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十分經典的話語:“既生瑜,何生亮”,世人用這句話來襯托出諸葛亮的厲害。其實,在三國之中,因為諸葛亮的存在,而被人忽視才能的,并不只有周瑜一人,司馬懿也是其中一個。
倘若沒有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或許在當時的名氣會更大一點,此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人。司馬懿自幼便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加入曹營之后,司馬懿更是立下了許多功勞,如給曹操出謀劃策、幫助魏國輔政平亂、擒斬孟達、多次抗蜀、平定遼東以及退敵征吳等,司馬懿一生為曹營盡心盡力,但卻也不是沒有私心,他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其子孫后代鋪路,但這是后話。
雖然司馬懿一生出了很多計策,在多次抗蜀戰(zhàn)役上,也可以看出他是諸葛亮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對手。但是讓人十分好奇的是,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為何司馬懿終生不敢伐蜀?
這就得從諸葛亮死后,司馬懿到底做了什么說起。青龍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寶雞岐山境內),第二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此時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也只是派手下應對,并取得了勝利。此后司,馬懿帶著魏國大軍進犯占據(jù)遼東的公孫度并大獲全勝,自此之后,曹魏數(shù)十年來的遼東問題終于徹底解決。
當司馬懿立下如此戰(zhàn)功之時,朝廷卻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魏明帝病逝,并將曹芳托孤個給了司馬懿以及曹爽。曹爽為了將大權轉到自己的手上,便排擠司馬懿。司馬懿也不反抗,反而韜光養(yǎng)晦,大力拒絕封官,不讓子弟為官。
為了在朝中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司馬懿表現(xiàn)出一副愛國愛民的態(tài)度,全部罷除了魏明帝時期大修宮室的力役,此外還退敵征吳,上奏修廣漕渠,引河入汴。因為這些功勞,司馬懿在朝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但是為人卻越發(fā)低調。
曹爽見此,便想立功來蓋過司馬懿,于是他力主伐蜀,魏帝曹芳從之,結果大敗而歸,魏軍死傷頗多。曹爽為蜀國帶來如此災難,很多官員看不下去,便希望司馬懿出來主持公道,但司馬懿只說了:“且止,忍不可忍。”
最終,司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發(fā)起了奪權政變,取得最終的勝利,并且除掉了忠心于曹爽的一些大臣。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通過以上事情不難看出,司馬懿并非不想伐蜀,開始的他想要平定遼東,讓自己在攻打蜀國和吳國的時候,沒有后顧之憂,而后來魏明帝的去世,使得自己和曹爽陷入了權力爭奪之中,此時并不是一個大軍進犯另一個國家的最好的時期,除掉了曹爽之后,司馬懿也已經老了,自然也就不想伐蜀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