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觀鳥】這么多漂亮的小鳥就在我們荊州,你卻從來視而不見!

       荊州市觀鳥協(xié)會成立于2013年4月20日,會員五十多人。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對荊州境內(nèi)鳥種類的普查,也確定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有價值的觀鳥點。在觀鳥的同時,也注重鳥類生存環(huán)境的觀察,特別是在推動濕地保護方面也作出了努力。

       最新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荊州境內(nèi)觀察并拍攝到的鳥類以達到280余種,隨著氣候的變化環(huán)境的影響,有可能還有更多的過境鳥在荊州出現(xiàn),這對鳥類的研究將會起到重要影響。對此,荊州市觀鳥協(xié)會將堅持不懈地做好記錄。

0027#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叫聲很有特點,人們形容為“地主婆”。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后頸呈嫩橄欖褐色,并有較小的白斑。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竹林、灌叢和草叢中,也出現(xiàn)于山邊耕地和村屯附近。主要以植物幼芽、嫩枝、嫩葉、果實、種子、雜草種子、谷粒、小麥、豆類等植物和農(nóng)作物種子為食。在我市為留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050# 雉[zhì]雞:常被稱為“野雞”,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使得體長達85厘米。雄鳥羽色華麗,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尾羽也較短。棲息于農(nóng)田、地邊、沼澤草地、低山丘陵。常見于沙市飛機場草叢中。雉雞腳強健,善于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也善于藏匿。(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079# 赤麻鴨: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為冬候鳥,在我市不常見,某些年份被觀察到棲息于遠離城市的湖泊中。(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83# 棉鳧[fú]:是鴨科中體長最瘦小的水鴨,羽毛主要呈白色。頭圓,腳短,鴨喙很像鵝的喙,短而底部較深。在本地為繁殖鳥,棲息于江河、湖泊、沼澤地帶,特別是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最為喜歡。數(shù)量較少,不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84# 鴛鴦: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列入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我市不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86# 羅紋鴨:是中型鴨類,體型略較家鴨為小,體長40-52厘米,體重0.4-1千克。上背和兩脅灰白色,滿布暗褐色波狀細紋。在我市為冬候鳥,冬季偶見于江河、湖泊及其沼澤地帶。(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89# 綠頭鴨:大型鴨類。體長47-62厘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頭、頸綠色,具輝亮的金屬光澤。雌鳥頭頂至枕部黑色,具棕黃色羽緣。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在我市為冬候鳥,11月至次年3月常見于湖泊、河流、池塘、沼澤等水域。種群數(shù)量較大,常見數(shù)百乃至上千只結伴棲息、飛行。(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90# 斑嘴鴨: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上嘴黑色,先端黃色。冬季常見于湖泊、水庫、和沼澤地帶。但種群數(shù)量不多,常為數(shù)只或十多只。(攝影:牛郢生 @文君)

0093# 針尾鴨:體長43-72厘米,中央2枚尾羽特別延長,呈絨黑色,并具金屬綠色閃光。越冬期棲息于各種類型的河流、湖泊、沼澤、水塘等生境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096# 綠翅鴨:是小型鴨類,體長37厘米,體重約0.5千克。雄鳥自眼周往后有一寬闊的具有光澤的綠色帶斑。冬季棲息在我市開闊的大型湖泊、江河、沼澤地帶,較為常見。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是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葉,有時也到附近農(nóng)田覓食收獲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102# 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雄鳥頭和頸黑色,并具綠色光澤,眼白色。上體黑褐色,下背和兩肩雜以褐色蟲蠹狀斑,腹部白色,與胸部栗色截然分開,并向上擴展到兩脅前面,下腹雜有褐斑;兩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鳥體羽純褐色。

青頭潛鴨全球僅存500只不到,屬極危鳥種,2016年1月13日在荊州古城近郊的長湖濕地被首次發(fā)現(xiàn)。

0110# 鵲鴨:中型鴨類,體長32-69厘米,體重0.5-1千克。雄鴨頭黑色,兩頰近嘴基處有大型白色圓斑。飛行時頭和上體黑色,下體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別。冬季偶見于周邊湖泊中,食物主要為昆蟲及其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小魚等。(攝影:梁翅)

0113# 中華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cè)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shù)拈L羽后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體態(tài)非常優(yōu)美。出沒于林區(qū)內(nèi)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后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中國特產(chǎn)稀有鳥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荊州觀鳥協(xié)會參加全國2016-2017冬季鳥調(diào)過程中,前后兩次在洈水國家濕地公園發(fā)現(xiàn)超過100只越冬,是我國至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越冬種群分布地。(攝影:梁翅)

0114# 普通秋沙鴨:是秋沙鴨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長54-68厘米。雄鳥頭和上頸黑褐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頭頸顯得較為粗大。下頸、胸以及整個下體和體側(cè)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鳥頭和上頸棕褐色,上體灰色,下體白色,冠羽短。主要棲息于大的內(nèi)陸湖泊、江河、水庫、池塘、河口等淡水水域。通過潛水覓食。常常在平靜的湖面一邊游泳一邊頻頻潛水覓食。食物主要為小魚,也大量捕食軟體動物、甲殼類、石蠶等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2017年3月,荊州觀鳥協(xié)會在中華秋沙鴨調(diào)查中,同一水域偶然發(fā)現(xiàn)普通秋沙鴨分布。

0119# 蟻?[ liè]:體?。s17厘米)的灰褐色啄木鳥。不同于其他啄木鳥,蟻?棲于樹枝而不攀樹,也不鏨啄樹干取食。通常單獨活動。取食地面螞蟻。喜灌叢。在我市不常見。(攝影:單眼皮)

0120# 斑姬啄木鳥:體型?。?0厘米)。營巢于樹洞中,常單獨活動,多在地上或樹枝上覓食。在我市為留鳥。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闊葉林中,尤其喜歡活動在開闊的疏林、竹林和林緣灌叢。在荊州城墻上有分布。(攝影:牛郢生 @文君)

0122# 星頭啄木鳥:體長14-18cm,額至頭頂灰色或灰褐色,具一寬闊的白色眉紋自眼后延伸至頸側(cè)。雄鳥在枕部兩側(cè)各有一深紅色斑,上體黑色,下背至腰和兩翅呈黑白斑雜狀,下體具粗著的黑色縱紋。主要棲息于樹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較為常見,在荊州城墻上有分布。(攝影:沈艷慧)

0127# 棕腹啄木鳥:中等體型的鳥類,體長約20厘米。頭頂部具紅色斑帶。腳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鏨樹洞營巢,吃食昆蟲,對防治林木害蟲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稱為“森林醫(yī)生”。我市較常見。(攝影:左綠林 @荷蘭綠豆)

0131# 大斑啄木鳥:體長20~25cm。上體主要為黑色,額、頰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塊大的白斑。棲息于山地和平原樹林中。多在樹干和粗枝上覓食。覓食時常從樹的中下部跳躍式地向上攀緣,如發(fā)現(xiàn)樹皮或樹干內(nèi)有昆蟲,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頭探入樹皮縫隙或從啄出的樹洞內(nèi)鉤取害蟲。(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143# 灰頭綠啄木鳥:全長27厘米。雄鳥上體背部綠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黃綠色,額部和頂部紅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紋。頰部和頦喉部灰色,髭紋黑色。尾大部為黑色。下體灰綠色。棲息于山林間,性膽怯。夏季取食昆蟲,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種子。我市少見,2017年2月由鳥友在遠郊山林拍攝到。(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163# 戴勝:體長26~28厘米,頭頂具鳳冠狀羽冠;嘴形細長,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nóng)田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以蟲類為食,在樹上的洞內(nèi)做窩。性活潑,喜開闊潮濕地面,長長的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常見于我市各公園、學校。(攝影:向庭生 @湘西大山)

0171# 普通翠鳥:小型鳥類,體長16-17厘米,體金屬淺藍綠色,體羽艷麗而具光輝,頭頂布滿暗藍綠色和艷翠藍色細斑。留鳥。常單獨活動,一般多停息在河邊樹樁和巖石上,經(jīng)常長時間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一見水中魚蝦,立即以極為迅速而兇猛的姿勢扎入水中用嘴捕取。小河、溪澗、湖泊常見。我市城區(qū)明月公園、荊襄河公園可見。(攝影:沈艷慧)

0176# 白胸翡翠:體長26-30厘米,喉、胸部純白;頭、后頸、頸側(cè)以及腹部均深赤栗色,上背、肩及翅膀藍綠色。主要以魚、蟹、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棲息于山地森林和山腳平原河流、湖泊岸邊,也出現(xiàn)于池塘、水庫、沼澤和稻田等水域岸邊。(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177# 藍翡翠:是翠鳥科翡翠屬的鳥類。體長30厘米。藍翡翠的嘴為紅色,額、頭頂、頭側(cè)和枕部黑色,后頸白色,向兩側(cè)延伸與喉胸部白色相連,形成一寬闊的白色領環(huán)。背、腰和尾上覆羽鈷藍色,尾亦為鈷藍色,顏色非常鮮艷。主要棲息于林中溪流一以及山腳與平原地帶的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179# 冠魚狗:體型非常大,體長41厘米。這種魚狗頭具顯著羽冠。體羽黑色,具許多白色橢圓或其他形狀大斑點。棲息于林中溪流、山腳平原、灌叢或疏林、水清澈而緩流的小河、溪澗、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我市不常見。(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180# 斑魚狗:是翠鳥科、魚狗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7厘米。外形和冠魚狗非常相似,通體呈黑白斑雜狀,但體型較小,羽冠不明顯。為留鳥,較為常見于溪流、河流、湖泊、運河等開闊水域岸邊。(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192# 四聲杜鵑:是中型鳥類,體長31-34厘米。常隱棲樹林間,平時不易見到。叫聲格外洪亮,似“豌豆扒果”,不斷重復。雜食性,啄食松毛蟲、金龜甲及其他昆蟲,也吃植物種子。不營巢,在葦鶯、黑卷尾等的鳥巢中產(chǎn)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攝影:梁翅)

0193# 大杜鵑:為杜鵑科杜鵑屬的1種鳥類,常稱布谷鳥。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主要以松毛蟲、五毒蛾 、松針枯葉蛾,以及其它鱗翅目幼蟲為食。繁殖期間喜歡鳴叫,常站在喬木頂枝上鳴叫不息。有時晚上也鳴叫或邊飛邊鳴叫,叫聲凄厲宏亮,很遠便能聽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獷而單調(diào)的聲音。(攝影:梁翅)

0201# 噪鵑:為杜鵑科噪鵑屬的鳥類,留鳥?;顒佑诰用顸c附近樹木茂盛的地方、從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邊的疏林都有蹤跡。以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物。利用黑領椋鳥、八哥、藍喜鵲等雀鳥代其孵卵。日夜發(fā)出嘹亮的聲音,雄鳥“喔哦”聲,重音在第二音節(jié),重復多達12次,音速音高漸增。城郊常聽見叫聲,但難以見到。(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202# 褐翅鴉鵑:體長40-52cm,嘴粗厚、黑色,尾長而寬,凸尾,通體除兩翅、肩和肩內(nèi)側(cè)為栗色外全為黑色。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qū)的林緣灌叢、稀樹草坡、河谷灌叢、草叢和蘆葦叢中,單個或成對活動,善于隱蔽,飛行時急撲雙翅,尾羽張開,上下擺動,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還吃一些雜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17年初由荊州觀鳥協(xié)會成員在野外鳥調(diào)中發(fā)現(xiàn)。(攝影:牛郢生 @文君)

0204# 小鴉鵑:是杜鵑科、鴉鵑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0-40cm。頭、頸、上背及下體黑色,具深藍色光澤和亮黑色羽干紋。下背和尾上覆羽淡黑色,具藍色光澤。棲息于低山丘陵和開闊鮑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叢、果園和次生林中。小鴉鵑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劉明娥 @梅朵)

0230# 東方角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相貌十分符合公眾對貓頭鷹形象的印象,圓臉龐,大眼睛,還有一雙直立的“耳朵”——其實那是耳孔附近生長的羽毛,據(jù)說有促進聲波聚焦的功效。東方角鸮十分嬌小,即使伸直脖子挺胸抬頭也不過兩個拳頭疊起來這么高,而且渾圓的頭部占了很大比例。白天大多數(shù)時候都呆在樹蔭深處,靠保護色取得安全。晨昏和夜間出來捕食大型昆蟲和小型嚙齒類動物。(攝影: yj)

0241# 灰林鸮[xiāo]:為中型鸮類,體長37-40cm,頭圓,無耳簇羽,面盤明顯。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歡河岸和溝谷森林地帶,夜行性,主要以嚙齒類為食,也吃小鳥、蛙、小型獸類和昆蟲,偶爾在水中捕食魚類,在夜間是以視覺及聽覺來捕捉獵物,飛行時保持寂靜。在我市為留鳥。(攝影:梁翅)

0248#  斑頭鵂[xiū]鹠[liú]:為小型鸮類,體長20-26cm,是鵂鹠中個體最大者,面盤不明顯,無耳羽簇。體羽褐色,頭和上下體羽均具細的白色橫斑;腹白色,下腹和肛周具寬闊的褐色縱紋。主要棲息于從平原、低山丘陵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大多在白天活動和覓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小鳥和大型昆蟲,主要以各種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鼠類、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留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253# 長耳鸮[xiāo]:耳羽簇長,位于頭頂兩側(cè),豎直如耳。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林中,常垂直的棲息在樹干近旁側(cè)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叢中,黃昏和晚上才開始活動。以小鼠、鳥、魚、蛙和昆蟲為食。對于控制鼠害有積極作用,應大力保護。屬于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257# 普通夜鷹: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臥伏在陰暗的樹干上,故名“貼樹皮”。由于體色和樹干顏色很相似,很難發(fā)現(xiàn)。主要以天牛、岔龜子、甲蟲、夜蛾、蚊、蚋等昆蟲為食。主要在飛行中捕食,尤以黃昏時捕食活動較頻繁。在我市為夏候鳥,曾經(jīng)在城墻上被發(fā)現(xiàn)過。(攝影:劉華農(nóng)  @隱雪)

0274# 山斑鳩:體長約32厘米,成對或單獨活動,多在開闊農(nóng)耕區(qū)、村莊及房前屋后、寺院周圍,或小溝渠附近,取食于地面。食物多為帶顆谷類。身上有明顯花紋。我市周邊樹林里較為常見。(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276# 珠頸斑鳩:俗稱“野鴿子”。體長27-34厘米,頭為鴿灰色,上體大都褐色,后頸有寬闊的黑色,其上滿布以白色細小斑點形成的領斑,在淡粉紅色的頸部極為醒目。叫聲“咕咕—咕”,是我市城區(qū)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也是非法捕獵的重要對象(三只斑鳩可做一個火鍋)。(攝影:劉明娥 @梅朵)

0277# 火斑鳩:成年紅鳩體長約23厘米,是鳩鴿科中體形較小的一種。身體呈暗褐色,略帶粉紅。棲息于開闊的平原、田野、村莊、果園和山麓疏林及宅旁竹林地帶,也出現(xiàn)于低山丘陵和林緣地帶。主要以植物漿果、種子和果實為食,也吃稻谷、玉米油菜子等農(nóng)作物種子,有時也吃白蟻、蛹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我市城區(qū)偶爾可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310# 普通秧雞:中型涉禽,體長29厘米。棲于水邊植被茂密處、沼澤及紅樹林。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小魚、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陸生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植物性食物有嫩枝、根、種子、漿果和果實,秋冬季節(jié)吃的植物性食物比例較多。(攝影:yj)

0312# 紅腳苦惡鳥:是鶴科秧雞屬的中等體型的鳥類,體長約28厘米。雜食性,主要昆蟲、軟體動物、蜘蛛、小魚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棲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有灌木的草叢,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我市近郊較為常見(攝影:劉華農(nóng)  @隱雪)

0313# 白胸苦惡鳥:中型涉禽。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在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苦啊、苦啊”。棲息類似紅腳苦惡鳥?!疚幕瘍?nèi)涵】關于苦惡鳥的中國民間傳說,是說這種鳥為一個苦媳婦所化,被惡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為怨鳥,所以叫起來總是“姑惡、姑惡”。(攝影:廖玉恒 @秋風秋雨秋水)

0316# 小田雞:是鶴形目秧雞科的小型涉禽,體長17-18厘米。棲于沼澤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澤地帶。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攝影:廖玉恒 @秋風秋雨秋水)

0321# 董雞:中型涉禽,雄性體長超過50厘米。棲息于水稻田、池塘、蘆葦沼澤、湖邊草叢和富有水生植物的淺水渠中。在我市為夏候鳥。性機警,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通常匿藏在水稻田或水草叢中,晚上才出來活動。雜食性,主要吃種子和綠色植物的嫩枝、水稻,也吃蠕蟲和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蚱蜢等。(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323# 黑水雞:中型涉禽,體長24-35厘米。額甲鮮紅色,羽端微綴白色。棲息于富有蘆葦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濕地、沼澤、湖泊、水庫、葦塘、水渠和水稻田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葉、幼芽、根莖以及水生昆蟲、蠕蟲、蜘蛛、軟體動物、蝸牛和昆蟲幼蟲等食物。在我市為留鳥,非常常見。明月公園即常居十余只。(攝影:梁翅)

0324# 骨頂雞:中型游禽,像小野鴨,常在開闊水面上游泳。全體灰黑色,具白色額甲,頭具額甲,白色。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其中尤以富有蘆葦、三棱草等水邊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庫、葦塘、河灣和深水沼澤地帶最為常見。在我市為冬候鳥,我市觀察到數(shù)量年份間差異很大。有些年份難以看見,而有些年份很多。2016年冬到今春,我市鳥會在一處湖泊發(fā)現(xiàn)一千多只集中越冬。(攝影:劉華農(nóng)  @隱雪)

0332# 針尾沙錐:體長約24厘米。羽色與雜草相混,不容易發(fā)現(xiàn),最外側(cè)尾羽實際僅為一羽軸,形如針一樣,顏色為灰褐色,具白色橫斑和端斑。常結成小群,棲息于沼澤、稻田、草地,常插于泥中攝取食物,在水稻田中??捎鲆?。(攝影:yj)

0333# 大沙錐:體長約28厘米。 嘴較長,褐色,腳也較長,綠色或黃綠色。棲于沼澤濕地、河湖岸邊和水田等地。以昆蟲、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為食。(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34# 扇尾沙錐:體長約27厘米。嘴長而直,主要以螞蟻、小甲蟲、鞘翅目等昆蟲、蜘蛛、蚯蚓和軟體動物為食。喜歡富有植物和灌叢的開闊沼澤和濕地,也出現(xiàn)于林間沼澤。我市遠郊一處甲魚養(yǎng)殖場附近常年冬季有大群棲息。在我市為冬候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36#  黑尾塍[chéng]鷸[yù]:中型涉禽,體長36-44厘米。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艷的鳥類。棲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常在水邊泥地或沼澤濕地上邊走邊覓食,也不斷的將長長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在我市為冬候鳥。(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342# 鶴鷸[yù]:小型涉禽,體長26-33厘米。冬候鳥。冬季前額、頭頂至后頸灰褐色,上背也是灰褐色,羽緣白色。常單獨或成分散的小群活動,多在水邊沙灘、泥地、淺水處邊走邊啄食,有時進入水深到腹部的深水中,從水底啄取食物。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形動物、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44# 澤鷸[yù]:體長約23厘米。上體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橫斑。主要棲息于河流岸邊河灘或沼澤草地。常單獨或成小群在水邊沙灘、泥地和淺水處活動和覓食,也常進到較深的水中活動。常邊走邊將它細長的嘴插入水邊沙地或泥中探覓和啄取食物,有時也用它強而長的嘴在水中前后不停的擺動搜覓食物。我市為旅鳥或冬候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45# 青腳鷸[yù]:體長30-35厘米,我市為旅鳥和冬候鳥。多在水邊或淺水處走走停停,步履矯健、輕盈,主要以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能通過突然急速奔跑,沖向魚群的方式巧妙的追捕魚群,也善于成群圍捕魚群。我市鄉(xiāng)村濕地較為常見。 (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348# 白腰草鷸[yù]:小型涉禽,體長20-24厘米,是一種黑白兩色的內(nèi)陸水邊鳥類。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棲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我市為旅鳥和冬候鳥。主要以蠕蟲、蝦、蜘蛛、小蚌、田螺、昆蟲、昆蟲幼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稻谷。(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49# 林鷸[yù]:體長約20厘米,體型略小,纖細,褐灰色。主要棲息于林中或林緣開闊沼澤、湖泊、水塘與溪流岸邊。以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蝦、蜘蛛、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我市主要為旅鳥。 (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51# 磯鷸[yù]:是小型鷸類,體長16-22厘米。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翅折疊時在翼角前方形成顯著的白斑。常活動在多沙石的淺水河灘和水中沙灘或江心小島上。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攝影:廖玉恒 @秋風秋雨秋水)

0363# 紅頸濱鷸[yù]:體長約15厘米。夏羽頭、頸、背、肩紅褐色,冬羽紅褐色消失。主要棲息于凍原地帶蘆葦沼澤、海岸、湖濱和苔原地帶。以昆蟲及其幼蟲、蠕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65# 長趾濱鷸[yù]:體長約14厘米。趾較長,中趾的長度常常明顯超過嘴長。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喜歡在富有岸邊植物的水邊泥地和沙灘以及淺水處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67# 黑腹濱鷸[yù]:體長約20厘米。夏季腹部有大型黑斑。喜泥灘,常與其他涉禽混群,行動快速,常常跑跑停停,邊跑邊啄食。主要以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72# 彎嘴濱鷸[yù]:體長21厘米。體型略小,腰部白色明顯,嘴長而下彎。棲于沿海灘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魚塘,采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79# 彩鷸[yù]:體長約25厘米。眼周圍一圈黃白色或黃色紋,并向眼后延伸形成一柄,白色眼圈外再緣以黑色。棲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地中的蘆葦水塘、沼澤、河渠、河灘草地和水稻田中,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多隱藏在草叢中。主要以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性食物為食。(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380# 水雉:一種中小型鳥類,因其有細長的腳爪,能輕步行走于睡蓮、荷花、菱角、芡實等浮葉植物上,且體態(tài)優(yōu)美,羽色艷麗,被美稱為“凌波仙子”。棲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我市芡實塘最為常見)。以昆蟲、蝦、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食。為夏候鳥。(攝影:劉華農(nóng)  @隱雪)

0386# 黑翅長腳鷸[yù]:體長約37厘米。特征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我市為冬候鳥,冬季較為常見。(攝影:邱小平 @小平02)

0387# 反嘴鷸[yù]:一種腿特別長的涉水鳥。眼先、前額、頭頂、枕和頸上部絨黑色或黑褐色,形成一個經(jīng)眼下到后枕,然后彎下后頸的黑色帽狀斑。嘴黑色,細長,顯著地向上翹。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和覓食,但棲息時卻喜成群。?;顒釉谒厹\水處,步履緩慢而穩(wěn)健,邊走邊啄食。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我市為冬候鳥,不常見。(攝影:劉艷萍)

0388#  金斑鸻[héng]:全長約24cm。雄鳥體上黑色,密布金黃色斑,體下黑色。一條白色帶位于上下體之間極為醒目。雌鳥黑色部分較褐且具有許多細白斑。棲息于河岸附近農(nóng)田、水塘、沼澤及空曠草原,以植物種子、嫩芽、軟體動物、甲殼類褐昆蟲為食。(攝影:單眼皮)

0391# 長嘴劍鸻[héng]:中小型涉禽。頭頂前部具黑色帶斑,后部灰褐色,前額白色直抵嘴基部。喜活動于內(nèi)陸水域附近的沼澤、河灘、田埂上。食物為半翅目、鞘翅目昆蟲、蜘蛛、植物碎片和細根等。(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392# 金眶鸻[héng]:全長約16厘米,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棲息于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岸邊以及附近的沼澤、草地和農(nóng)田地帶。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主要吃鱗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蟲、蠕蟲、蜘蛛、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攝影:戈義成)

0393# 環(huán)頸鸻[héng]:屬中小型涉禽。雄鳥額前和眉紋白色;頭頂前部具黑色斑,且不與穿眼黑褐紋相連。棲息于河岸沙灘、沼澤草地上。以蠕蟲、昆蟲、軟體動物為食,兼食植物種子、植物碎片。我市為留鳥或冬候鳥。(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400# 鳳頭麥雞:中型涉禽,體長29-34厘米。頭頂具細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頭頂?shù)慕牵鯙樾涯?。棲息于低山丘陵、山腳平原和草原地帶的湖泊、水塘、沼澤、溪流和農(nóng)田地帶。主要吃甲蟲、鞘翅目、鱗翅目昆蟲、金花蟲、天牛幼蟲、螞蟻、石蛾、螻蛄等昆蟲和幼蟲。在我市為為旅鳥或冬候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02# 灰頭麥雞:全長約35cm。夏羽上體棕褐色,頭頸部灰色,眼周及眼先黃色。多成雙或結小群活動于開闊的沼澤、水田、耕地、草地、河畔或山中池塘畔。主要吃甲蟲、鞘翅目、鱗翅目昆蟲、金花蟲、天牛幼蟲、螞蟻、石蛾、螻蛄、水生昆蟲、蝗蟲、蚱蜢。(攝影:左綠林 @荷蘭綠豆)

0419# 灰林銀鷗:體大(60厘米)的暗灰色鷗。腿鮮黃色,上體灰至深灰。繁殖于俄羅斯西北部沿海;越冬在南方及東方。我市少見。(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21# 黃腳銀鷗:體大(60厘米)的鷗。上體淺灰至中灰,腿黃色。繁殖從黑海至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南部、中國西北部及蒙古至中國東北。冬季南移。我市少見。(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24#  紅嘴鷗:俗稱“水鴿子”,體長37-43厘米。棲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庫、河口、漁塘、海濱和沿海沼澤地帶。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紅嘴鷗數(shù)量大,喜集群,我市長湖冬季有大種群分布。為冬候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40#  普通燕鷗:為典型遷徙夏候鳥。體型略小約35厘米。夏羽從前額經(jīng)眼到后枕的整個頭頂部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鼠灰色或藍灰色。頸、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常呈小群活動。頻繁的飛翔于水域和沼澤上空。飛行輕快而敏捷,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并不時的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窺視水中獵物,如發(fā)現(xiàn)獵物,則急沖直下,捕獲后又返回空中。(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441# 白額燕鷗:體長22-27厘米,夏候鳥,夏羽自上嘴基沿眼先上方達眼和頭頂前部的額為白色。棲居于沙灘、湖泊、河流、水庫、水塘、沼澤等內(nèi)陸水域附近的草叢、葦叢及灌木叢中。以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攝影:牛郢生 @文君)

0446# 須浮鷗:體長25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淺色燕鷗。棲息于開闊平原湖泊、水庫、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澤地帶。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水面上空振翅飛翔。飛行輕快而有力,有時能保持在一定地方振翅飛翔而不動地方。取食時扎入淺水或低掠水面。主要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為食。(攝影:梁翅)

0456# 黑冠鵑隼[sǔn]: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30-33厘米。棲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時也出現(xiàn)在疏林草坡、村莊和林緣田間,多在晨昏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蜥蜴、蝙蝠、鼠類和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58# 鳳頭蜂鷹:為中型猛禽,體長為50-62厘米。頭后及枕部羽毛狹長,形成短羽冠,常明顯露出。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于撕裂獵物吞食。棲息于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nóng)田和果園等小林內(nèi)活動。主要以黃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在我市為夏候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61# 黑耳鳶[yuān]:是一種體型略大的猛禽,體長約65厘米,體羽深褐色。一般棲息于開闊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帶,也常在城郊、村莊、田野、湖泊上空活動,以小鳥、鼠類、蛇、蛙、野兔、魚、蜥蜴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偶爾也吃家禽和腐尸,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白天活動,常單獨在高空飛翔。為最常見的猛禽。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攝影:大龍老師)

0480# 鵲鷂[yào]:體長42—48厘米。雄鳥體羽黑、白及灰色;頭、喉及胸部黑色而無縱紋。棲息于開闊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草地、曠野、河谷、沼澤、林緣灌叢和沼澤草地,繁殖期后有時也到農(nóng)田耕地和村莊附近的草地和叢林中活動。常單獨活動,飛行時兩翅上舉成“V”字形。主要以小鳥、鼠類、林蛙、蜥蜴、蛇、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鵲鷂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492# 普通鵟[ kuáng]:屬中型猛禽,體長50-59厘米。體色變化較大,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主要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翱翔時兩翅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常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qū)、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旋翱翔。以森林鼠類為食。在我市為冬候鳥或旅鳥。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08# 紅隼[sǔn]:是隼科的中小型猛禽之一。背、肩和翅上覆羽磚紅色。棲息于山地森林、低山丘陵、草原、森林平原、開墾耕地、曠野灌叢草地、林緣等地。紅隼經(jīng)常在空中盤旋,搜尋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動物。我市為留鳥,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10# 阿穆爾隼:名稱得于其主要繁殖區(qū)。體長約31厘米,體灰色。腿、腹部及臀棕色。黃昏后捕捉昆蟲,喜立于電話線上。在我市為冬候鳥。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攝影:周家善)

0516# 游隼[sǔn]:是中型猛禽,體長41-50厘米。頭頂和后頸暗石板藍灰色到黑色,有的綴有棕色。背、肩藍灰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和橫斑。棲息于山地、丘陵、曠野、草原、河流、沼澤與湖泊沿岸地帶,也到開闊的農(nóng)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動。主要捕食野鴨、鷗、鳩鴿類、烏鴉和雞類等中小型鳥類,偶爾也捕食鼠類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動物。性情兇猛。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18# 小?(pì)?(tī):體較小,翅長約100毫米。因體形短圓,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蘆,故又名水葫蘆。平時棲息于水草叢生的湖泊。食物以小魚、蝦、昆蟲等為主。性怯懦,常匿居草叢間,或成群在水上游蕩,極少上岸,一遇驚擾,立即潛入水中。留鳥及部分候鳥。我市城區(qū)湖泊、河流(明月公園、太湖港等)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520# 鳳頭?(pì)?(tī):全長約56cm。頸修長,有顯著的黑色羽冠。棲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帶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潛水能力強,以軟體動物、魚、甲殼類和水生植物等為食。我市為夏侯鳥或留鳥,郊外較大湖泊可見,常見于長湖湖心。(攝影:yj)

0531# 普通鸕[lú]鶿[cí]:大型水鳥。體長72-87厘米。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常成群棲息于水邊巖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勢。在水中游泳時身體下沉較多,頸向上伸直,頭微向上仰。棲息于河流、湖泊、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食。我市為冬候鳥,冬季周邊水質(zhì)較好的湖泊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535# 白鷺:體長約56cm,全身羽毛白色,細長黑喙;黑腿,黃腳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喜歡棲息于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小溪流,成群覓食。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夜晚棲息于樹木、竹林上。在我市為夏候鳥或留鳥,郊外常見。(攝影:劉華農(nóng)  @隱雪)

0539#  蒼鷺: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棲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邊及其淺水處。常單獨的涉水于水邊淺水處,或長時間的在水邊站立不動,頸常曲縮于兩肩之間,并常以一腳站立,另一腳縮于腹下,站立可達數(shù)小時之久而不動。主要以小型魚類、泥鰍、蝦、喇蛄、蜻蜓幼蟲、蜥蜴、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我市為留鳥,較為常見。 (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541# 草鷺:是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其余頭和頸棕栗色。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兩肩和下背被有矛狀長羽,羽端分散如絲、顏色為灰白色或灰褐色。棲息于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和水塘岸邊及其淺水處,特別是生長有大片蘆葦和水生植物的水域最為喜歡。主要以小魚、蛙、甲殼類、蜥蜴、蝗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黃昏覓食活動最為頻繁。(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542# 大白鷺:大白鷺是一種大型鷺類。頸、腳甚長,全身潔白。體長95厘米。嘴和眼先黑色。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qū)的河流、湖泊、水田及其沼澤地帶。以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多在開闊的水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我市為夏候鳥或旅鳥。(攝影:廖玉恒 @秋風秋雨秋水)

0543# 中白鷺:中型涉禽,體長62-70厘米。個體大小介于大白鷺和白鷺之間。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腳和趾黑色。棲息和活動于河流、湖泊、河口、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及河灘上,也常在沼澤和水稻田中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魚、蝦、蛙、蝗蟲、螻蛄等水生和陸生昆蟲及昆蟲幼蟲以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我市為夏候鳥或繁殖鳥。(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44# 牛背鷺:體較肥胖,喙和頸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頭和頸橙黃色,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發(fā)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是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也捕食蜘蛛、黃鱔、螞蟥和蛙等其他小動物。常跟隨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從水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牛背鷺和水牛之間互利共生的情況,非常有趣。牛背鷺棲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和因水牛走動而被驚擾飛出來的小蟲;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鷺趕走身上的蠅蟲,另一方面牛背鷺為水牛擔任警衛(wèi)任務。我市常見。(攝影:梁翅)

0545# 池鷺:體長約47厘米,翼白色、身體具褐色縱紋的鷺。通常棲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庫和沼澤濕地等水域,有時也見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樹上。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性較大膽。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包括魚、蝦、螺、蛙、泥鰍、水生昆蟲、蝗蟲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本地為夏候鳥,近郊濕地常見。(攝影:左綠林 @荷蘭綠豆)

0546# 綠鷺:體長48厘米。體型小,頭頂黑,枕冠亦黑色;上體蟬灰綠色;下體兩側(cè)銀灰色。常見于山間溪流、湖泊,棲息于灌木草叢中、灘涂及紅樹林中。單獨活動,它們通常會靜立于水中,伏擊獵物,以小魚、青蛙和水生昆蟲為食。此鳥除繁殖期外,多單獨生活。本地為夏候鳥,近郊濕地常見。(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47# 夜鷺:中型涉禽,體長46-60厘米。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頭頂至背黑綠色而具金屬光澤;上體余部灰色;下體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棲息和活動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qū)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澤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隱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為留鳥。明月公園西側(cè)三排池杉樹上常年有300只以上大種群棲息。(攝影:牛郢生 @文君   方文禮) 

0552# 黃葦鳽(jiān):中型涉禽。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cè)、后頸和頸側(cè)棕黃白色。棲息于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常慢步涉水覓食。性甚機警,遇有干擾,立刻佇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本地為夏候鳥。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554# 栗葦鳽(jiān):中型涉禽。體長30-38厘米。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包括兩翅飛羽和覆羽全為同一的栗紅色,下體淡紅褐色。棲息于蘆葦沼澤、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也見棲于田邊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也?;顒雍鸵捠?,但在隱蔽陰暗的地方。食物主要為小魚、黃鱔、蛙、小螃蟹、水蜘蛛以昆蟲。本地為夏候鳥。不常見。(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555# 黑鳽(jiān):黑鳽身長55~65厘米。雄性成鳥:額、頭頂至后頸、背羽、翅和尾羽均為沾藍的黑色;頦和上喉淡棕白、中央頦紋淡棕栗色;頸側(cè)橙黃色,形成顯著黃斑。棲息于蘆葦叢、沼澤、灘涂、紅樹林及林間溪流。食性為小魚、泥鰍、蝦和水生昆蟲。在我市罕見。(攝影:周家善)

0556# 大麻鳽(jiān):大型鷺類,體長59-77厘米。身較粗胖,嘴粗而尖;頸、腳較粗短;頭黑褐色;背黃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池塘邊的蘆葦叢、草叢和灌叢、水域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上。主要以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為旅鳥或夏候鳥。(攝影:牛郢生 @文君)

0562# 白琵鷺: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棲息于河流、湖泊、水庫岸邊及其淺水處,也見于水淹平原、蘆葦沼澤濕地。主要以蝦、蟹、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蛙、蝌蚪、蜥蜴、小魚等為食。覓食不是通過眼睛直接捕食可見食物,而是一邊在水邊淺水處行走,一邊將嘴張開,伸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就像一把半圓形的鐮刀從一邊到另一邊來回割草一樣。嘴尖直接觸到水底,當碰到捕獲物時,即可捉住,有時甚至將嘴放到一邊,拖著嘴迅速奔跑覓食。在我市較為罕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攝影:小龍杜)

0568# 黑鸛[guàn]:是一種體態(tài)優(yōu)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qū)溪流附近,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黑鸛曾經(jīng)是一種分布較廣、且較常見的一種大型涉禽,因環(huán)境污染和棲息地背破壞,種群數(shù)量大幅減少,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市從90年代開始,已有近20年沒有發(fā)現(xiàn)該鳥。2015年和2016年冬季,荊州觀鳥協(xié)會在不同地點多次拍攝到黑鸛,表明該珍禽重新開始在我市越冬。(攝影:yj)

0610# 虎紋伯勞:全長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鳥前額、頭頂至后頸藍灰色;上體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紅褐色,雜以黑色波狀橫斑;尾羽棕褐色,具不明顯的褐色橫斑。一般棲息于樹林,巢址選在帶荊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闊葉樹。多見停息在灌木、喬木的頂端或電線上。 四處張望,尋找食物,當發(fā)現(xiàn)空中或地面的獵物后往往急飛捕食,捕食后多返回原棲息處取食或轉(zhuǎn)往別處。主要食物是昆蟲,特別是蝗蟲、蟋蟀、甲蟲、臭蟲、蝴蝶和飛蛾,也吃小鳥和蜥蜴。我市為夏候鳥,市區(qū)即可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611# 牛頭伯勞:體長僅約20厘米,頭大,尾略長,額、頭頂至上背栗色;背至尾上覆羽灰褐;尾羽黑褐。棲息于山地稀疏闊葉林或針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以蝗蟲、螻蛄等昆蟲為主食。我市為留鳥,但不常見。(攝影:管思杰 @單管子)

0614# 紅尾伯勞:體長18-21cm。體棕褐或灰褐色,兩翅黑褐色,頭頂灰色或紅棕色、具白色眉紋和粗著的黑色貫眼紋。尾上覆羽紅棕色。一般生活于溫濕地帶森林鳥類、常見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區(qū)以及多筑巢于林緣、開闊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鱗翅目等昆蟲。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常在枝頭跳躍或飛上飛下。常在較固定的棲點(樹枝、電線)停棲,環(huán)顧四周以獵捕地表的小動物和昆蟲。夏候鳥,市區(qū)常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616# 棕背伯勞:伯勞中體型較大者,體長23-28厘米。喙粗壯而側(cè)扁,先端具利鉤和齒突;尾長,圓形或楔形;跗跖強健,趾具鉤爪。頭大,背棕紅色。尾長、黑色。常見在林旁、農(nóng)田、果園、河谷、路旁和林緣地帶的喬木樹上與灌叢中活動,有時也見在田間和路邊的電線上東張西望,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立刻飛去追捕,然后返回原處吞吃。性兇猛,不僅善于捕食昆蟲,也能捕殺小鳥、蛙和嚙齒類。我市鳥友甚至拍攝到捕食小蛇的圖片。留鳥,很常見。(攝影:周家善)

0620# 楔尾伯勞:長31厘米。喙強健具鉤和齒,黑色貫眼紋明顯,是伯勞中最大的個體。上體灰色,中央尾羽及飛羽黑色,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長,凸形尾。主要棲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帶的疏林和林緣灌叢草地,也出現(xiàn)于農(nóng)田地邊和村屯附近的樹上。喜站在高的樹冠頂枝上守候、伺機捕獵附近出現(xiàn)的獵物。食物主要為蝗蟲、甲蟲等昆蟲和幼蟲,除昆蟲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小鳥及鼠類,能長時間追捕小鳥,抓捕后就地撕食或掛于樹上的尖樁上撕食。我市為冬候鳥,少見。(攝影:沈艷慧)

0621# 松鴉:中型鳥類,一共有34個亞種。體長28-35厘米。翅短,尾長。額和頭頂紅褐色,口角至喉側(cè)有一粗著的黑色頰紋。翅上有輝亮的黑、白、藍三色相間的橫斑,極為醒目。是山林鳥,針葉林和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均可遇見。一般都遠離人居。食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jié)和環(huán)境而變化。繁殖期主要以金龜子、天牛、尺蠖蛾、松毛蟲、象甲、地老虎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蜘蛛、鳥卵、雛鳥等其他動物。秋、冬季和早春,則主要以松子、橡子、栗子、漿果、草子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兼食部分昆蟲。對于吃不完的多余種子等食物常常貯藏在地上,后常丟棄。我市為留鳥,遠郊山林可見。(攝影:李開俊 @布衣老夫)

0626# 紅嘴藍鵲:大型鴉類,體長54-65厘米。嘴、腳紅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體態(tài)漂亮。棲息于山區(qū)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次生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飛翔時多呈滑翔姿勢,從山上滑到山下,從樹上滑到樹下,或從一棵樹滑向另一棵樹,縱跳前進。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玉米、小麥等農(nóng)作物,食性較雜。我市為留鳥,遠郊山林可見。 (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630# 灰喜鵲:體長33-40厘米。嘴、腳黑色,額至后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棲息于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zhèn)居民區(qū)。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灰喜鵲是中國最著名的益鳥之一,且和喜鵲一樣,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我市為留鳥,極常見。 (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636# 喜鵲:體長40~50厘米。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qū),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我市為留鳥,我市極常見。 (攝影:謝志明 @日月明)

0644# 達烏里寒鴉:小型鴉類,體長30-35cm。全身羽毛主要為黑色,僅后頸有一寬闊的白色頸圈向兩側(cè)延伸至胸和腹部。棲息于山地、丘陵、平原、農(nóng)田、曠野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河邊懸?guī)r和河岸森林地帶較常見。主要以昆蟲為食。(攝影:胡曉專)

0646# 禿鼻烏鴉:體型略大(47厘米)的黑色鴉。成鳥的尖嘴基部的皮膚常色白且光禿,除了嘴基部外通體漆黑。禿鼻烏鴉常棲息于平原丘陵低山地形的耕作區(qū),有時會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區(qū)。食性很雜。(攝影:胡曉專

0650# 白頸鴉:全長約48厘米。除頸后、上背、頸側(cè)及前胸為白色并形成頸圈外,其余部分均為黑色。棲息于平原、耕地、河灘、城鎮(zhèn)及村莊。雜食性,大部分是動物性食物。我市于城郊較常見。(攝影:yj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在中國大陸拍到 900 種鳥(鷺科)
【觀鳥】告訴你“百鳥朝鳳”都是哪些鳥!
生活在中國的10種野鴨,網(wǎng)友:原來鴨子也可以這么漂亮!
白琵鷺、黑臉琵鷺、大麻鳽與鷺等10種/湖北鳥類資源019/嚴慕/20201126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小鷗
鳥兒攝影100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