上天了,變成了人世間的狗,從此在人世間生存。
第二年,農夫按照仙狗傳授的方法,精心種植,禾苗長得特別好,獲得好收成。為了感謝仙狗送稻種,在農歷九月底十月初收上第一擔稻,農夫就用石碓舂了谷殼,煮一大鍋新米飯,先盛一大碗,還夾一塊肉放在上面,給狗吃。此后,每年稻谷熟了的時候,收稻了,農夫都要讓狗先嘗新。就這樣,一個感恩嘗新吃新米飯的民間食俗逐漸形成。
立冬還有一個風俗是立冬以后進補吃膏滋。這是常州人家的老傳統(tǒng)風俗。在舊時常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立冬后燒湯喝,以補氣活血助陽。通常每到立冬節(jié)氣,常州中醫(yī)醫(yī)師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而且,常州大多數人家都懂得立冬后進補宜“溫補”,不宜“寒涼”,都會多食溫性或平性食物。蔬菜類如山藥、洋蔥、南瓜、大頭菜、黑木耳、薺菜、紅薯、土豆、芋頭等;水果類如山楂、石榴、木瓜、龍眼、橘子、檸檬等。堅果類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飲料類如:咖啡、牛奶、豆?jié){等。常州俗語有“立冬補冬,補補嘴空”,意思是說,立冬后天氣越來越冷,人們對飲食也要愈加注意。勞動了一年的人們,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做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人家還會這些菜品與能增加藥補功效的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一起煮,以此犒賞一家人的辛苦。

 

小雪,雪飛隨風不厭看

 

小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二十個節(jié)氣。
小雪的農事也忙。盡管常州地區(qū)有俗話“節(jié)到小雪天下雪,小雪時節(jié)不耕地”。田里的農活已經不多了,但這時天氣還不算太冷,早晚上凍,中午還能耕,有的農家就繼續(xù)給小麥澆水,讓小麥安全越冬。大多數農民在家做些修補農具,做牲畜的御寒保暖的事,為來年開春做準備。他們有時間溫上一壺酒,慢慢地品味著初冬的充實。舊時在農村,小雪時節(jié),勤快的農家早已把草垛柴堆堆很高了,為冬日的生火取暖做足了準備,而今有土灶的人家已經不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改用煤氣灶、電磁爐了,新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舊事物的消亡,與之同理,小雪的物候和景觀也在悄無聲息間發(fā)生著變化。
二十四節(jié)氣里有四個“小”,她們像是美麗的四姐妹。但小暑太過熱情,小寒又過于冷峻,唯有小滿和小雪最有詩意。先不說小滿的詩情,單論小雪的氣質,宛如鄰家女孩,輕靈、淡雅,她伴著冬日款款而來,清澈無邪的目光,恬靜深情地凝視著你,讓人回味無窮。
小雪節(jié)氣期間,常州的民俗主要有“腌咸菜”、“搓糍團”和“齋三官”。
“腌咸菜”習俗。常州民間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俗語。進入小雪,很多人家就開始忙著洗刷壇壇罐罐張羅腌咸菜了。盡管人們都知道腌制食品吃多了不利于健康,但老常州人始終無法忘懷這一習俗,只是腌制的數量有所減少。
腌咸菜,分為兩種,一種是俗稱“水腌菜”的大咸菜;一種是俗稱“咸菜”的小咸菜。
“水腌菜”,一般用的是被稱為“白梗菜”的青菜,這種菜長大后菜梗長且梗多葉少,梗潔白如玉,葉綠似翡翠,踏成水腌菜后又鮮又嫩,菜梗最受人青睞。種白梗菜,每年立秋期間育苗,白露過后接近秋分時進行分種,到立冬北風吹起時,菜就長大了,幾番風霜過后,就可食用。新鮮的白梗菜炒著吃有點硬,但很適合腌水腌菜。腌水腌菜是很有講究的,要選晴好天氣把被霜打過的白梗菜收割下來,在太陽下曬一二天,讓其半脫水。然后將菜一棵棵洗干凈,或攤在鋪了席條的地上,或掛在晾衣繩上,經風吹、日曬至干爽,干爽的菜才能腌制。再就是要選用陶瓷缸。腌得多的話,就選用容量大的俗稱“七石缸”的大缸,腌得少就用稍小的缸。腌制時,先在缸底撒上一層鹽,再把一棵棵青菜鋪在缸里,鋪好后,就要赤腳或穿上新草鞋開始用力踏,第一層菜最好要踏到出水,俗稱“踏熟”,然后再安放一層菜,再撒一層鹽,再用力踏,而且層層要踏。踏菜時雙腳要一上一下跳躍式用力,要將菜踏透踏熟踏結實,不能漏踏,踏不好腌出的水腌菜不好吃。腌制用鹽也有講究,一般一百斤白梗菜用粗鹽三、四斤,用鹽少了菜易變酸變壞,用鹽多了咸得吃不進嘴。有的人家為了保持咸菜的脆勁,將鹽水澄清,還加進適量的明礬。習俗踏水腌菜都是要孩子踏的,民俗有“童子腳踏,水腌菜鮮嫩”的說法。白梗菜被踏實在缸里后,要用一塊或數塊擦凈的青石或黃石,壓在白梗菜的上面,將缸蓋好。幾天后,石塊下沉,缸里就會有金黃的汁水,這時可以掀開缸蓋,但要讓一棵棵青翠碧綠的菜淹沒在金黃的汁水里,與空氣隔絕,這樣,既能保持腌菜的色香味,而且還能防止發(fā)生霉爛變質,使之放久不壞。十天半月后,水腌菜就全都變得金黃燦爛了,想吃時,就撈出一棵來食用;也可以全部撈出來,掛到屋山頭避陰的地方,晾起來風干了收藏好隨時食用。水腌菜還可以生吃,撈起一棵切成一小段一小段,香氣清純,脆生爽口,味道鮮美;更多的是斬切成段后加植物油炒熟后食用。水腌菜的食用范圍很廣泛,葷素都可,一年四季都鮮嫩。和豬肉搭配,做成色澤油潤,香氣撲鼻,味道甘甜鮮美的水腌菜燒肉;和豆腐混合燒,做成的菜也別具風味;如做團子、饅頭的餡,葷素都噴香,百吃不厭。風干的水腌菜加進醬油素油煮熟制成干腌菜,燉肉、做扣肉的底或單獨烹制食用,其味都是獨特。在盛夏時節(jié),用水腌菜和蠶豆瓣做成湯食用,咸中帶鮮,糯中兼酥,是特別受人歡迎的。這水腌菜的汁在夏季也能派上大用場。水腌菜的汁水,可以用來腌制臭豆腐、臭豆腐干、臭莧菜梗等,長豆結(豇豆)收得多了,取一些腌入水缸中,兩三天后就成咸豇豆,烹炒后做菜別有一番滋味?!跋滩恕保簿褪怯醚├镛追Q雪菜的菜切碎后腌制的咸菜。“家有咸菜不吃淡飯”,一只咸菜甕頭,可以說是常州人家舊時生活的寫照?!?/span>
腌咸菜,第一步是把收割來的新鮮雪里蕻挑選一下,去除黃葉,削平菜根,攤曬到形狀癟蔫蔫時再拿回家清洗。清洗干凈后就可以一棵一棵全部切碎,爾后撒上粗鹽,不停地揉搓,最后把加了鹽的碎菜,攏成團,擠凈水分,再日曬到干爽,要曬到常州人說的“一俏干”,再撒鹽攪拌,要拌透。腌制時,水洗干凈的甕頭一定要用干凈的布頭擦抹干,再放進底鹽,再一層層放切碎的菜,每放一層都要壓。壓菜大都是由家里有力氣的男人擔任,手持棒頭用力壓菜層,并沿甕頭四周邊向中間壓,作“圓周運動”,要壓堅實,直到裝滿甕頭,再放一次頂層鹽。最后一步,就是封甕頭。封甕頭時,用干燥的稻草團成甕頭口大小的圈,塞緊在腌菜上,再用硬板紙或筍殼蓋在稻草上,然后再用爛泥封住甕頭面,使甕頭面成半圓形的中間高、四周低。腌制的咸菜,十天半個月就可以食用了。除掉甕頭面的爛泥,拿出塞的稻草團,一股濃烈的咸菜香氣就撲面而來。搛些放到小碟里,橙黃油亮的,細細地咀嚼,鮮嫩脆辣,十分爽口。取出一些咸菜以后,仍要用稻草團塞緊甕頭口。一時不吃的咸菜,不要把甕頭面上的爛泥去掉。和水腌菜一樣,咸菜可以生吃,碧綠新鮮的咸菜滴幾滴麻油拌一拌,就是一盤可口的菜,直讓人吃得暖心暖肺。如果有條件拌上熟蝦仁,簡直就可稱作美味佳肴了。咸菜也可以小炒,比如炒肉絲、炒筍絲、炒香豆腐干絲、炒毛豆等。如果在清蒸鯧扁魚時放上些許咸菜,味道會更鮮美。咸菜還適宜做湯,比如咸菜番茄湯,那是消暑補充鹽份的佳品。在吃了大魚大肉口感油膩時,來上一大碗咸菜扁筍湯,就更是惹人喜愛了。因此,常州就有了“家有腌菜,寒冬不慌,咸菜做主,吃的飯香”的俗語。
為什么常州人喜歡在小雪這個節(jié)氣開始腌菜呢?原因是如果天氣熱,腌菜很容易變壞發(fā)臭。小雪過后,氣溫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tài),不太會反彈,天氣變得干燥。腌好菜后,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作年貨享用。久而久之,小雪腌菜便成了風俗。
“搓糍團”習俗。糍團是用糯米為主料制作的。糯米清香爽口,產量卻低,因此在舊時,糍團是種金貴的吃食,最早時只有在中秋節(jié)祭月時作祭品才用。后來,糍團和女孩發(fā)育成人裹小腳聯(lián)系了起來,做糍團那天,就先祭拜菩薩,然后纏足。說這時包出來的小腳,才能又輕又軟。這種習俗,寄托了民眾禱告祖宗,保佑女兒將來嫁個不愁吃穿的好婆家,或是哄怕疼、不肯纏腳的女兒。再后來,鄉(xiāng)村人家發(fā)現(xiàn)糍團營養(yǎng)好,頂饑餓,長力氣,吃一塊糍團下田,半天不覺餓;且攜帶方便,帶幾塊糍團加一壺水,可以在田里頂一天。于是,在大忙季節(jié),就做糍團給家里的主勞動力吃,讓他們多做活,做好活。由于糯米是大補品,糍團是用糯米包好又是用營養(yǎng)好的芝麻餡心搓制的,與醫(yī)學大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的“食能祛邪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很吻合,能調養(yǎng)身體。因此,在這個節(jié)氣里吃糍團,就成了小雪補身體的佳品美食。
“齋三官”習俗。小雪節(jié)節(jié)氣時期,農歷十月十五,在常州還有一個被稱為“齋三官”的習俗。江南水鄉(xiāng)常州,農業(yè)谷物種植,副業(yè)魚蝦養(yǎng)殖,交通舟行船航等等,事事皆與水有深厚的緣分,因此常州民間又俗稱這天為“水官生日”。說是“水官生日”,但在祭祀時,還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一起祭祀的。“齋三官”這天,常州城鄉(xiāng)各道觀都要舉行儀式排場十分隆重盛大的道場,常州府官吏都會到東門外三官堂參拜。道士們身穿盛裝,擺設大供,三叩九拜,道樂齊鳴,四鄉(xiāng)百姓紛紛前來上供、進香、頂禮朝拜,鞭炮炸響,祈求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山門鼎盛、道法興隆。民國時期,“齋三官”這天常州城區(qū)街上行人擁擠,人流如潮;大運河里畫舫列隊,彩舟綿延,笙歌之聲,不絕于耳。同時,沿街商家和大戶人家堵都會在大門口豎一根竹桿,稱為“天桿”,天桿上白天飄揚自家或字號或堂號的“杏黃旗”旗幟,到了晚上就換上三盞燈籠,俗稱“點天燈”祀“三官”,以求得“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商賈和不少民眾也聚集到三官堂前,設壇祭典,燒香念佛,到了晚上還有吃素念佛婆婆媽媽們云集坐夜,通宵達旦念誦《三官經》:“稽首皈命天地水。三官大帝慈悲主。神功妙德不思議。謹運一心皈命禮”;地方上私塾等學室都放假助齋三官鬧熱。
常州民間有個傳說,說是張士誠兵敗后,曾帶領親兵數人專程在晚上到三官堂進香、上供,并給寺院重金,長跪在菩薩面前不起,口中念叨不停,祈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請“三官”保佑他和他的軍隊平安度過這一劫難,后被道長請入廂房吃茶,張士誠沒有心思吃茶,向道長請求“解厄”的方法。道長三思后說:“貧道不懂官事軍事,但是世間之事均有解法,貧道送八字給你,不知如何?”張士誠急切說“請?zhí)鞄熕偎僦v來”。道長把八個字寫在了紙上,請張士誠務必回到軍營后再細看細想。張士誠回到軍營后打開一看,紙上寫著“天意難違貧道無奈”。張士誠長嘆一聲,拔劍自刎。

 

大雪,雪盛情瑞豐年

 

大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二十一個節(jié)氣,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jié)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jié)氣。
大雪期間的農事正如農諺里所說的,除了積肥,就是搞副業(yè)。積肥只不過是短時間的一種農活,把房前屋后的一些殘渣余葉收集攏來,和豬欄糞堆積在一起,用塘泥密封,使之發(fā)酵腐爛,變成上好的有機肥料。搞副業(yè),就是做農業(yè)外的附帶行業(yè)。大雪時節(jié),農民們地里沒有多少事要做了,有手藝的農民就會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出去做一些手藝活。比如:木匠、泥瓦匠、篾匠、彈花匠人,他們都會以自己特有的技能到需要做這些事的農家謀得一些活路來做。即使在較短的時間里,他們也會賺一些錢,給家庭和過年帶來一些富足和喜慶。有些老實巴交而又勤勞的農民,他們雖然沒學什么手藝,在這時也不會閑著,就會到一些要做體力活的人家,尋一點事做,比方挖積肥的灰塘、挑墊豬圈的土塊等。
大雪節(jié)令時,農民忌諱無雪。民間有“大雪無雪,麥穗不結”、“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 “大雪落雪紛紛,來年是豐年”、“大雪落雪,來年雨不缺”的諺語,這是因為,嚴冬積雪覆蓋大地,不僅可保暖,起到提升地溫的作用;還可防止春早,有助于冬小麥返青;更能凍死泥土中的病毒與病蟲害。正因為大雪有如此好處,因此農民忌諱大雪口說無雪。
因大雪后面是冬至這個大節(jié)氣,時間相隔不遠,所以舊時常州民間在大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風俗,除了賞景玩雪的風俗外,就是在前一段時間還沒有來得及腌菜、腌肉的人家,會抓緊最后的時機,趕緊忙著腌制各種“咸貨”。
“賞景玩雪”和雪上運動風俗。
大雪節(jié)氣落雪多了,雪后天晴,大地河道宛若瓊樓玉宇,觀賞銀裝素裹、蒼茫浩渺的雪景,饒有趣味。清代時,常州城里的大戶人家的孩童就會與父母或小伙伴在院中賞雪景、堆雪人、打雪仗,盡情享受冰雪世界的樂趣。農村的小孩子們在雪天要做的事不外乎這么幾種——堆雪人、捕鳥。最有趣的要算捕鳥。鳥在雪天里沒有覓食的地方,就千方百計地尋找那些沒有被雪覆蓋的一小塊一小塊的空地,看有沒有吃的東西。捕鳥的孩子們就會掃出一塊空地來,撒滿稻谷什么的,用一根小木棍作支柱,支起一個簸箕或者一塊木板,他們躲在一個較隱蔽的地方用繩索牽著小木棍,等鳥進入空地吃食時,拉倒木棍,讓簸箕或者木板像天塌下來一樣或罩住,或塌住小鳥。
常州官府也非常重視雪上運動,稱為“官俗”或“冰嬉”。官吏們除了賞景之外,每年都要組織滑冰(也稱溜冰)運動?;\動通常都是設置在通吳門外采菱港東南一塊方圓大約一公里的空地,并事先做好了用水潑灑雪地凍成冰面使之平滑如鏡等很多準備工作?;\動主題是滑冰,參加者穿鐵齒的鞋,溜行冰上,爭先奪標取勝;也有花樣滑冰、冰上擲球與踢球、冰上雜戲等項目。參加者幾乎清一色是駐軍官兵,他們都是一身戎裝,分別參加各種項目。“滑冰搶等”,就是現(xiàn)在的速度滑冰。發(fā)令官手舉小旗,連晃三下,算是發(fā)出的信號。參加者聽到號令后,如離弦之箭,蜂擁而出,飛馳而去。一時間,冰面上冰花四濺,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分外耀目。最先結束三圈滑行的便是頭等,能夠得到府臺親賜賞品。“圓鞠之戲”,類似今天的冰球比賽。參加者紅、綠兩隊,每隊近十人,選出統(tǒng)領,分位站立,爭搶一球,球為圓形,用羊皮制成,內充氣,雙方各設一門。當時的比賽不像今天冰球比賽那樣,運動員手持球桿,用桿觸球,而是赤手空拳,既可用手,也可動腳,經過數次傳遞,能夠將球送進對方球門的一方為勝。為爭一球,參加者不時撕扯在一起,有時一隊已得到羊皮球,另一隊不甘心,便去爭奪,結果雙方隊員被撞得人仰馬翻,其場面驚心動魄。在“花樣滑冰”和“冰上雜技”中,最引人注目、惹人喜愛的是單人花樣滑,雙人花樣滑,多人疊羅漢,冰上倒立,擊鼓舞刀……一會“哪吒探?!?,一會兒“金雞獨立”,一會又“雙飛燕”,在數米高的幡桿頂部,也能做出各種驚險、高難度的動作;一會是“童子拜觀音”,一會兒“鳳凰展翅”,轉瞬間,又變成了“猿猴獻桃”,恰似空中銀燕,觀看者無不咋舌稱贊。
“大雪腌肉”的風俗。四五十年前的“大雪腌肉”,一般人家都會按照“十斤肉四兩鹽”的比例腌制。腌肉使用粗鹽,腌制前,將鹽放鐵鍋里稍微炒一下,然后將鹽搟碎,抹在肉塊表面各處,然后放進缸里。抹在肉上的鹽,如果能摻些花椒、桂皮粉、八角粉等五香粉,效果更好。大雪之后,需要每天查看存放腌肉的缸,來回翻動腌肉。大約腌十來天后,就可掛到外面晾曬了。
吃大雪腌的腌肉,常州人家習慣各有不同。城里人—般每天切一小塊下來,再切成片,放在米飯鍋里蒸一下,就能食用。而許多以勞力為生的人冬天舍不得吃腌肉,往往要留到開春享用。鄉(xiāng)村的農民也是這樣,他們有句俗語――“有錢用在刀刃上,腌肉吃在農忙中”。冬閑時,農民是舍不得吃腌肉的,都是在“腌菜里打滾”,到了次年春季耕田時,大家就要享用各種腌肉食品了。

 

冬至,數九寒天迎新年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二十二個節(jié)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和內容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古代對冬至的別稱“冬節(jié)、亞歲、如正、新正、交冬、賀冬、長至、一陽節(jié)、消寒節(jié)、履長節(jié)”等,也可以看出人們對這個的重視程度。
履長節(jié)”是個有趣的別名。原來,冬至這天日影最長,所以晚輩希望長輩的足履能夠長久地行走在這個世界上,于是紛紛做鞋襪,獻給長輩以示祝賀。一針一線納出鞋底,綿綿密密表孝心,在這一陽氣上升、白晝漸長之時,后輩及時給長輩奉上新鞋新襪,使老人在新歲之始,能以新的步履與時俱進、健康長壽,表達了后輩感恩、孝順長輩的心情。
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說冬至實質上相當于今天的大年初一。后來實施夏歷,冬至是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一位的,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節(jié)氣這天,常州的民俗,第一是開祠堂風俗。大開祠堂門,在祠堂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沒有特別的情況,一年中只有兩次,分別是在清明節(jié)和冬至,且冬至這次最隆重。舊時,每到冬至這天,宗族里外出的人員要盡量趕回家,族人在族長和長輩的帶領下,要在祠堂里進行莊重又嚴肅的祭祀活動,然后共吃團圓飯,俗稱“吃祠堂酒”。吃祠堂酒,在宗族里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受族人重視,有嚴格的年齡限止。在族長和幾位長輩神情莊重地點燭、倒酒、叩頭請過土地后,再以同樣的儀式向祖先行叩拜禮。莊重的祭拜儀式過后,里里外外擺宴請桌,男男女女坐席。但有些地方女人只能坐在祠堂外的宴席上吃;也有些地方女人是不能參加吃的。這祠堂酒,雖然與普通酒席沒什么兩樣,但在祖先和族內長輩面前,宗氏子孫們聚集一堂,噓長問短,尊長愛幼,謙恭禮讓,無論參加人數多少,碰杯喝酒,清清靜靜,一點也不能喧鬧。這時,不分富貴貧窮,不分官貴民賤,都以輩分相稱,少了些浮躁,少了些爭斗,平時宗族人家偶爾有隙嫌的,也會在一片親情的氛圍里,來一聲問候,一聲碰杯中釋懷。一般在吃祠堂酒這天,祭祀祖先后,族長還要向族人公布年內財務收支,表彰德高望重者,對后生中有作為的進行贊揚,對有犯族規(guī)的提請長輩們公議懲罰……等等。可以說,氏族同慶冬至共吃祠堂酒,是宗族里的一件大事,以示族人團結一心走向新一年,開創(chuàng)新天地。
第二是吃餛飩風俗。冬至吃餛飩的習俗來源于吳越春秋時,相傳有一年,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了胃口,就帶著美女西施巡視到中吳常州尋找美味吃喝。冬至那天,吳王在中吳東門行宮宴樂,下令讓常州幾個名廚做出有中吳特色的美食點心來。常州名廚竭盡全力加二奉承做出的特色點心,卻都沒有配吳王的胃口,吳王動殺心要殺那幾個名廚。西施趕緊勸阻,親自下廚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如此鮮美,此點心如何稱呼?”西施想到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竅,就隨口應道:“混沌。”以后,常州人為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把“混沌”依諧音改名叫“餛飩”,在過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不論窮富,都要買點肉斬餡,裹點餛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上一頓,開開竅。代代相傳,成了習俗。
還有一個是冬至隔夜家家戶戶吃“胡蔥篤豆腐”的風俗。民間有說“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有吃吃一夜,嘸吃凍一夜,吃了暖烘烘,不吃凍一冬。”吃胡蔥篤豆腐的由來是:胡蔥屬冬令蔬菜,正逢“冬至”前上市,豆腐是老百姓家常食品,既便宜又實惠;二是胡蔥與豆腐熱量高,常州有“熱豆腐燙煞養(yǎng)媳婦”的俗話,仲冬食用,實在是既可口又暖身;三是“富”與“腐”諧音,“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蔥篤豆腐”這一民間諺語迎合了百姓向往生活富裕的心理。還有一個是民間傳說,說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命劉基負責“拆常州擴南京”營造皇城,拆和建都是有油水的美差,劉基在執(zhí)行中不愿與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眾貪官的聯(lián)名誣告,說他貪污拆遷銀兩。朱元璋大怒,即命劉基將賬本呈上備查。劉基便于冬至這天,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面君。朱元璋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小蔥燒豆腐;再抬頭看劉基神色莊重,一身正氣,才醒悟自己錯怪了忠良。于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蔥燒豆腐,一清二白”。這個故事在常州傳開來后,常州人家在冬至隔夜就都吃起胡蔥篤豆腐來了。
在冬至這天,常州除了有豐富的吃文化外,還有不少風俗。
祭祖的習俗。民諺有“清明掃墓,冬至祭祖”。冬至祭祀祖先,祭品除了有米酒和糯米團子外,還有豬肉、雞、鴨、鮮魚和百葉、豆腐干、豆齋餅。供品放列在祖先的神龕或遺像前,置酒杯竹筷,點燃香燭,待“酒過三巡”祭祀結束,焚化錫鉑或白錢紙疊制的錠。燒化后,全家人才能聚餐,有的人家還邀親友一起來吃酒吃飯。常州稱這為“吃祭祀飯”,也叫“吃冬節(jié)飯”。俗語有“吃了冬節(jié)飯,年紀大一歲”,俗稱“添歲”?!俺远?jié)飯”,是一種不忘記先人的孝道,延綿著傳統(tǒng)文化的感恩精神。
弟子向先生表達敬意,也是冬至這天的習俗。這天,家人早早起來,把院子打掃干凈,快到中午時,弟子帶著家長去請私塾先生到家里來,好酒好菜款待,送束修(先生的薪水);也有是家長帶著弟子來到私塾,和先生一起祭拜孔子先師,然后向先生敬獻酒菜,奉上束修。無論采用哪種形式,私塾先生都樂于接受,這一天他們風光得很,在物質和精神上都能美美地享受一番。民國時期,學校在冬至是給學生們放假的,叫作“學生過年”。
冬至節(jié)氣期間,在大家閨秀中還流行一個描畫“消寒圖”的習俗。有史料記載,消寒圖“以一紙繪九格,格繪九圈,凡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其法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圈涂盡,則九九閉”。以繪畫梅花代替,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具體方法是先畫一枝梅,這枝梅是素梅,沒有顏色,上有八十一片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大家閨秀們握起長鋒,緩緩地蘸上顏料,輕輕地點染梅花,一天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盡了,也就過完“九九”了,天氣也暖和了。這種以很有韻味的繪畫形式計算時令的活動,大約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慢生活”吧?不過,現(xiàn)代人過慣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怕是不會有那種雅興去一片一片的描那梅花花瓣的。
與“梅花消寒圖”對應的,還有“九九消寒歌”?!熬啪畔琛备鞯囟加校胤教厣軡?,常州流行過兩首“九九消寒歌”,一首是“一九二九,相攏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河嘞結冰人好走;四九三十六,躺嘞被窩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叫花子街頭索索抖;六九五十四,沿河看垂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田雞叫呱呱;九九八十一,花開添綠葉”;另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開門尋暖處;春打六九頭,脫棉襖換夾襖;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楊花開,以后九不來”。一冬的天氣、農事,都在簡單的數九歌中念唱了出來。過去,不少人都會念唱這歌謠,現(xiàn)在會念唱這歌謠的人不多了。

 

小寒, 冷氣積久而為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二十三個節(jié)氣,和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
每一個節(jié)氣都有傳統(tǒng)民俗,小寒是一個特殊的節(jié)氣,也有它特有的風俗。小寒節(jié)氣期間,常州最為重視的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常州人家吃臘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臘八,不論官府、寺院,還是百姓人家,都要燒臘八粥吃。到清朝,吃臘八粥風俗更盛行,官府要給差役賞粥,并向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民間也燒臘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團聚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舊時臘八這天,在有廟大、菩薩大、燒臘八粥鍋大的常州天寧寺,和尚們用紅棗、菱角、栗、蠶豆、黃豆、赤豆、芋頭、茨菇以及青菜、胡羅卜等菜蔬和入白米燒煮成粥,向善男信女和前來拜佛燒香的游人賜粥;常州南門孫家庵、東門卞莊庵等一些庵堂中的尼姑們則制作一種用糯米炒熟后風干的“凍炒米”(可以泡茶吃),和庵里燒煮的臘八粥一起散發(fā)送給施主,以宏揚敬農惜糧的觀念。傳說天寧寺用大鍋燒臘八粥,還與那個挺著大肚子、笑嘻嘻的身背紅布袋被稱為“布袋和尚”的佛有關,說他是“臘八粥”的創(chuàng)始人。說是很久以前,他來到常州天寧寺,每天在齋堂打雜,發(fā)現(xiàn)有食物被拋落,他都會撿起來放入布袋,一年間他收集了許許多多糧食。這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天寧寺舉行大典。管錢糧的和尚上忙著大典事務,忘記了開倉取米。布袋和尚無米可做飯,就把收集起來的各種糧食拿出來煮了粥??斓街形缌耍苠X糧的和尚想起忘了開倉取米,知道闖了大禍。當他心急慌忙跑到伙房時,只見大鍋小鍋都熱氣騰騰,掀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一嘗味道不錯,這時他才舒了口氣。在開齋的時候,布袋和尚講了個故事:“今天是臘月初八,大家都知道是佛祖得道的日子,佛祖成道之前,為尋求真諦,云游名山大川。一天他來到印度的尼連河畔,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見了,將自己的午飯喂給佛祖吃。牧羊女的午飯是用各種谷物混合做成的粥,叫八寶粥。佛祖吃了粥,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突然悟道成佛。”這八寶粥,今天我也給諸位師傅準備了,請師傅們用齋。方丈著實贊揚了布袋和尚一番。這贊揚就成了佛門的規(guī)矩,一年年地延續(xù)下來。因為這粥是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吃的,出家人就叫它“臘八粥”。因此,農歷十二月初八日還被稱為“慶豐日”,吃臘八粥是為了祈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俗信認為臘八粥要多燒些,當天吃了要有剩,一直吃到祭灶,稱為“接年飯”?!芭D八粥,剩一半”“臘八粥,吃半年”等不少俗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其中包含著常州人樸素的節(jié)儉心態(tài)和“頓頓有飯,糧食不斷”的良好愿望。
后來,每到臘八這天,常州人家家家戶戶都在家里燒臘八粥,而且粥的品類與形式也豐富多彩。有錢人家用銀杏、花生米、蓮子、金針、木耳、紅棗、板栗等各種果實,和咸肉骨頭、青菜等物品,拌在上白粳米中燒煮成粥,以祛寒溫暖滋補;一般人家也以黃豆、赤豆、豆腐、蠶豆、胡蘿卜、青菜等至少八種以上的雜果菜蔬和粳米燒煮成粥食用。臘月初七,人們就開始忙碌,淘米、浸泡豆類、精揀菜蔬,然后在半夜時分開燒,再用文火燉,一直熬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做好。臘八粥,講究多燒,普通人家通常要煮上一大鍋,今天吃了明天再吃,民俗有“三烤咸粥四烤面”的說法,俗稱“富貴有余,越吃越有余”。常州有家周順興粥店,廚師在民間“臘八粥”的基礎上,改進創(chuàng)制出“八寶菜粥”,用上白糯米、上白粳米、紅小豆、白豇豆、發(fā)芽蠶豆、花生米、熟白果、青菜、豬腿骨、栗子丁等為原料,精心烹制,其粥稠厚粘潤、香氣樸鼻,更是成為風味小吃。
常州文脈源遠流長,一些地方還保留著臘八節(jié)唱詩的傳統(tǒng)。清代時,常州流行過一首“臘八詩”,內容大意是:“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睂@首詩,可以理解為: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里草煙漠漠,野河邊牛跡多多;臘日里鄰人們互贈著佛粥,更覺出新春的臨近……
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來源,在常州民間有很多傳說。傳說最多的是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說是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從小就給村里的財主放牛,有一次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柴房里餓了三天。他餓得實在難忍,就在柴房里四處搜尋可以吃的物品,終于在墻角落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出赤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不顧不管地生嚼呑吃充饑。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吃多了雞鴨魚肉,想起自己生吃五谷雜糧的情境,就下旨御膳房集五谷雜糧燒煮成粥。朱皇帝一開“金口”,御膳房加二奉承,趕緊用各種豆類、蔬菜和大米混和煮了一鍋糖粥,專供朱皇帝享用。朱皇帝要與群臣同樂,就開了五谷雜糧粥盛宴,讓眾官員地起來嘗嘗五谷雜糧粥的美味。后來,朱皇帝君臣同吃五谷雜糧粥這事傳到民間,老百姓紛紛效仿,燒煮五谷雜糧粥自家人一起吃和宴請、贈送親眷朋友。因為朱皇帝宴請群臣吃五谷雜糧粥這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民間就把這粥叫做“臘八粥”。
另一個傳說是,秦始皇下旨修建長城,全國各地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全由民工所在地方組織人員送來。不少民工,居住地離長城工地路途遙遠,加上山山水水阻隔,糧食不能及時送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在長城工地。有一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沒有糧食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燒煮成薄粥,每人吃了一碗,最后還是受不住饑餓,餓死在了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就吃“臘八粥”,以示紀念那些為修建長城餓死的民工們。
也有說臘八吃臘八粥來自“赤(紅)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民眾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于是就有了“赤(紅)豆打鬼”的說法。后來,發(fā)展成為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赤(紅)豆煤煮成粥吃食,以祛疫迎祥。更有說臘八吃粥的風俗,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竞笕艘趧诙嘌叵聛淼摹Uf是古時在常州一個村子里有一家人家,老兩口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過日子,創(chuàng)下了一個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到這年的臘月初八,寒風呼嘯,小倆口凍餓交加,可憐嘻嘻地向村人求救。村人慈悲,四鄰同情,各家我一把米,他一束菜,豆豆類類全都拿了出來,燒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接濟小倆口。村上的長輩老人還教訓他們:“吃了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雜合粥,終于讓小倆口醒悟了過來,改掉了惡習,走上了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
還有一個鮮見的傳說是: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是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岳家軍在廣德與金軍激戰(zhàn)六次,消滅了金將王權的部隊,斬殺金兵一千二百多人,活捉敵將二十四人。以后,岳家軍以宜興為中心,南控廣德,西至溧陽,北達常州近郊。他一面加緊訓練部隊,一面不斷在敵人后方發(fā)動襲擊,有力地打擊了金軍的側后。那年,金兀術從杭州回兵北返,親自帶領親兵六萬進攻常州,岳飛親率部隊扎營在離常州二十里的淹城。他運籌帷幄,派部將張憲、王貴、傅慶等領兵埋伏在戚墅堰南,派王萬領兵埋伏在西河灘,又令岳云、張憲扮作潰軍埋伏在新閘,派李道、姚政率軍東西援應,留下劉經守營。這時時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常州各地百姓自發(fā)組織起來,把家家戶戶燒好的粥送到岳飛軍營,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來的“百家粥”后,按照岳飛的布置,在常州東郊展開血戰(zhàn)。岳家軍精神抖擻地奮勇殺敵,打得金軍丟盔棄甲,捉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個將領,“四戰(zhàn)皆捷,兀術率軍向西奔竄,敵人死傷和溺死者不可計”,岳家軍大獲全勝。這天正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后,民眾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就以雜糧豆果煮粥吃食,代代相傳,成為習俗。
冬至所在的農歷十一月,人們稱“冬月”,強調冬至祭祀和歲首的意義。同樣,稱十二月為“臘月”,這名字起于漢代?!芭D”同“獵”,意思要捕獵各種禽獸,準備祭祀先祖,所以臘月是全面祭祖的日子?! ≈袊鐣芄爬?,“國之大事,唯戎與祀”,祭祀充斥各個領域,一年到頭都有。但數千年來,臘月始終是祭祀的高峰期,小寒期間的臘八節(jié)是臘月祭神的開始。最早是祭祀八位和農業(yè)直接有關的神明,既有神農、后稷這類大神,也有貓虎、昆蟲這些和農家有關的小神。具體做法是把當年收獲的糧食、瓜果、獵物作為禮物奉獻于神。由于供奉的神仙多,就燒一鍋粥,漸漸就形成了燒“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活動不僅民間搞, 帝王家也搞得火熱。唐代杜甫的《臘日》寫道:“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描述了帝王家臘八節(jié)發(fā)護膚品和補品與民同樂的場景。漢代以后,佛教漸漸深入中原,看到臘八節(jié)如此火爆, 就宣示佛祖是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 主張這一天要煮七寶五味粥布施天下。由此,臘八節(jié)更加盛行。到了宋朝,年邁的陸游某年臘八散步鄉(xiāng)間,看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表示那時臘八粥在鄉(xiāng)下已被稱作“佛粥”了。如今的臘八粥更是千姿百態(tài), 孩子吃得熱鬧,老人吃得養(yǎng)生。
小寒節(jié)氣一般在農歷十二月,這個時間段,常州還有個“亂臘無禁忌”習俗。常州民俗中搬家、破土、安葬等都會看風水,查方向、選日期,禁忌很多,怕碰到“太歲”遭來災禍。但在小寒節(jié)氣期間的農歷十二月(臘月),民俗認為是新舊“太歲”交承之時,屬“開放”時段,也就是俗話說的“亂臘無禁忌”,無論什么方向都無兇,要搬家、破土或做平日要看風水子做的事情,盡可放開手腳去做。
小寒這天吃咸飯是常州民間的一個風味食俗。咸飯的主料是青菜,大多人家是用青梗菜,這時的青梗菜已經過霜凍,變得又甜又糯,加上的咸肉都是百姓自家腌的,又香又鮮。一般人家做咸飯的過程很簡單,但講究咸飯有風味的人家就繁雜一點――咸肉切成丁,大小根據自身喜好而定,青菜洗凈切好后,再改正刀,切得比平常炒菜小一點。接下來往鍋中加入洗凈的粳米和適量的糯米,再加進正常煮飯的水量。然后在另外的炒鍋里加少許油,倒入咸肉丁煸炒一番,煸炒過的咸肉丁連同鍋里的油一起倒入飯鍋里稍做攪拌,這樣就可以按照煮飯程序開始煮飯了。等飯煮好后,不需要燜,另用炒鍋放少許油,倒入青菜炒一下,菜略為變軟就行了。關火加少許鹽調味,將菜倒入煮好的飯中拌均勻,然后再燜幾分鐘,就可以起鍋食用了。這樣煮起來的米飯十分鮮糯可口,吃時再放點熬熟的豬油,就更加噴香,可與臘八粥媲美。
小寒這天吃風味咸飯的食俗自古就有,如今,這個習俗已經逐漸淡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咸飯就是普通的飯,不如羊肉和狗肉有風味,特別是羊肉湯增加人體熱量,有助于冬天保暖。但也有人家創(chuàng)新食俗,小寒這天也煮咸飯,再配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讓人垂涎欲滴,卻更能去濕氣、暖心胃、補陽氣,稱得上“一九補一冬”。

 

大寒, 冷凍逆極春天來

 

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最后一個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大雪節(jié)令期間,是農歷新年前,常州城鄉(xiāng)人家在臘月二十三送灶家菩薩上天后,就忙碌著大掃除撣檐塵、做團子蒸饅頭、殺年豬干河塘捉魚、做米酒、過年祭祖宗等事務,準備過年了。集市上也鋪滿了年畫、春聯(lián)、糖果、炮仗橫鞭等喜慶物品銷售;剃頭佬夾著包裹,挨家挨戶理發(fā),讓每個人變得清清爽爽;賣香燭的師傅也挑著擔子一顛一晃地走過來,散發(fā)著濃濃的檀香味;裁縫師傅,無論是坐店的還是上門到人家家里,都加緊給人家做新衣……過年的味道是越來越濃了。這個節(jié)氣的常州民俗,也是豐富多彩,別有特色。
“殺年豬吃年飯”的風俗。常州鄉(xiāng)村人家殺年豬一般在臘八過后就陸續(xù)開始了,但多數人家還是選擇在家人全部團聚后的日子里。在殺豬的那天一早,家庭主婦就會燒好一大鍋水,男主人會擺放好掛凈豬的木梯子、搭斬肉臺案等事務。一到殺豬佬進了大門,家里無論大人小孩就不能再說話,特別是不能說忌諱的話而影響了殺豬佬的情緒,弄出點什么麻煩來。殺年豬是一個家庭的非常重大的事情,除了預定好的時間一般不能更改外,動刀的過程也是不能出一點差錯的。一切都十分講究,尤其是宰殺時的第一刀,無論對主人還是殺豬佬來說都至關重要,俗信認為殺豬能否一刀斃命,將預示著這個家庭和殺豬佬來年運氣的好壞。一切準備就緒后,主人會燃放起一掛鞭炮,以示喜慶和莊重。在殺豬佬小心翼翼但又很果斷地對著豬下巴一刀下去,血隨刀出,直噴事先放好的一個木盆里時,家庭主婦要趕緊用黃裱芯紙醮點豬血,快步跑到豬圈前焚燒,嘴里念念有詞,祈禱來年家人平平安安、家事順順當當,豬羊牲畜肥肥壯壯。殺豬過程中,最講究的是落豬頭這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不能說“落豬頭”,要說“拾元寶”。主人家在“拾元寶”之前要準備好茶葉、綠豆、大米、黃裱芯紙、鞭炮、香燭之類祭祀物品擺放在已被刮洗得雪白光亮的年豬前,進行一番祭祀后,才由殺豬佬將頭上還特意留有一撮毛的“元寶”落下來,讓主人拿去恭敬地擺放在客堂的案桌上,然后在一陣鞭炮聲中刮去豬頭上那最后一撮毛,還要把割下的豬尾巴橫放在豬頭的嘴巴里,寓意“年年年頭接年尾”。
吃殺年豬飯,常州鄉(xiāng)村也叫“吃年飯”。鄉(xiāng)村人淳樸,重鄉(xiāng)情,大家住在一個村里,多多少少有點沾親帶故,殺年豬這天,殺豬飯是一定要吃的,燒一鍋白蘿卜煨肉,炒幾盆諸如大蒜炒豬肝、雪里蕻炒肉絲,燉一缽豬血湯等菜,端出自家釀的米酒,把左鄰右舍三親六眷都找來吃上一頓,而且來的人越多越好,主人家越會感到有面子。吃殺年豬飯,鄰里鄉(xiāng)親一起聚個餐,半個村人都吃到,一來慶賀今年的豐收,二來借此聯(lián)絡感情,拉近大家之間的距離,那些平時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結下的怨恨,常常在你敬我敬中一筆勾銷。在鄉(xiāng)村,殺年豬吃年飯,往往要持續(xù)到臘月廿九小年夜那天。
過年時的“祭祖炯怏”習俗。“祭祖炯怏,連接著“燒路頭”,如果是在大年夜“過年”的,還有一個接灶家菩薩的項目。祭祖炯怏時的供桌桌縫要朝大門,桌子三面放長凳,有凳的一面放小酒盅和碗筷,然后再擺放供品,供品有荔枝、柿餅、大栗、桔餅四碟干果,寓意利市大吉;然后點燃香燭,把三葷(紅燒肉、扁魚、整雞)三素(百葉、豆腐干、豆齋餅)六樣菜同時端上供桌,再在小酒盅中倒酒,倒酒不能一次倒?jié)M,隔點時間添倒一次,一個祭祀過程要添倒三次;以后再把其它菜肴逐個端上,其中豆齋餅和用豆芽菜燒的“家祭頭”是不能少的;酒過三巡后,就要盛上烏豇豆和白粳米一起燒的年夜飯,俗稱“春飯”。炯怏時,家人分立供桌兩側,不能嘻笑,說話不能高聲,不能碰動供桌和坐椅。每次添酒和上春飯時,家人都要按長幼順序跪拜磕頭,口誦:“慢慢吃啊,多吃點啊……”盛上飯后大約半個小時,就可以給祖宗“送錢”,“送錢”就是燒化白錢紙、冥幣、錫白制作的元寶和銀錠,等燒化完后要拎起凳子輕輕地挪一挪位置,表示“送客”了。然后,把供桌上的飯菜全部端到灶臺上去“擱一擱”,再把供菜加加工熱一熱,這樣“祭祖炯怏”才算完成。接著就是“燒路頭?!盁奉^”就是接財神,祈求財神給主家?guī)砗眠\,來年財運亨通、生活富裕。敬財神的祭品與眾不同,需用豬頭、鯉魚和公雞。在祭祀中要熱鬧,要點燈放炮仗,取“鬧發(fā)鬧發(fā)”的吉語。大年夜“過年”的人家還要“接灶家菩薩”,就是把灶家菩薩的神像放入灶龕中,供上魚、肉、酒,感謝他“上天宣好事”的旅途辛苦,歡迎他“下界保平安”及繼續(xù)履行“督察人間善惡”的職責。
過年祭祀中的“齋土龍”習俗。進入臘月以后,常州人家家家都會進行俗稱“過年”的祭祀,一系列的祭祀儀式中,有一種叫“齋土龍”的儀式?!褒S土龍”是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龍崇拜遺俗,明清時叫“蠻宅”,乾隆年間著名藏書家吳騫在《桃溪客語》一書中寫有“毗陵之俗,多于幽暗處筑小室祀神,謂之蠻宅,神形人首蛇身”的句子,近代常州人稱“齋土龍”儀式為“安宅”,也有一些地方稱“謝宅”。
舊時,常州世俗認為,住宅是有“宅神”(俗稱“屋基亡人”)的,宅神就是老宅中出現(xiàn)的“家蛇”。常州人家對“家蛇”一向是恭敬崇拜的,并把它的出現(xiàn)看作是家宅吉兇的預兆:“家蛇”出現(xiàn)在米囤里、箱柜中或床鋪上,就是“昌龍”,是吉祥的征兆,發(fā)財的先示;“家蛇”如果懸掛在大梁上屋檐下,那就是不祥的兇兆,家里要有災禍出現(xiàn)。世俗認定,“家蛇”是神,“家蛇”出現(xiàn),不管主兇主吉,都只能“噓,噓……”地驅趕,也可以在出現(xiàn)的最近處燒化點黃錢紙,是禁忌捕捉和打殺的。蛇,歷來是被常州人稱為“土龍”或“小龍”的,而人類的祖先女媧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土龍”?!褒S土龍”,就是古代民間“臘祭”中祭祀“宅神”、“土龍”,祈求神靈護佑家宅平安的一種禮儀。
“齋土龍”禮儀與其他民間祭祀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一、一般的祭祀,如“炯怏”等,香燭供品都是安放在供桌上的,“齋土龍”是不用供桌的,而是將香燭供品直接擺放在地面上的。二、祭祀設供的方位,一般是坐北朝南,“齋土龍”是靠山頭墻,可以坐東朝西,也可以坐西朝東,以示“宅神”就在家里。三、盅筷擺放數量,一般祭祀按所祭神祇或祖先的位數擺放,“齋土龍”是按農歷月份數來定,平常年份擺放12副,閏年要放13副,一盅一筷依次一字形排列,酒菜先上,點燃大半支香時上飯。四、上供的“三葷三素”也與一般祭祀的“三葷三素”大致相同,但葷食中的肉是豬頭,魚是鳊魚,蛋是煮熟的雞蛋;素食是用油熯(音同“漢”,意思是焙,或是用極少的油煎)過的豆腐干、百葉、豆齋餅。“三葷三素”只要半生半熟,撒點鹽就可以了。與一般祭祀不同的是,供品中有放在一只小竹篾篩子里用米粉做的“土龍”,土龍包括一條盤著的米粉龍和12個(閏年有13個)米粉碗,碗里裝滿糖元那么大的實心小團子。放“土龍”的小竹篾篩子要放在盅筷的前面?!鞍舱眱x式結束后要把土龍頭扭一扭,然后放到挑稻麥的竹蘿里,上面蓋上棉絮,待到明年農歷二月初二“龍?zhí)ь^”那天早上,才拿出來加上青菜等篤面條吃;另外要在一竹篾大篩子中,放一個升羅,升羅里裝著白米,米上插秤、尺、鏡子、線板、剪刀和針箍,靠墻放在地上,祈求人安宅寧,稱心如意。五、“齋土龍”禮儀一般是在下午進行,要排在“過年”系列祭祀的第一位。
常州民俗祭灶神,也稱“送灶接灶”。送灶,常州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說是在明朝時就有規(guī)定,官府的送灶日是在臘月廿三,庶民百姓是臘月廿四,長年生活在水上的船家是臘月廿五。不過到民國年間就沒有那么死板了,有的地方在臘月廿三,有的地方在臘月廿四。傳說這天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匯報他所在人家的善惡功過。常州稱灶神為“灶家菩薩”,是玉帝委派到民間的“特使”,負有監(jiān)察這一人家的“是非善惡”、提供玉皇大帝決策“獎善懲惡”的重任。罪惡一旦被灶家菩薩批露,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舊時無論是官還是民,對“送、接灶家菩薩”都是十分虔誠的。送灶儀式一般是在吃過晚飯后開始的。常州民間有“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只能由男子來操持。燭明香繞后,當家的男人要來磕頭作揖打拱,嘴里念念叨一番“臘月二十三 ,灶家菩薩您上天,嘴里吃著糖團子,玉帝面前多好言,大年三十回家來,有米有面有酒有衣穿”的念辭,然后在灶臺的鍋蓋上擺好供品,給灶家菩薩的供品是不講究的,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但有一樣糯米做的甜食品――送灶團子是必不可少的。送灶團子和其它團子不一樣,是用紅糖水和糯米粉搓成的球型實心甜團子,蒸熟后供奉。據說灶家菩薩敦厚老實,又恪盡職守,一家人家的大大小小事都看在眼里,好壞善惡他心里一本帳明明白白。為了不讓灶家菩薩在玉帝面前報流水帳,主人家在祭灶時只供甜團子,好讓他多向玉帝說好話和甜蜜的話。在祭灶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據說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狐貍、黃鼠狼之類都是灶家菩薩的部下,要打點一下。有送有接,十二月廿三送,大年夜就要接,接灶也簡單,在灶臺原神像位置上用漿糊貼好“請”來的新灶家菩薩神像,貼上新嶄嶄的“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對聯(lián),擺好送灶時做的供品,點燃香燭,全家人跪拜磕三個頭,接“灶家菩薩”“下界”,供奉起來,讓他繼續(xù)履行“督察人間善惡”的職責。這樣,接送灶的風俗,表現(xiàn)了民眾對祈求平安生活的向往。祭灶之后,人們基本上就停了買賣、作業(yè)、農事等,準備過年的必需品了。

 

作者簡介:
陳立仁,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常州市故事學會副會長,作品散見《民間文學》《羊城晚報》等報刊,出版有《常州年節(jié)風情》《風俗常州》《常州禮俗古今談》等作品,多篇作品選入高中語文試卷,并獲得省市等級獎勵。

 


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傳承二十四節(jié)氣的文化內涵

 

慶?!爸腥A二十四節(jié)氣”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五周年

 

 2021年度“中華二十四節(jié)氣”文學作品大獎賽面向海內外華語作家詩人征稿啟事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二十四節(jié)氣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記錄人們在二十四節(jié)氣特定時間發(fā)生的盎然詩意,現(xiàn)經《文學與藝術》《世紀詩典》《中外華語作家》《世界詩人》《新時代詩典》五大微刊、《都市頭條·中華精英》《都市頭條·中國文學》《華人頭條·新時代中國文藝》《今日頭條·文學藝術現(xiàn)場》《金榜頭條·當代文壇》五大頭條、《世界作家圖書館》《中國文學檔案館》《中華漢語文史館》三大館編輯部研究,決定聯(lián)合舉辦 2021年度“中華二十四節(jié)氣”文學作品大獎賽,自即日起面向海內外華語作家詩人征稿。


一、征稿體裁:
散文(每篇不超過5000字)、詩歌(每首30行以內,現(xiàn)代詩、古體詩、歌詞、辭賦、散文詩均可)。每人散文限投124篇,詩歌124首(古體詩三首以上),請勿重復、反復、變換名字投稿。

 

二、征稿時間:
2021111日—1130

 

三、評選獎項:
征稿結束后將評出金獎、銀獎、銅獎,優(yōu)秀獎以及其它獎項若干:
1、金獎1名,獎金2000元,頒發(fā)牌匾、獲獎證書;
2、銀獎2名,每人1500元,頒發(fā)牌匾、獲獎證書;
3、銅獎3名,每人1000元,頒發(fā)牌匾、獲獎證書;
4、優(yōu)秀獎10名,每人500元,頒發(fā)牌匾、獲獎證書;
5、并評選出“我眼中最美的節(jié)氣、最能打動人心靈的節(jié)氣、我最喜歡的節(jié)氣、我最喜歡的節(jié)氣作品、我最喜愛的十大節(jié)氣作家(詩人)”等獎項。

四、投稿方式:
1、電子郵箱投稿:mingjie1750@126.com(投稿時請在主題欄注明:2021年度“中華二十四節(jié)氣”大獎賽征稿+作者姓名”)
2、微信投稿:明杰微信號:mingjiedeweixin123



明杰主編微信號:mingjiedeweixin12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十四節(jié)氣:大寒迎年祭尾牙
「二十四節(jié)氣」小寒有哪些風俗
悅博副刊——24節(jié)氣
小寒的民間故事。
那時,我們這樣過年(完整版)
元旦到了,臘月也盼來了 2017-1-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