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回復“書單”
人們常說,讀書的時候要拿著筆,看到激動或有感慨之時,好方便記錄當時的情感或者勾畫出優(yōu)美重點的句子。
然而我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我卻沒有這樣,因為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不想因為動筆而暫停,所以我算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此書確實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溫情之作。
作者介紹: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
《我們仨 》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01
走進楊絳
楊絳,出身世家,善良溫柔、寬容敦厚。自幼家庭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使得楊絳在自己家庭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成為丈夫的賢內助。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并與錢鐘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鐘書就說:“我沒有訂婚?!?/p>
“我也沒有男朋友?!睏罱{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鐘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楊絳與錢鐘書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p>
丈夫獲獎學金遠赴重洋留學,她也中斷了清華的學業(yè),陪丈夫游學。
學習之余的楊絳幾乎攬下了生活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租房置家,在家庭雜事之余更跑去錢鍾書就讀的學校去旁聽。
楊絳在醫(yī)院生產(chǎn)期間,“拙手拙腳”的鍾書一個人在家總是做了壞事,但她依舊會說“不要緊”。
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她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
02
走進我們仨
1、愛溢我們仨——豐富的家庭角色
《我們仨》這本書,讓人看到了一個家,一個互尊互愛、互為師長、互為姐妹的家。就像書中寫的那樣:我們仨,卻不止三人。
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蔽矣肿兂勺畲蟮摹?/p>
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
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我們母女把他當成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他們兩個會連成一幫向我造反……他們得意地說:“媽媽有點笨哦!”我的確是最笨的一個……我們會取笑鐘書的種種笨拙。有時我們夫婦聯(lián)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這段話是文章中最平常的話,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他們仨生活中的點滴,講述了他們各自在生活中轉換成各種角色,為了讓彼此生活得更好。
2、形形色色、多面立體的家
倫敦、巴黎、上海、北京,不同時空的家。留洋求學時,楊絳先生與丈夫各自離開自己的大家庭,兩個人一起就是一個小家,這個小家漂泊異國他鄉(xiāng),輾轉英侖、法蘭西;
當戰(zhàn)亂時,他們義無反顧回歸祖國,寄居上?;蚰锛?,或租屋;來德坊娘家,租住辣斐德路弄堂,擠居辣斐德路錢家。
解放后,他們從清華到燕園,又幾易其居所,最后安居三里河。這些或長或短的棲身之所都是楊絳先生筆下不同時期形形色色的家,這些家卻又如同一個可以暫時棲居又留有溫情的人生客棧。
3、時空流轉,鑄造我們仨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這個浩瀚的時空中,英國的牛津、法國的巴黎、孤島的上海、北京的大學和三里河的寓所,這些“我們仨”的實像之家躍然而生。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相同的精神立場、相合的人生態(tài)度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匯聚成“我們仨”共同的精神家園。
03
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
這喃喃自語式的不舍,可見其對錢鐘書的愛戀深遠悠長,刻骨銘心。
對女兒錢瑗,作為母親的楊絳有過多少次的愁腸百結啊?;叵脲X瑗兩個月大時,因自己沒有置備好奶制品使女兒由一個胖娃娃變成了“瘦小子”,她說:“我深恨自己疏忽?!?/p>
隨著女兒的漸漸長大,為了滿足女兒的求知欲而買了一本叫《苦兒流浪記》的故事集,可當自己看到女兒因苦兒的悲慘流浪生活而痛哭流涕時,她說“我簡直在虐待她!”
可是現(xiàn)在:“錢瑗走了,” 這白發(fā)送黑發(fā)的痛苦,或許有太多的遺憾與感傷,但楊絳先生的心里更多的留下了此生相守在一起的快樂與溫馨。
“錢瑗走了,錢鐘書也走了”, “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我們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
現(xiàn)在,只?!拔摇币粋€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縱是生死兩茫茫,思念依舊掛心腸。
愛,對家人無微不至的愛,對知識不懈追求的愛,對世界未知的愛,所有交織成復雜網(wǎng)狀的對生命不棄的愛成了楊繹女士更好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于是,有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不盡感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