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到麥當勞時,你會想到什么?
是巨無霸漢堡,是麥樂雞,還是蜜桃派?
可最近,一部剛剛上映的港片,卻刻畫了這樣一群社會邊緣人士:
他們白天在外勞作,晚上回麥當勞睡覺休息。
影片在香港金像獎上奪得十項提名,既有名導加持,也有巨星助陣。
題材本身,就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
這部片,也有一個好聽且詩意的名字——
《麥路人》
I'm Linving It
2020.9.17
本片的主創(chuàng)陣容,云集了當下港片的中堅力量。
監(jiān)制鄭保瑞,是港片大師杜琪峰的得意門生。
《狗咬狗》、《意外》、《殺破狼2》等口碑之作都是他的作品。
導演黃慶勛是鄭保瑞的徒弟。
他一直輔佐鄭保瑞,多次擔當副導演,《麥路人》是他首執(zhí)導筒、全權操刀的作品。
演員方面,用群星璀璨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男主郭富城,名列“四大天王”之一,近年來主攻演藝,贊譽頗豐。
女主楊千嬅,粵語歌壇實力唱將,最近因為《處處吻》再度翻紅大江南北。
楊千嬅與郭富城
有此二位影視歌全能藝人坐鎮(zhèn),本片還吸引了不少金牌綠葉的加盟。
萬梓良、鮑起靜、張達明、苗可秀……各個都是久經(jīng)考驗的老戲骨。
萬梓良、張達明
《麥路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香港一個真實的新聞事件。
一位老婦人夜宿伏案在麥當勞的桌椅上,不料卻意外猝死。
當大家發(fā)現(xiàn)她早已沒了氣息時,距離她的死亡已經(jīng)過去了七個小時。
其間,不斷有顧客從旁經(jīng)過,甚至在擁擠的人群下,與其拼桌而坐。
但誰都沒有發(fā)覺她的死亡,只當她是睡著了。
現(xiàn)場圖片
除了哀嘆生命的脆弱外,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
這樣的“麥難民”,在香港早已見怪不怪了。
這些社會邊緣人士,是否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
24小時營業(yè)的快餐店
已然成為社會邊緣人最后的庇護所
導演黃慶勛深以為然,便調(diào)查并創(chuàng)作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家麥當勞里,生活著一群形色各異的“社會邊緣人”。
白天他們各忙各的,晚上來到這里聊天休憩。
阿珍是一家酒館的駐唱歌手,唱功平平,并不出挑。
年輕時候,還跑過一些大場,如今卻也人老珠黃,只得呆在小酒館里忍氣吞聲。
楊千嬅 飾 阿珍
“媽媽”是個年輕的寡婦,因為丈夫意外離世,被婆婆認作是“克夫命”而逐出家門。
她帶著女兒“小妹”,顛沛流離,終日疲憊勞作,只為替嗜賭成性的婆婆還債。
劉雅瑟 飾 媽媽
“口水祥”是個不討喜的人。
他身材瘦小,長相丑陋,就連招工都備受嫌棄,連個用武之地都沒有。
張達明 飾 口水祥
與此相對的,則是家庭條件最好的“等伯”。
年輕時是個消防員,退休后也算有房子有老伴,怎么看都不像是能跟麥難民混在一起的人。
直到有天,詐騙集團騙走了老伴所有的錢,一時間接受不了的她,在等伯面前跳樓自殺。
等伯從此精神失常,每晚守在麥當勞,點上一杯水,“等”著老伴回來。
萬梓良 飾 等伯
這些人中最重要的,則是落魄金融家博哥。
十年前春風得意,只可惜在商業(yè)競爭中破產(chǎn)坐牢,出獄后一蹶不振。
好在,無論貧富,他一直都是個善良的人。
精神上,他幫大家打氣,受了委屈也幫忙出頭。
物質(zhì)上,會利用人脈幫大家介紹工作,必要時也會拿出自己的積蓄解燃眉之急。
本片所講述的,就是這群人的悲歡離合……
郭富城 飾 博哥
《麥路人》真的十全十美嗎?
四郎認為并不。
本片的問題很明顯:
后半段煽情過度、新人導演把控失當、還沒能在現(xiàn)實題材和藝術處理中達到微妙平衡。
但是四郎依然推薦大家去了解這部電影。
原因則在于,這是一部真正探索現(xiàn)實、憐憫社會邊緣人的誠意之作。
《麥路人》的片名,雖然短短三個字,卻大有玄機。
“麥路人”的繁體字體中,“麥”由許多個“人”組成,而“路”中的“口”字,也著實不少。
這一個個密密麻麻的人口,影射的正是寸土寸金的香港。
繁體片名
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相當一部分市民,都難以有處私人的容身之所。
家里連處伸腳的地方都沒有,又何苦自討沒趣,斥巨資買一張睡覺的床呢?
倒不如一起來到街上,來到這一家家全天候營業(yè)的快餐店,讓它們成為新的寄托。
一方面,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受生活所迫的無奈;
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何嘗不是對舉步維艱的生活環(huán)境的變相控訴?
片中燈火通明,實則暗流涌動的香港
《麥路人》通過呈現(xiàn)這些人的生活,直沖要害,反映了諸多社會問題。
比如“媽媽”的故事。
丈夫外出打工意外身亡,又與她本人有何干系?
在婆婆眼里,她的寶貝兒子,正是被眼前這個瘟神連累致死。
為此,婆婆嗜賭成性,瘋狂向高利貸借錢,讓被其逐出家門的兒媳替她打工還債。
被一同逐出家門的“小妹”
婆婆還為這場剝削,定下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克夫。
一邊愿打,另一邊也愿挨。
“媽媽”為了還債,不惜賣身,也要挽救眼前這個將自己逼入絕境的婆婆。
“克夫之命”——一個已然被時代拋棄的迷信糟粕,卻恰恰把一對婆媳栓的死死的。
“媽媽”的悲劇,終究還是悲在了封建禮教。
賣身還債的“媽媽”
另一場悲劇,來自等伯。
那位被詐騙分子坑走全部財產(chǎn),最終惱怒之下跳樓的老伴,影射的正是老年詐騙問題。
近年來,無數(shù)雙毒手,漸漸伸向了甄別能力尚未完善的老年群體。
他們生活枯燥乏味,或許騙子的幾句關心問候,就能讓其徹底淪陷。
當今社會,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而在等伯身上,我們才能真真切切體會到詐騙本身帶來的慘痛后果。
精神失常的等伯
哭嚎著要進門
《麥路人》片名的第二層含義,則在于它的讀音。
在粵語中,“麥”與“陌”相似,麥路人也等同于了“陌路人”。
而這個片名,同時又兼具著“同是天涯淪落人”般的古韻。
社會批判外,又如何能讓這些被生活折磨的人顯得生靈活現(xiàn)呢?
“麥路人”們
對此,本片分別作出了“殘酷”與“溫情”的詮釋。
《麥路人》最讓四郎印象深刻的橋段,來自于結尾。
“媽媽”死后,博哥和阿珍接下了撫養(yǎng)“小妹”的重擔。
小妹背著書包,與門外的博哥和阿珍依依惜別,大人再三叮囑,小妹也說會在里面照顧好自己。
此時,觀眾都以為,小妹是去上學了。
誰知,下一個鏡頭對準了門匾,原來這里是孤兒院。
本以為博哥和阿珍會一直撫養(yǎng)小妹長大,可沒想到,生活拮據(jù)的二人,還是向物質(zhì)低下了頭。
曾經(jīng)母女間的甜蜜過往
也隨著媽媽的離世而消逝
作為現(xiàn)實題材,《麥路人》總是這樣,在悄無聲息中呈現(xiàn)生活中最為殘忍的一面。
有次,大家偶遇了博哥曾經(jīng)的下屬。
曾經(jīng)馬首是瞻的手下人,如今成為了吆五喝六的老板,看著落魄的博哥,陰陽怪氣不吝奚落。
當大家自尊心被激起,紛紛打算上前理論時,卻被博哥攔下,全盤認栽。
而博哥此舉,只為了拿到下屬手中的賞錢,好請大家吃頓大餐。
獨自吸煙的博哥
總是默默承受一切
如此戳人心窩的橋段,在片中還有很多。
可好在,片中依然不乏溫情。
博哥曾說,自己大學時所學的經(jīng)濟學理論告訴他:
感情投資是所有投資中,付出最小回報率最高的的投資。
在片中,似乎許多人也知曉并認同這一信條,并為之努力踐行。
麥路人們的暖心合影
當博哥被查出肺癌后,麥路人們紛紛往紅包里塞進自己僅有的積蓄,打趣著遞給博哥。
阿珍為了給博哥治病,賣掉了自己所有珍視的演出服,卻依然還差300塊。
阿珍沒有辦法,只得跟買家說明了一切,對方也補齊了剩下的錢。
麥路人所在的街道,常年樹立著一個冰箱,美其名曰“食物銀行”。
店家如果當天有賣不完的食物,都會存放在這里,供需要的人果腹。
“食物銀行”
這些暖心的細節(jié),也讓這部現(xiàn)實題材作品,瞬間有了溫度。
畢竟,有影的地方,自然也有光。
看到《麥路人》這樣的港片,四郎不免心生感慨。
如今人們常說,港片已經(jīng)不復當年的輝煌,逐步走向沒落。
這話或許屬實。
畢竟,通過郭富城和楊千嬅這樣老派的主角配置,足以看出當下香港電影的青黃不接。
但與此同時,四郎也不得不佩服香港電影人的勇氣。
雖說巔峰已過,但港片對于社會邊緣人士的關懷,依然還在。
有聚焦老年同志群體的《叔·叔》;
有對妓女進行細膩刻畫的《三夫》;
還有聚焦中年癱瘓人群,與社會地位卑微的菲律賓女傭的《淪落人》。
無論巔峰或失意,港片的初心也始終沒變過:
關心邊緣人群,關懷社會失語者,為他們發(fā)聲。
《叔·叔》劇照
雖說本片依舊存在著拍攝方面的問題,但能做到這一點,必定是值得鼓勵的。
關心這群常常被忽略的人,也同樣是對觀眾自身的鞭策。
或許我們身邊沒有麥路人,但也一定會有落魄者。
而對于這些面臨著窘迫生存狀態(tài)的人,我們的關懷和問候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呢?
這正是《麥路人》向觀眾提出的疑問。
本片鏡頭一覽
就讓那些殘忍的橋段,永遠封存在電影里。
真正的現(xiàn)實,還是需要愛的接力,去傳遞,去守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