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九十周年。
1931-2021。
90年過去了,硝煙已散,但國恥難忘。
同樣在這個9月,再次“回家”的英烈們,也喚醒著國人對另一場戰(zhàn)爭的記憶——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70年了,我們依然沒有放棄對英烈遺骸的尋找。
且從2013年中韓兩國達成遺骸回歸中國的共識開始,每一年都有上百位英烈遺骸被接回祖國的懷抱。
2021年,是第八年。
9月2日,編號08的空軍運-20飛機自韓國仁川起飛,兩架殲-11B空軍戰(zhàn)斗機在旁護航伴飛;
機場以國際民航高級別的“過水門”之禮為英雄們接風洗塵;
禮兵戰(zhàn)士們認真擦拭著每一個棺槨,并覆蓋上五星紅旗;
然后,他們踢起整齊卻幾近無聲的正步,穩(wěn)穩(wěn)抱著烈士棺槨行進。
國旗,國禮,國之風范。
自此,又有109位志愿軍烈士遺骸以及1226件相關遺物回到祖國。
只是,埋骨異鄉(xiāng)70余年,曾經(jīng)的「待我回家」,變成了如今的「帶他們回家」。
有網(wǎng)友留言說: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著。
但,當新聞的熱度褪去,我們又能記得他們多久呢?
以及我們真的“記得”嗎?
可能很多人對他們的記憶,大抵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寥寥數(shù)語。
再具體一點呢?
今天她姐想在這個特殊的節(jié)點,借一部紀錄片“看看”當年那群赤誠、熱血的年輕人,聊聊真實的歷史——
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歷史從未過去,我們不能遺忘。
《1950 他們正年輕》
進入朝鮮作戰(zhàn)的那一年,馬世勛還不到20歲。
正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時候。
彼時入伍,營長把軍裝擺放在他和其他新兵們的面前。
大家剛準備換上軍裝,營長卻把大家攔住了,然后嚴肅地問了一句:
「你們考慮好了嗎?」
馬世勛
圖源:《1950他們正年輕》,如無特殊標注下同
考慮什么?
多少年輕人滿腔熱血,心心念念保家衛(wèi)國。
可營長怕的就是這種情況。
他怕這群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們,懷抱著滿腔熱血而來,卻沒想明白,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境況。
微博@志愿軍老兵幫扶計劃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志愿軍和美軍的軍力對比懸殊。
戰(zhàn)爭最開始時——
空中飛的,美軍有戰(zhàn)機,志愿軍沒有。
地上跑的,美軍有坦克和裝甲車,志愿軍沒有。
手里拿的,美軍幾乎配備了當時最好的槍炮,而志愿軍用著的大多還是仿制槍。
有的時候,志愿軍三個師配備的武器數(shù)量,可能還比不上美軍一個師的武器數(shù)量。
圖源:中國青年網(wǎng)
「你們都是青年學生,
沒考慮好,我們把你送回去重新分配工作。
穿上這身衣服,命就不是自己的了。」
可即使隱約想到了此戰(zhàn)多艱難,馬世勛也沒有過多猶豫:
「日本1931年進東北,
我1932年出生,
我嘗過“亡國奴”的滋味,不好受。」
馬世勛
和他一樣,還有許許多多熱血的年輕人因為類似的理由選擇踏上戰(zhàn)場。
上戰(zhàn)場的那一年,他們也不過是十幾、二十歲的年紀。
若是在今天,或許剛剛參加完高考,準備去大學念書。
或許早早進入社會,開始養(yǎng)家糊口。
又或是因為剛剛那局游戲沒能獲得勝利而煩躁……
可歷史,沒有給他們做出這樣選擇的機會。
林炳遠
他們做好的是埋骨他鄉(xiāng)、馬革裹尸的準備;
他們做好的是過了今天,可能沒有明天的準備。
只因為心里懷抱著的那個再簡單不過的想法:
「我現(xiàn)在是為自己的祖國而戰(zhàn),我是要出力的?!?/span>
「為祖國,我們什么都豁出來了?!?/span>
郭瑞錚
1950年的那場戰(zhàn)事,用歷史書上的8個字就可以概括下來:
「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span>
讀起來鏗鏘有力,讓人熱血沸騰。
可如今才知道,書上的寥寥幾筆,課本里薄薄的幾頁,是那群年輕人為了祖國、親朋、理想和未來,用生命去奮斗的一生。
戰(zhàn)爭,永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危險和殘酷,死亡很多時候就活生生地發(fā)生在他們的眼前。
前一秒還在跟他們聊天說笑的戰(zhàn)友,下一秒一個炮彈砸下來,一個團的戰(zhàn)友便散了。
留在眼前的,只有斷肢殘骸或幾塊碎肉。
周有春
有的人勉強撿回了一條命,但境況卻任誰也說不出個“好”字來。
老兵薛英杰至今還記得那個20多歲的小戰(zhàn)士。
敵人的一發(fā)子彈打過來,他躲閃不及,直接被打爛了下巴,喉嚨和舌頭還在。
到了給他喂飯的時候,護士們要接力去喂才行。
不是嫌棄,是沒有一個護士能忍住心里的難受和眼淚,從頭堅持喂到尾。
面對敵軍的炮火都面不改色的老兵,說到這里還是忍不住哽咽:
「他也有爹和媽啊?!?/span>
薛英杰
在戰(zhàn)場上,就是那一發(fā)炮彈,便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這些老兵們再清楚不過了。
片中有一幕,是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團隊幫一位文工團的老兵任紅舉聯(lián)系上了他的戰(zhàn)友。
初看時她姐以為,這不過是兩位許久不見的戰(zhàn)友隔著手機視頻在閑話家常。
話語里還藏著一點關于歲月流逝的感慨:
「小湯,你現(xiàn)在還拉手風琴么?」
「現(xiàn)在不拉了?!?/span>
「小湯,你變成老頭子了,我也變成老頭子了。」
可鏡頭一轉(zhuǎn)才發(fā)現(xiàn),那個輕描淡寫說著「現(xiàn)在不拉手風琴」的老兵,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其中一只手掌。
在奔赴戰(zhàn)場前,他還曾夢想著將來要成為一名手風琴演奏家。
湯重稀
戰(zhàn)爭是什么呢?
以往它存在于課本里、電影里,但這時候才知道,“戰(zhàn)爭不是電影里演的那樣,它有好多細節(jié)”。
是食不果腹、身體損毀、理想破滅……
是能活下來都算得上是幸運……
戰(zhàn)爭不再是模糊又遙遠的一個名詞,而是一件具體又殘忍的事。
任紅舉
可即便是要舍出生命,即便他們也會因為連天的炮火害怕,這群年輕的戰(zhàn)士們也從來沒有退縮過。
前方戰(zhàn)場上,如黃繼光的戰(zhàn)友——老兵周繼成,曾用炮彈擊毀了敵人的坦克,并跟著連隊一起,一次又一次發(fā)起了沖鋒。
后方醫(yī)療隊里,如老兵郭瑞錚,為了救人,最多的一天,她獻了3次血,每次獻血量都在300至500毫升左右。
由于體力嚴重透支,獻血量過多,導致她心慌、出虛汗,甚至一度短時昏迷。
周繼成(上)和郭瑞錚
他們總是說:
「人在,山頭就在,陣地就在。」
「我們崇尚和平,
我們不愿意戰(zhàn)爭,
但我們也絕對不會投降?!?/span>
葉發(fā)坤
而像他們這樣的人,不是少數(shù)。
為了不讓戰(zhàn)火蔓延到自己的祖國,為了不讓更多家鄉(xiāng)的親人承受戰(zhàn)爭的苦難。
自1950年10月起,有超過100萬名志愿軍先后跨過了鴨綠江奔赴戰(zhàn)場。
有19萬7653名英烈的生命消失在了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
劉素謙(左)和熊朝瑞
轉(zhuǎn)眼70余年過去,炮聲漸熄,硝煙漸散。
曾經(jīng)的年輕人們也逐漸老去。
他們帶著那段混合了血與淚的歷史,一起消失在了茫茫人海里。
周全第
再見面時,那些真實發(fā)生的事情,已然被封存在了記憶里。
主創(chuàng)團隊問其中參與過「奇襲白虎團」的一位老兵,有沒有給家人講一講自己曾經(jīng)的故事。
他半是平靜,半是無奈地說:
「給自己人講,他們都不太信的?!?/span>
另一位老兵在自己家旁邊開了一座免費的民間抗美援朝紀念館。
他一邊務農(nóng),一邊搜集和那場戰(zhàn)事有關的照片、擺件、軍裝,然后整整齊齊地碼放進去。
家人們勸他,「別折騰了,哪有什么人來看啊?」
他總是搖搖頭,繼續(xù)“固執(zhí)”地守著那座紀念館,努力挺直脊背,等著不知何時才會出現(xiàn)的探訪者。
孫德山
可還有多少時間留給我們,讓我們慢慢去相信、去走近那段歷史和故事,去聽、去看呢?
至紀錄片上映,片中接受采訪的26位老兵里,已經(jīng)有3位與世長辭。
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如薛英杰,至離世前,仍然在盼著,希望能見到戰(zhàn)友魂歸故土的那一刻。
實在忍不住了,他才在鏡頭前一邊哭著一邊說:
「我在烈士陵園里,找不到他的名字。
希望你們能幫幫忙,幫我問一問,找一找。
為老兵說句話?!?/span>
為他們說句話就好;
找找他們的名字就好;
記得有他們存在就好。
他不該只是歷史書里概括寫下的某某軍/師的番號數(shù)字;
也不該只是「中國人民志愿軍」這個統(tǒng)稱下的小小一點;
他們是一個個曾經(jīng)和他們并肩作戰(zhàn)的鮮活生命。
他們有名字,薛英杰、李振唐、嚴挺……
好在,跟他們一起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記得彼此的存在。
「我用筆把他的名字寫在樹皮上(當墓碑)。
你說寫樹皮上有什么用啊,
但我的良心告訴我,要有名有姓?!?/span>
實在辨認不出姓甚名誰的,便將尸身面朝祖國的方向,臨時安葬。
更好在,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如今終于迎來一次又一次的回響。
隨著第八批英烈遺骸歸國,已經(jīng)有825名志愿軍英烈魂歸祖國懷抱。
我們還在尋找,我們還想接更多的英烈回家。
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有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章里這樣寫道:
「親愛的朋友們,
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
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
當你喝完一杯豆?jié){,提著書包走向?qū)W校的時候,
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
當你向孩子嘴里塞著蘋果的時候,
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
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
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span>
那些被看作“平常”的幸福的背后,是有人愿意用血肉之驅(qū)筑長城,抵擋猛烈的炮火。
是有人在漆黑的夜里也想擎起火把,只為照亮周圍的路。
因為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擁有現(xiàn)在。
所以,等到他們「回到家」,就再給他們講講家里如今的模樣吧:
「現(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不是過去那個中國了?!?/span>
這盛世中華,如你們當年在心中所設想的那般。
甚至,更好。
我們現(xiàn)在有自己建造的飛機、航空母艦……能穿云入海,護國人平安;
我們有植株高達2米的稻田,能吃飽穿暖,禾下乘涼;
我們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平安長大,不再擔驚受怕,可以開始自在做夢……
點個「在看」,為曾經(jīng)熱血赤誠的他們,更為如今奮力向前的我們。
1950,他們正年輕。
2021,我們正年輕。
年輕人
愿你照耀中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