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trhy
《東方國際易學論壇·易學與科技》發(fā)言(2004年12月18日于釣魚臺)

  李申

  說 明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這些年來,學界談論甚多,在一定范圍內,它已經(jīng)被作為易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
文化的核心概念。因此,弄清這個概念的本來含義,對于易學研究和傳統(tǒng)文化研
究,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然而,要弄清這個概念的意義,不能根據(jù)我們當代學者對它的望文生義的理
解,而應該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論??匆豢矗诠湃说挠^念中,這個概念到底是
什么含義。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義,關鍵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
是什么意義。 

  本人從《四庫全書》中共找到二百余條明確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發(fā)現(xiàn)
“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fā)生感應關系的存
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
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
本性的存在。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因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
“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則一條也沒有找到。

  本人現(xiàn)在把這些材料公布出來。供關心此事者研究、討論。需要說明的是:
1,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標點,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因為研究者
都有相當?shù)墓盼乃剑灿貌恢胰ネ魄茫?,略去了一些。所略去的,是那些
重復的,或是觀點已經(jīng)明確、無須再重復引證的。好在《四庫全書》現(xiàn)在不是難
找的書,如對這個資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說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xiàn)在所能查到的出處,
是張載的《正蒙》。然而和張載同時的程頤就不認可,他說:“天人本無二,不
必言合”。(《二程遺書·卷六》)依本人理解,張的“合一”,程的“無二”,
其內容是說,天人同此一氣,或同此一理,人的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在
他們的著作中,這個賦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個人們必須敬事的天,是一個
可以和人感應的天,是可以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fā)明者可以歸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名言是:“天
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
陰陽義》)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天,當然,也是一個主宰世界,
可以和人感應、能夠給人以吉兇禍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類”的意思。因為在董仲舒當
時,由于自然科學新的發(fā)現(xiàn),人們知道,物與物在不接觸的情況下是可以發(fā)生感
應的。比如磁石可以吸鐵,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們認為,感應的發(fā)生,是由
“氣”在做著它們的中介。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以氣為中介的感應,是有條件的。
比如磁石可以吸鐵,但不能吸銅;琴弦的共振,也是宮弦和宮弦共振,商弦和商
弦共振。如同牛鳴牛應、馬鳴馬應一樣。于是得出結論:只有同類的事物可以互
相感應。董仲舒為了論證天人可以感應,首先需要論證天與人同類。這是天人合
一的現(xiàn)實背景。

  董仲舒論證天人同類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拷
貝”。比如,天是圓的,所以人的頭圓;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腳方。人為什么有
兩只眼睛?因為天有日月;人為什么有四肢?因為天有四季;人為什么有喜怒哀
樂?因為天有陰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頭有三百六十節(jié)。如此等等。類
似的思想發(fā)展到宋代,就出現(xiàn)了明確的“天人合一”說。周敦頤的《太極圖》,
邵雍的先天圖,都被認為是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那里講的也是,人的仁
義禮智本性是天所賦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再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為解讀《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學中,“天人合一”
的概念多起來了;天人合一也成為解讀古代其他經(jīng)典的基本思想,在對于其他經(jīng)
典的解讀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來了。到今天,天人合一似乎又成為中國古
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被賦予了它從來不曾有過的人與自然和
諧、保護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意義。

  《周易》在歷史上和自然科學曾經(jīng)有過各種各樣的糾葛。和天文、數(shù)學,和
物理學的分支“音律學”,和醫(yī)學、生物學,和古代化學,都有過糾葛。然而就
本人所見的材料,則是應受批評著居多。在正史的天文律歷志中,就可以找到不
少用所謂“易數(shù)”去掩蓋歷法數(shù)據(jù)的真正來源的事例,也有用陽動陰靜的所謂
“易理”去否定天文學對日月視運動的觀測數(shù)據(jù)的事例。而借助《周易》推動某
項科學成就的誕生,或者推動某類科學發(fā)展的情況,則沒有見到。近二十年來,
所謂“科學易”的研究,其成果也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但未見這項研究能提
出那怕一項確切的根據(jù),說明中國古代某項科學成就的出現(xiàn),某門新的學科或者
分支的誕生,是由于《周易》介入的結果?;蛟S,在“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
中國古代這些成就是不足道的。所以他們從《周易》中,從河圖、洛書中,從太
極圖中所找到的,都是外國人所發(fā)明的成就。比如二進制,比如相對論、互補原
理等等。在某些“科學易”的研究者看來,凡是科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一切,《周易》
中早就有了??茖W尚未發(fā)現(xiàn)的,《周易》中也早就有了,只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因
此,有人宣稱,依賴《周易》,中國將稱霸世界;依賴《周易》,將使二十一世
紀成為中國的世紀。

  “科學易”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周易》中的算命術也成了科學:預測學。
于是,算命術就堂而皇之的混進了科學殿堂。而那位造謠說“黨中央肯定了他”
的所謂“易學泰斗”、實際不過是算命先生的邵偉華,他的代表作就叫做“周易
與預測學”。可以說,“科學易”的研究,對科學的發(fā)展沒見什么成效,倒是為
算命術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學術保護。

  “科學易”的研究者之中,有人認為用《周易》可以預測地震。十多年過去
了,不見他們的研究有什么進展?也有的“科學易”研究者宣稱,中醫(yī)師必須懂
得《周易》。也是十多年過去了,不知是否有中醫(yī)師借助《周易》獲得了新的成
就。本人不懂地震學,也不是中醫(yī)師。但對《周易》略知一二,深知《周易》沒
有這樣的功能,也深信這樣的所謂研究不會有什么實際效果。

  1999年以前,“周易熱”和“科學易”的研究,和偽氣功,和特異功能熱的
發(fā)展,是同步的。一些特異功能或者偽氣功大師,紛紛自稱或被稱為易學大師。
一些所謂易學大師,也紛紛自稱或被稱為特異功能或者氣功大師。這都是人所共
知的事實。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楊振寧教授講話了。他說,不,不是這樣的?!吨芤住?br>中沒有人們所說的那些科學成果,《周易》也不是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動力,甚至還
起到了一種阻礙的作用。這對于長期沉溺于“《周易》熱”、“科學易”氛圍中
的人們,無疑于石破天驚。于是引來了迅速而激烈的反對。有人甚至不無輕蔑地
說,楊教授缺乏易學的基本常識。楊教授是物理學家,缺乏易學常識是非常可能
的。然而許多自稱為易學專家的人們,幾乎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天人合一,
但是他們是否弄清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值得懷疑。因此,他們不僅缺乏易學
常識,更缺乏楊教授對于科學和《周易》相互關系的清醒意識,缺乏一個學者對
待科學問題的那份真誠。

  《周易》是促進還是阻礙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fā)展,是個可以爭論的問題。然
而楊教授的講話,對于二十年來的“《周易》熱”,無疑是一種振聾發(fā)聵的聲音。
他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去反思:《周易》對于科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周易》
在傳統(tǒng)文化中究竟處于什么地位?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傳統(tǒng)文化中又
究竟處于什么地位?進而,我們究竟應當如何對待《周易》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資 料

  《春秋繁露·陰陽義》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四庫提要·周易口義》
  瑗生于北宋盛時,學問最為篤實。故其說惟發(fā)明天人合一之旨,不務新奇。
如謂天錫洪范為錫自帝堯,不取神龜負文之瑞。(可以賜人以洪范之天)

  《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
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童溪易傳》卷30
  圣人以天道人事本無二理,故其興易也,即人事以明天道,非舍人事別有所
謂天道也。上系曰,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是也。故于此而
曰變化云為,一天人也。夫天下之吉兇,與天下之亹亹者,即人事也。而圣人定
之成之,則以天道律人事也。人有言而云,有動而為,無往而非天道。則得圣人
所以興易之意矣。且夫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吉事歟,則必有上天所降之祥。人之事
有得夫易之象事歟,則必知圣人所制之器。人之事有得夫易之占事歟,則又知遠
近幽深之來物。凡此皆天道也。孰謂天道人事之為二乎。夫惟天道人事之無有二
也,故天地設位于上下,而圣人成能于兩間。此乾坤之德所以全盡于圣人也。所
謂人謀,即成天下之亹亹者是也。所謂鬼謀,即定天下之吉兇是也。天人合一,
幽顯無遺,則百姓……(賦人吉兇之天)

  《大易集說》卷10
  圣人以易簡之道成能于兩間。人謀者,天下之亹亹是也。鬼謀者,天下之吉
兇是也。天人合一,幽顯無遺。(錄上文)

  《易經(jīng)蒙引》卷一上
  至微之理,如乾元亨利貞,便是從乾道大通而至正上來。坤利牝馬之貞,便
是從陽全陰半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上來。干豈不是性命耶。是以學須見到天人合一
處。(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周易辨錄卷四
  人道必本于天道。天道之外無所謂人道也。率性之謂道,而性則命于天。天
人合一之理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易像鈔,卷四
  邵子曰,時有否泰,事有損益。圣人不知隨時陰陽之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
圣人不知隨事?lián)p益之道,奚由知權之所為乎。此損益否泰相通序雜天人合一之義。
(賦人吉兇之天)

  《易經(jīng)通注》卷七
  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朱子謂此節(jié)在此無所屬。今詳繹之,當與下六節(jié)共為一章。蓋易獨此爻直說
天祐,而所以祐者不言,即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也。形上形下,天人合一。故為神
明默成者順也。(賦人吉兇之天)

  日講易經(jīng)解義,卷一
  卦辭不徒曰元亨利貞,而必首之以乾者,誠以天道惟干,故四德屬于天。圣
人之法天亦惟干,故四德歸于圣。天人合一之道,一干之至健而已。(賦人以仁
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一
  君子體之以鼎,乃天下之重器。猶人君所居之位,乃天下之重寶。鼎不正則
所受之實無以聚,位不正則所受之命何以凝。故敬慎以正其內而存于心者,戲渝
之必袪。端莊以正其外而持諸躬者,跛倚之必戒。則所發(fā)皆正言,所行皆正道。
于以上凝天命,自然鞏固而無傾危之患矣。按,正位凝命,乃身世交盡之功,天
人合一之道。(天命之天)

  周易象辭卷一
  上九時潛而潛,時見而見,時惕而惕,時躍而躍,時飛而飛,時亢而亢。天
人合一,動靜隨宜,乘此六龍以御于天。
  五以陽剛中正有孚之至德,化邦如養(yǎng)子,應天如信心。天人合一而群,歸之
誠中形外,可謂盛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
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


  周易函書約存?序
  周易非占卜之書也。淺之則格物窮理之資,深之則博文約禮之具。精之則天
人合一之旨,體之則參贊位育之能。是全體大用之要歸。
  又:卷首上
  易象所闡,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應之機。故言圣道者,未
有不體用流通而無間,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謂一以貫之者也。
  又卷首中
  又以圣人作易,無非發(fā)明天人合一之道。故遂合天道人事而兩擬其象,使知
上下二語,果能見得相通道理,果能通于卦德,果能不執(zhí)于卦德,則天人合一之
旨當即在是。
  又卷二
  故曰,周易為天人合一之書。(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周易函書約存?注卷一
  圣人之道,盡在易象春秋。易象則大本大用全具無遺,天人合一之道盡在其
中。春秋全顯大用,天人感應之機盡在其中。讀易而不達天人渾一之道,讀春秋
而不達天人感應之機,烏識一貫之道哉。夫道之大原出于天,則天之所生,自應
與天同此性命。然蚩蚩之氓未能盡喻精深,是則體天立極繼天宣化,將圣人是賴
矣。至其間生生不息之機,天人合一之秘,藏于至深至隱之地,寓于未開未辟之
先,此大道之真源,非可意識測度。
  又:別集(多條)
 ?。ù笠馔希事裕ㄙx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又(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尚書疑義,卷四
  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盡,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謹。
堯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紀,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謹于此。蓋一以敬
授人時,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使人敬事之天)

  尚書日記卷一
  馬端臨謂陶唐氏以前之官,所治者天事。以后之官,所治者民事。太皞勾芒
數(shù)圣人者,生則知四時之事,歿則為四時之神。成周六官,系以天地四時。蓋于
民事之中,猶寓以治天事之意。所論太皞成周得之,至謂天事民事古今之官有異
治,則不知天人合一之理也。略于天事,自后世不知財成輔相之道而失之爾。
(使人敬事之天)

  書經(jīng)衷論,卷三
  召誥首言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此言天命之不可恃也。下即舉夏
商而暢言之,歸重于顧畏民碞。末乃結之曰,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此以諴民為
永命之本,示以天人合一之理也。(天命之天)

  詩經(jīng)通釋卷十一
  夫為政不平以召禍亂者,人也。而詩人以為天實為之者,蓋無所歸咎而歸之
天也。抑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焉,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賦人吉
兇之天)

  詩經(jīng)疏義會通,卷十一
  抑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焉,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焉,后皆放此。(同上)
  輯錄輔氏曰,初言天而后止言人者,天人一理,人心說則天意解矣。先生?
明有以見君臣隱諱之義,有以見天人合一之理之說。(賦人吉兇之天)
  又見《詩經(jīng)大全》、《欽定詩經(jīng)傳說會纂》。

  讀詩質疑,卷十九
  朱注,為政不平以召禍亂者,人也。而詩人歸之于天,見君臣隱諱之義焉。
見天人合一之理焉。(以上注實際是朱熹的意思,所以影響深遠。)
  朱氏曰,國之危亡,以為人事歟,則日月剝蝕、山崩川竭未可盡責之人也。
以為天意歟,則武丁因桑榖而復成湯之業(yè),宣王因云漢而繼文武之功,未可盡歸
之天也。君子以人合天,不諉于天。以義制命,不諉于命。是以轉禍為福,轉亂
為治。天也,有人焉。使王能平其心以任尹氏,尹氏能平其心以用君子而不以小
人間之,則豈至于危亡而不可救哉。(賦人吉兇之天)

  周禮全經(jīng)釋原,卷六
  然天人之際,幽明之理,未嘗不相感通。其召變致祥,捷于影響。人所難知。
惟圣人洞于幽明之故,制為天神地示人鬼之三禮,以祀以祭以享而感格之。作為
聲樂以感召之。其始也以人而事天,其終也天亦不違乎人。至于天人合一,精神
流通,而三才各得其所矣。故五官所掌皆人也,而宗伯之三禮,所以理天下之幽
者,禮樂鬼神幽明得所。此設立宗伯之本意,是皆出于天敘天秩感應自然,而非
出于人為者也。(賦人吉兇之天)


  大學疏義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傳之此章釋新民耳。而引其命維新之詩,以常情觀之,似不切者。無他,不
過以天命別作一件符瑞休征之應耳。卻不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所謂
天人合一之理。夫民之新與天命之新,非二事也。蓋自文王新其德于上,而天下
之民自然被服其化,無不新者。則是舉天下之民皆新于圣德之下,而無一人自外
者,此即天命之維新也。(天命之天)

  日講四書解義卷二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此一章書是子思正道統(tǒng)之旨,以明天人合一之理。首節(jié)乃先言道之所自來也。
子思曰,學問之理莫精于性命,圣賢之功莫大于道教。世亦知性道教之名,果何
謂哉。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
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
理無不統(tǒng)于其間。其稟受賦畀,即如天之命令,所謂性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
性之天)
  又卷二十五孟子
  性固當知,而又貴有以養(yǎng)之。性之純然不雜,宜常順而不悖。勿忘勿助,不
使違乎自然之則。心與性皆天之付于我者。存飬如此,則天理常存,即所以奉承
乎天而無違也。君子事天之學如此。然使知天事天,猶不能不惑于夭壽之故,而
修身之學怠焉。非仁智之盡也,惟盡心知性至于洞徹之極,而夭壽不以貳其心。
存心養(yǎng)性以修其身,而俟夫命之自至,則天所付于我之理,毫無虧欠。而命自我
立矣。豈非知天事天之全功乎。人主繼天立極,時與天命相陟降。惟當格物致知
以窮理,存心養(yǎng)性以修身。與天地合其德,又何天之不可知,何天之不可事,何
命之不可立哉。故禨祥禍福,數(shù)也。而知天不在乎是。郊壇享祀,文也。而事天
不盡乎是。禱祀鬼神,妄也。而立命不系乎是。夫亦求之于身心性命之實,天人
合一之理而已矣。

  四書講義困勉錄,卷三十七
  或有意祈福而為行法謀,則假法之心便是衡命要命之心,即屬棄法。豈君子
天人合一之學,又而已矣。(天命之天)

  松陽講義卷三
  謂天之於穆而能不已,文王之德之純獨不能不已乎。此只要添出不已二字來,
以湊成至誠無息之意耳。只在文王心中言,不是天人合一之謂。言外便見惟至誠
所以自能無息,不待言勇。

  宋史卷四百十六(王萬對皇帝言)
  天命去留,原于君心。陛下一一而思之,凡惻然有觸于心而未能安者,皆心
之未能同乎天者也。天不在天而在陛下之心。茍能天人合一,永永勿替,天命在
我矣。(天命之天)
  又見《續(xù)通志》“君”作“軍“
  又見《歷代名臣奏義》卷十三
  又見《浦陽人物記》卷上

  金佗續(xù)編,
  至紹興之八年,金以河南陜西歸我以怠我軍。至十年而奄至。而我之諸將受
命四出,所在捷奏。而武穆克復州縣之功,為諸將冠。蓋自建炎用兵以來,而我
之諸將始皆精熟。老者如百煉之鋼,少者如發(fā)硎之刃。縱橫捷出,無不如意。此
正天人合一之機。(賦人吉兇之天)

  明儒學案卷五十四
  夫此學乃乾坤所由不毀,何可一日廢也。似更當推廣,而俾千百學校億萬章
縫無不講,以及農工商賈無不講才是。而其機則自上鼓之。若得復辟召之典,羅
致四方道學,仿程子學校之議布之天下,以主道教于一切鄉(xiāng)學社學之眾,漸次開
發(fā)而申飭。有位之士,以興學明道為先圖。其學則以躬行實踐為主。隨其人之根
基引之入道,或直與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真臻悟境,或以修求悟。夫天人合一,
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則淺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見《明儒言行錄》卷二

  明儒言行錄卷五
  物不交于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則天地自我而定,
萬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豈有待于外哉。(大中書院記)(賦人以仁義禮
智本性之天)

  欽定日下舊聞卷一百六
  圣祖之心,以為心夙夜孜孜,惟冀雨晹時若。盈寧康阜,用諴和萬民。甲辰
春雨澤?愆,爰詣茲潭,特申祈祝?;罔幹螅陸獣r。三月初,甘霖疊沛,
遠近沾足。二麥豐登,朝野同聲,罔不歡慶。蓋感應若斯之捷也。朕惟天人合一
之理,莫大于誠。而幽明昭格之幾,莫先于敬。傳曰,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
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愛養(yǎng)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陰陽之沴而干天地之和。
(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湖廣通志卷一百二
  楚紀序   廖道南
  仁人事天如事親,孝子事親如事天。是故紀皇運欽,天道也。……是故紀孚
諫敕,天命也。……紀稽謀體天心也……暨修祀儀成典及大明會典,有以見圣祖
神孫,天人合一之文。(敬事之天)

  經(jīng)義考卷五十
  方正楊先生合二圖?。先儒議論剖析詳明。謂非深明易道者耶。且言孔子云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謂天人合一事,而與前二圖無干涉,實有卓然之
見者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張子全書·正蒙》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
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見《性理大全書》卷六
  又見《張子抄釋》卷二
  又見御纂性理精義卷二

  上蔡語錄卷一
  邵堯夫直是豪才。嘗有詩云,當年志氣欲橫秋,今日看來甚可羞。事到強為
終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中龍虎忘看守,棋上山河廢講求。又有詩云,斟有
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系經(jīng)綸。卷舒萬古興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此人在風塵
時節(jié),便是偏霸手段。學者須是天人合一始得。
  又見性理大全書,卷三十九

  讀書錄卷六
  太極圖說,不過反覆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健順五常之性。蓋天人合一之道也。
(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七
  春秋于災異不言事應,而事應具存。見天人合一之理。天命甚微,圣人所罕
言,春秋多言之。皆微其辭。(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又卷十
  太極圖見天人合一之妙。
  續(xù)錄卷一
  人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元亨誠之通。寂然不動者,利貞誠之復。天人合
一之理也。
  又續(xù)錄卷十二
  伊尹言,顧諟天之明命,見天人合一之理。自是而后,圣賢之言天命者,皆
原于此。(天命之天)

  大學衍義補卷九十二
  五星不失其次,吾德政之修于此可見矣。日月之或有薄蝕,五星之或有變動,
則吾德政之闕于此可見矣。因在器之天而觀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
則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格物通卷七
  蓋一德者,天民一者也。人君具此一德,而上下應之者何邪。以一體故也。
故人君者,一念一則天人合一,念二三則天人離。天人相與之際,可不畏哉。
(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又卷二十
  洪武十九年正月,上坐東閣。因與侍臣論仁智。上曰,圣人篤于仁,賢者不
舞智。若姑息之仁,不為愛物。奸欺之智,足以禍身。又論天人相與之際。上曰,
天人之理無二,人當以心為天。論儉。上曰,不可儉者祭祀,然祭不可瀆。不可
儉者賞賚,然賞不可濫。
  臣若水通曰,天地之□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人與天本一理也。人茍體
認天理于心,無私蔽之累。則一念之愛足以利物,而不為姑息之小仁。一念之明
足以周身,而不為奸欺之私制。一念之節(jié)制,時豐而豐,時儉而儉,而不為違道
之豐儉,皆天理之流行矣。天理流行,與天心合矣?;首媾c侍臣之論及此,其天
人合一之心乎。仰惟圣明體皇祖之心,則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家國天下永荷其無
疆之休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劉子遺書卷二
  有顯微合一之說,鬼神之為德是也。有天人合一之說,闇然而日章,上天之
載無聲無臭是也。然約之則曰慎獨而已。
  天命一日未絕,則為君臣。一日既絕,則為獨夫。(天命之天)

  御定孝經(jīng)衍義卷六
  誠者,天之所以為元亨利貞,人之所以為仁義禮智。天人合一之理也。(賦
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四十三
  真德秀曰,舜受終之初,察璣衡以揆七政之運。正如人子之事親,伺候顏色,
惟恐一毫少咈于親心。此大舜事天之敬也。
  ……若昊天敬授人時,舜典首言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天人合一之理,二帝
之所見者同也。(敬事之天)

  御覽經(jīng)史講義卷一
  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行健之謂也。文王之德之純,不息之謂也。斯天
人合一之學,圣人首于乾象著之與。
  又卷十二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誠于靜,斯神于動。而天下之理,胥渾
化于何思何慮之天。斯則圣學之極功。人君憲天而出治,至此乃為天人合一之道
矣。
  又卷三十
  謹按,此言天人合一之致,而父天母地者,當修其養(yǎng)氣盡性之功也。(敬事
之天)(天命之天)


  思辨錄集要卷一
  人初生時,本自天人合一。其岐而二之者,氣稟物欲害之也。圣人能贊化育
參天地,只是全受全歸。(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二十三
  中庸一部書,句句言人道,卻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始是天人合一。問
博厚高明悠久,是單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處,言圣人與天地同一博厚
高明悠久。而末舉文王以為證。?得此意,則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偸鞘ト伺c
天地同之也。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盡已性盡人性盡物性。(賦人以仁義禮智本
性之天)

  榕村語錄卷二
  如前人解,若放意大膽皆合天。則此豈似圣人語。不逾,原是剛剛的能不過
乎矩而已。然至此才是形神相應,天人合一,道器一貫,理氣渾融。知到行即到,
目到足便到也。
  又卷七
  鬼神若說向造化便無著,即祭祀之鬼神也。圣人說道理,天人合一。若行
事不能通神明,不謂之盡性。
  又卷八
  是申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以下是說天人合一,而以文王結之。大哉圣人之道。
至至道不凝,說圣人,是對唯天下至誠節(jié)。尊德性節(jié)對致曲節(jié),居上不驕節(jié)對前
知節(jié)。是學圣人愚而好自用。至不信民弗從,是申待其人而后行。其人要得德位
兼隆,方能修德凝道。夲諸身,照尊德性。征諸庶民以下,照道問學。此節(jié)及知
天知人節(jié),是申尊德性。道問學節(jié),世道世法世則及有譽節(jié),是申居上不驕節(jié),
言其不止于保身,而且為萬世法。以下亦是說天人合一,而以孔子終之。(賦人
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十二
  常疑卜筮不過一事,系辭如何那樣神奇其說。看來古人無事不用稽疑。馬必
卜,御必卜,葬必卜,遷國必卜,疾病必卜,祭日必卜。蓋人刻刻與神相通,天
人合一。后世信邪尚?,而敬天尊神之事,反置不講。此陰陽所以不和而災害所
以時至。(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赤水元珠凡例
  一采用經(jīng)史國典群書諸雜家言,統(tǒng)計二百六十五種。非徒騁博洽資口吻也。
以為不廣搜遠引,不足發(fā)明天人合一之旨,與圣賢立功立命之意。

  皇極經(jīng)世書解卷十一
  補注,若復言七日來復,是辟之于未然。臨言至于八月有兇,是闔之于未然
也。黃氏畿曰,君子之于小人常有以養(yǎng)之,未嘗不合為一。小人之于君子常有以
害之,未嘗不判為二。與其使小人傷君子,寧使君子養(yǎng)小人。圣人于君子則長之,
于小人則消之。其消長也不驟,則其闔辟也無跡。使天下被君子之澤,而小人亦
與受其賜焉。此圣人之妙用也。以上發(fā)明后天理數(shù)辭象變占,皆天人合一之義。
而先天象數(shù)亦因以見焉。(賦人吉兇之天)

  天原發(fā)微總目
  曰變化。言天有天之變化,人有人之變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說終之。深有見
于天人合一之理。(敬事之天)

  卜法詳考卷一
  一坼之微,有首足中外之辨,有俯仰開合舒斂之分。而無窮之妙義具焉。是
天人合一之機緘,隱顯流通之妙諦也。(賦人吉兇之天)

  三命通會卷一
  不思人立而天從之,人感而天應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義,天人合一之道也。
(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圖書編卷八
  讀洪范者,當知天人合一至理。圣人嚴感應之機,詳著五事修廢與五行征應
之論,特其理微妙,不可跡拘耳。劉向作洪范五行傳,其言某事致某災,某災應
某事,捷若形影,破碎分析。世以災異之學病之,而遂疑念用之疇或未可盡信。
夫人君事天如孝子事親,日候其顏色喜怒以為己之悖順。此所謂念也征而休焉。
修之當如是。(可以與人感應之天)(敬事之天)
  又卷九
  嘗莊誦大雅之詩,而深有信于天人合一之學,非徒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相感通
己也。蓋惟天人之合一也,其生也神與天俱,其亡也神與天游。無生死存亡,無
古今終始也。
  可見文王之與天也,昭事默順,存天神合天德,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則其亡
也,于昭陟降。神即天之神也,德即天之德也。又何生死存亡之間哉。觀武王陳
師牧野,三千人惟一心矣。猶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天人合一,茲益明矣?;?br>曰文王天人合一,誠哉無死生無終始也。
  以下六卷中之天人合一……[略]。

  重編瓊臺稿,卷九
  雖然,君之所以為此者,非君之自為也,承天之意也。能承天之意,則能受
天之命矣。受天命者必奉天焉,奉天者必大報天焉。君秉誠以事天,天垂象以示
君。必致乎精禋感格之誠,必謹夫象緯災祥之故。如是則天人合一。天不在天而
在君矣。天之心則仁愛人君,君之心則仁愛生民。民之生也,性天之理以為其心,
形天之氣以為其身。(敬事之天)(可以與人感應之天)(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
之天)


  一峰文集卷五大中書院記
  物不交于我矣。物不交于我則我之所以為我者,非人也,天也。天人合一,
則天地自我而定,萬物自我而遂,中自我而大矣。(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升庵集卷四十五
  張子曰,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別。
浩然之氣乃吾氣也。又曰天人合一,已是剩一合字。其言妙得孟子配字之旨。
(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楊忠介集卷十三
  和人韻四首。能從定里息奔馳,即是天人合一時。往哲藩籬吾剖破,動無方
所靜無私。

  荊川集卷一廷試策
  立法以任人,任人以安民,則人心和而天地之和亦應矣。于此見上下交修之
責焉,見天人合一之理焉。蓋自古帝王敬天勤民以致天下之治者,其要端在乎此
而不可易也。我皇帝陛下上畏天變,下究民隱,臨軒一詔,于知人安民二者拳拳
焉。(敬事之天)(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少墟集卷十二
  立命合知天事天言之,即易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至此則天人合
一,而造化在我矣。

  仰節(jié)堂集卷八
  隨其人之根基引之入道?;蛑迸c天通,或以人合天,或直臻悟境,或以修求
悟。夫天人合一,修悟非二。舍天而言人,舍悟而言修,則淺矣。

  世宗選皇帝御制文集卷十四
  朕惟天人合一之理,莫大于誠。而幽明昭格之幾,莫先于敬。傳曰,先成民
而后致力于神。又曰,民和而神降之福。朕愛養(yǎng)元元,惟恐一物失所,致陰陽之
沴而干天地之和。(同前)

  兼濟堂文集卷三
  誠有如考亭所謂俗儒異端之者,若果知博文約禮之為仁,明善誠身之為豫,
立戒懼慎獨之為勿自欺,存心養(yǎng)性之為事天。天人合一,內圣外王,寧外此而他
求乎。(賦人以仁義禮智本性之天)
  又卷九
  廟堂之上,隨時調燮。天人合一,固難以預定也。
  又卷十四
  夫天人合一之大原,而不忽其用力之方。于是乎窮理之學,乃以有功于天下。

  鐵廬外集卷一溧陽潘天成撰
  勿庵梅先生訓言,湯世調先生之學,學人道而合天道。梅定九先生之學,學
天道而合人道。兩先生皆天人合一之學也。先生諱文鼎,字定九。宣城人。
  氣質之性不齊,故戒懼慎獨,變化有形有聲之氣質,以復無聲無臭之天載。
觀中庸首章與末章可見矣。天人合一,方是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也。
  蓋古人舉其要,后人盡其詳。然終不能出堯典乃命羲和數(shù)節(jié)也。天成深察先
生議論,處處要天人合一元善之氣暢滿于中,庶?有康節(jié)之遺風焉。
  如洛下閎鮮于妄人李淳風之流,止能明其數(shù)而不能得其所以然之理。終非天
人合一之學也。至宋濂溪著太極通書,明天人合一之旨,二程張邵繼其緒,朱子
集其成。
  又外集卷二
  此圖天人合一,乃湯世調梅定九兩先生心法之傳也。桐城方明善公子廷尉大
鎮(zhèn)公孫中丞孔昭曾孫學士以智元孫田伯位伯素伯有懷及南豐湯惕庵建昌揭子宣諸
先生皆如是說。凡我同人,須熟玩焉。劉母楊孺人六十壽序,甚矣哉。貞烈之性,
感天地鬼神,天地鬼神佑貞烈者,至奇也。非僅佑貞烈也,將以風感百世矣。天
地鬼神之佑貞烈多矣,有必死而不死有死而如不死……(賦人吉兇之天)

  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十
  新建太倉州碑記略,桑悅凡事天蟄其機而人啟之。天無為而無不為,人為而
實無為。事之順天,猶納履赤趾,畀裘粟肌,騁途之夷,應以車輿。人心恬愉,
悠久永宜。設若違天而行,強以智力為之。在人為贅疣,在木為寄生。人欲去之
惟恐不速,果能堅凝于無期邪。天機之,人成之。人之所為即天之為。故曰天無
不為而人無為,天人合一之道也。

  文章辨體匯選卷六百四十一明賀復征編
  日記三
  詔獄慘言。善言天者必驗之于人。人事而不能征實于天,則七政亦具文矣。
客少嗜象緯之學,長而彌篤。披霜沐露,幾歷分至。遂能于渾蓋二家會其微眇。
乙丑春冬,旅泊都下,目擊天人之異,為記其本末,以征天人合一之符。使后之
言災祥者采而擇焉。(天啟乙丑楊左六君子事)(可以與人感應之天)

  欽定四書文—本朝四書文卷八
  天命之謂性一節(jié),張瑗中庸明天人合一之旨,即性道教而申其義焉。

  (原載《科學與無神論》2004年第6期)

(XYS20041225)


--
有做得到的事,也有做不得的事。例如早睡早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周易》說卦傳句讀(1-2章)
天與人:儒家天人觀經(jīng)過怎樣演變,才有了董仲舒集大成的天人感應
讀書續(xù)錄 卷五
周易·說卦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傳統(tǒng)史學天人合一思維的形成與演變
劉沅:釋“君子三畏” | 槐軒學說之《論語恒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