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聯(lián)的一篇文章,讓她姐看得歡欣鼓舞。
文章標題是《當越來越多的女性,決定去送外賣》。
要知道一年半前,人物那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tǒng)里》,人們討論外賣員的困境,還限定在性別男的框架內,默認外賣員=外賣小哥。
現(xiàn)在女騎手也被大家關注到了,真好呀。
可文章的評論區(qū)卻出現(xiàn)了激烈的爭吵,因為文中提到了外賣騎手薪資不同,有一部分是由于性別差異帶來的。
因為提出“同工不同酬”,文章遭到了很多攻擊。
有一種觀點指出:因為外賣平臺的算法思路是“送單越多,單價越高”,女性體力天然不如男性,所以賺得少。分明是按勞分配,怎么能說是同工不同酬呢?
因此,兩個經(jīng)典的天問又出現(xiàn)了:
“怎么這個也能打X?”
“這只會讓女性在這個行業(yè)繼續(xù)被邊緣化,最終害了自己。”
真的是這樣嗎?
外賣騎手的性別旋渦
她姐的后臺經(jīng)常遇到同樣的天問,因為這些鞭策,我愿意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反思。
查找更多資料之后,我發(fā)現(xiàn):
外賣平臺算法是按勞分配不錯,但這不是全部的真相。
要說女騎手與外賣小哥的體力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嗎?
除了個別單會送到西瓜、桶裝水、啤酒這些特別重的食物,絕大多數(shù)外賣單沒有額外的體力需求。
送外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電動車,男女騎車速度也沒有顯著差距。
甚至就在北京望京,有個女騎手號稱“女單王”,每天跟幾十個男騎手搶單總能排在前三的水平,她個子矮小,曬得黝黑,開著破電動車不怕摔,非常強悍精干。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外賣員的男女收入差異呢?
是男女每天在送外賣時長上不同,女性的工作時長更短。
但這不能簡單歸咎為女性體力不行卷不過男性,還包括更多的面相。
譬如有博主提及“夜間安全問題導致女騎手晚上送單更少”“已婚女騎手普遍要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
夜間出行是女性的普遍夢魘,背后的原因是社會治安不穩(wěn)定因素造成的。
但當夜間送餐成為工作的一部分,代價卻要由女性擔負。
看理想的文章里也提到了“夜間送餐的安全性…是女騎手的日常困擾”。
看理想《外賣女騎手:握住車把,才感覺自己握住了自由》
至于家務勞動,總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送外賣這么辛苦,家庭責任肯定占比不大”。
事實卻是,女騎手多數(shù)為已婚狀態(tài),且至少有1個孩子。
撫養(yǎng)孩子和贍養(yǎng)老人是她們加入外賣行業(yè)的重要原因,因為送外賣比其他行業(yè)更賺。
上圖新聞,下圖論文《女騎手的性別展演》
播客聲東擊西有期《女性騎手:被撬動與被困住的性別觀念》的節(jié)目,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孫萍采訪了大量女騎手。
她甚至提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很多女騎手都有兩個兒子,于是她們有了更大的經(jīng)濟壓力:兒子成家需要買房。
這些女騎手在工作上或許是“巾幗不讓須眉”,與男性公平競爭;一旦到了家里,她們又回歸到妻子和母親的身份中,承擔更多的家務、育兒和贍養(yǎng)的勞動。
即便是前文提到的望京女單王,她有一個大女兒和小兒子,她同樣非常認同傳統(tǒng)觀念里的母職責任,并盡力做好它。
發(fā)現(xiàn)了嗎?
平臺算法或許設置了一個看似男女平等的規(guī)則,但無法否認的是,最終導致薪資差異的原因,恰恰是性別結構。
孫萍還提到,在二三線城市,要成為外賣女騎手是需要一定勇氣的。
不僅外界有各種“女孩子為什么不找點輕松的活兒”“像個男的,大大咧咧”的聲音。
論文《平臺、性別與勞動:“女騎手”的性別展演》
而且女性自己也有怕曬黑補防曬、擔心缺乏女人味等基于女性氣質的自我要求。
更別說一些實實在在的身體規(guī)訓:每月來月經(jīng)、入廁不方便……這些都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
所以,很多行業(yè)成為男性主導,也許并不是因為“天生性別差異”,而是后天的“社會刻板印象”。
要知道有的以女性為主導的職業(yè),同樣需要超越常人的體力和精力。
譬如護士,經(jīng)常值夜班,一場手術一站就是4、5個小時,幫助重病患者翻身、洗澡、入廁,有很多重體力活要做。
譬如母親,長時間抱嬰兒需要強大的臂力,晚上睡不了整覺,半夜起來擠奶喂奶也不輕松。
就在當下,大家都在關注上海疫情,要知道瑞麗已經(jīng)在水深火熱里很久了,而瑞麗的很多抗疫工作者都是女性,同樣在干臟活重活的第一線。
……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事物的更多面相,正視職場中的性別歧視。
而不是用簡單的刻板印象捂住提出問題的嘴,那樣只會繼續(xù)鞏固本就不公的性別結構。
我們都知道“女人體力不行”的固有邏輯通常會通往何處——
“這工作不適合你”“干點輕松的活”“做點兼職算了,你還要帶孩子”……
最后就變成了“女人就應該在待在家里?!?/p>
“這也能打X?”
她姐曾經(jīng)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相當于在問“為什么要揭露出社會中的不公平?”
因為不公平確實發(fā)生了呀。
但轉念想到這類問題其實還有無數(shù)個變體,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里——
發(fā)生了校園性侵,有人說為什么要用小概率事件抹黑學校?它其他方面挺好的。
某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惡性事件,為什么要擴大影響?你這是煽動情緒、制造地域歧視,這里總體很好的。
為什么總是盯著社會陰暗面?
為什么老是提婚姻內部的性別不平等,所有人都不結婚你就開心了?
女騎手越來越多不是好事嗎?你提薪資差異,讓女人全丟了飯碗才滿意嘛?
……
關于“外賣女騎手”的網(wǎng)友評論
我有點理解了人們發(fā)問的原因,提問者其實非常需要一種“大體挺好”的安全感。
“總體來說是好的”,讓選擇了這所學校、這個城市、生活在這個社會、處在家庭結構和職場結構的我們感到安心:
不公平不會降臨到我的頭上。
但這種安全感,終究是假裝太平。
這個越來越動亂的世界不斷證明:我們都可能成為那個遭遇不公的弱者。
拋開性別、階級、地域,你可以僅僅是因為偶然去了某地、家里有老人或者養(yǎng)了寵物……而成為弱者,被率先犧牲。
她姐一直在重申“女性主義不是所謂的女性精致利己主義”,而是一種成為弱者的視角。
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直接挑戰(zhàn)了社會中占主流的弱肉強食觀念。
上野千鶴子的演講
女性主義是,身為弱者去看見弱者的命運。
不再是“只有自己強大才不會被人欺負”,而是“讓弱者以弱者的姿態(tài)得到尊重”。
這時,女性視角成為一種看待世界的切口,借助它,更多曾經(jīng)不被看見的弱者,未來有了能夠發(fā)聲的可能。
比如外賣行業(yè),平臺算法設置的“時長越長單價越高”的邏輯真的合理嗎?
“越努力越幸運”,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外賣員越來越卷,有人每天連續(xù)送外賣十五個小時,這已經(jīng)是嚴重的自我剝削。
人對自我健康的認知是有幸存者偏差的,沒生病的時候以為自己永遠都不會生病,但長期每天15個小時地卷下去,身體很難吃消。
曾經(jīng)有外賣小哥接受采訪說,自己的工作就是拿命換錢。
由于關注到外賣行業(yè)里的男女薪資差異,從而看到算法邏輯里的新型剝削。
這當然不是要打倒這些平臺,那是因噎廢食,人不會因為手上的神經(jīng)痛而砍掉整只手。
我們要做的是改進算法,讓騎手都不必困在系統(tǒng)里,不論男女。
如果覺得發(fā)聲太刺耳,我們可以選擇更溫柔地提出問題。
我們這才意識到性侵不僅僅發(fā)生在女性身上,受害者也可能是男性。
成都某中學的班主任梁崗,十年里性侵未成年男學生超過20人,公開作證的男孩都有7個。
最終梁崗被提起公訴,今年1月因猥褻罪判刑八年,這是我們國家首例受害者為男性的猥褻案。
看到了嗎,女性視角不是“換著角度挑刺”。
而是開始有了“發(fā)現(xiàn)弱者處境的視角”。
不是“與我無關,不要破壞我的太平盛世”。
而是“TA也可能是我,我應該為TA發(fā)聲”。
“現(xiàn)在的女權最終會自食其果”
有一種總覺得女性主義矯枉過正的觀點是:
如今到處嚷嚷,結果反而會害了女性,一直強調性別歧視會讓女性在職場繼續(xù)被邊緣化……
事實不是這樣的。
譬如外賣行業(yè),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女騎手是時代趨勢。
零工經(jīng)濟的邏輯便是假定每個勞動者都是臨時工,有隨時退出行業(yè)的自由。
于是零工經(jīng)濟不會在招聘時限定男性,而是盡可能招更多的人,形成就業(yè)蓄水池。
論文《平臺、性別與勞動:“女騎手”的性別展演》
即便存在著種種性別偏見,以后的世界,外賣女騎手、網(wǎng)約車女司機只會越來越多。
針對行業(yè)里的性別結構性不公,行業(yè)正在努力的方向是這樣的:
美團的公益組織在思考社會化育兒的可能性,讓騎手的子女能夠去到托管班或社區(qū)學校等地方。
在晚上,平臺也在協(xié)調算法,盡量不要把特別遠的單派給女騎手。
還有專職騎手請假更困難,平臺在考慮設置針對女騎手的經(jīng)期假。
因為外賣女騎手不斷壯大,她們一起抱團取暖,出現(xiàn)了名叫“外賣娘子軍”的女性同盟。
孫萍在采訪了眾多“夫妻檔”后發(fā)現(xiàn),當男女雙方都是外賣員的時候,丈夫更容易體諒到妻子工作的艱辛,于是更可能實現(xiàn)平攤家務的家庭分工。
以前農民工的家庭結構還是遵循傳統(tǒng)大家長式“男主外女主內”,現(xiàn)在零工經(jīng)濟模式下的家庭有了夫妻協(xié)商分工的可能。
論文《平臺、性別與勞動:“女騎手”的性別展演》
這些都是更加利于性別平等、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舉措。
即便這才剛剛開始,至少有了變好的可能。
而這一切得益于有人先提出“外賣行業(yè)的性別歧視”。
捂住問題永遠都不可能解決問題,只有看見問題,才有了解決的可能性。
鴕鳥從來不是答案。
所謂“提出問題只會適得其反”,其實是拍腦門的想象。
術業(yè)有專攻,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社會管理、行業(yè)優(yōu)化有很深的研究。
但不捂住提出問題的嘴是基本原則。
要相信現(xiàn)代社會培養(yǎng)出了有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能夠去鉆研更精細化的管理,在學習總是好的,在優(yōu)化總比“一刀切”進步。
譬如她姐寫過很多次殘障問題,每次后臺回復都是“太天真了社會才不會管的”“她已經(jīng)很好了,有人養(yǎng)”。
需要武裝自己,變得更強,但帶來的安全感始終是暫時的,因為山外有山,慕強的道路永無止境,只會越來越卷。
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國家設立民政局、福利院和《社會福利法》,努力的方向當然是讓殘疾人也能得到基本的尊重。
譬如防疫過程中撲殺寵物的行為,很多人說“要以大局為重,人命重要還是狗命重要”。
事實上,精準防疫更需要精細化管理,這體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國家的優(yōu)越性。
你看深圳專門設置了“寵物方艙”。
他們沒有選擇冠冕堂皇的“人道銷毀”和“無害化處理”,還給201只寵物頒發(fā)了“抗疫小英雄”的榮譽證書,他們說:想給隔離的主人一個安慰。
再譬如因為疫情出現(xiàn)的老年人健康碼問題。
為此有了無數(shù)種應對措施:禁止層層加碼、發(fā)放紙質通行證、語音解鎖健康碼……
最近齊齊哈爾市推出了“反向掃碼”的妙招,“你掃我”變成“我掃你”,既真正地方便了老年人,又不耽誤精準防疫。
這便是人無窮的智慧。
要相信人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開始掌握工具,從猿變成人類,歷盡千難萬險,成為地球的主宰。
現(xiàn)在面臨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如羅素所說:“邏輯推演的能力終將被機器取代,但綜合應用情感和理性的能力,正是人類的尊嚴?!?/strong>
《因為性別:改變美國職場環(huán)境的十個案例》序
“同工同酬”真的那么難以解決嗎?我不相信。
可能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甚至更多人的努力。
但有問題,提出來,勇敢面對它,我相信人類的智慧,社會進步的基石正在于此。
我能想到的唯一不可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閉嘴不談”。
回到一切的最初。
寫這么多文章,有時候她姐也會反思自己是否過于挑剔,有些憤世嫉俗,畢竟世界待我不薄。
但看見問題的挑剔背后,其實是我相信世界可以變得更好,世界應該變得更好。
說我天真也好,理想主義也罷,還能發(fā)聲便還有希望,還能“看見”會有變好的可能。
看見的能力,與獨善其身的哲學相反,獨善其身很容易進入到“競爭”的邏輯里。
需要武裝自己,變得更強,但帶來的安全感始終是暫時的,因為山外有山,慕強的道路永無止境,只會越來越卷。
而看見弱者,看見不公,為不公不義發(fā)聲,是一種“相互守望”的邏輯。
因為我們每個人不是煢煢孑立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絕世獨立,每個人的存在都依賴于無數(shù)個人的努力,無數(shù)個具體的勞動。
點個「在看」,請不要嫌我們吵鬧。
這不是憤世嫉俗,這是一種悲憫心。
如果覺得發(fā)聲太刺耳,我們可以選擇更溫柔地提出問題。
仔細想這可能不能算悲憫心,而是自救。
因為我知道他/她的生活與我有關,我在意。她刊
在意。她刊
她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