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詠秋多是悲涼之聲。最早的悲秋詩文是戰(zhàn)國時代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而變衰?!边@是一幅凜冽的悲秋圖,讀后令人心寒。古人悲秋,常悲國家多戰(zhàn)亂之苦痛。唐朝詩人王昌齡《邊愁》詩云:“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fēng)秋。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秉S昏時孤身獨坐,臨秋風(fēng)吹起羌笛,寄情關(guān)山月,感時傷懷,表達了邊塞征人思妻愁苦之甚。
悲秋之作,悲廣愁深,可算是唐朝詩人杜甫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睆臇|到西,從南到北,無處不秋,杜甫悲秋實有感于國家戰(zhàn)亂、政治腐敗,兼之自己年老多病,蹉跎歲月,余生之年就顯得更短促了。杜甫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登高悲秋,嘆老嗟病,憂時憤世,凄切悲懷。風(fēng)、猿、燕、木、江、病、鬢、酒共融一體,共縈一心,同牽一情,同表一愁,可謂詠秋悲涼詩作之一絕。
古人詠秋,也常詠嘆秋日里的怨恨,秋怨之多、秋怨之深,別有一番情調(diào)。唐朝詩人王維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初秋月夜,少婦的輕羅絲衣不愿更換,獨抱精美的銀箏,輕輕撥彈。由于夫君遠征,自己心怯空房不忍歸去。少婦的怨思描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怨秋之作,最著名的當(dāng)推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睂m女在玉階佇立,癡望皎皎秋月良久,連羅絲織襪都被夜露打濕了。宮女最后從玉階回到室內(nèi),仍依依不舍地望著秋月,深夜不寐。這首詩寫盡了幽居宮女的哀怨,它的藝術(shù)特色在于不正面寫“怨”,而是把怨意從望月的動作和神情中體現(xiàn)出來。
同是詠秋,由于人的處境、心緒、視角的不同,色調(diào)也有別。王維還寫了一首題為《山居秋暝》詩:“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描繪了山中秋意晚景,明月承“晚來”,清泉承“新雨”,松、石承“空山”,因浣女歸而竹喧,因漁舟下而蓮動。詩最后兩句說,春芳要消歇就消歇吧,秋光大好,而王孫依舊可以待在山中。這首詩描繪了山居秋暮的幽靜美妙景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全詩結(jié)構(gòu)別具一格,語言清新明朗,意境雅潔優(yōu)美,讀來令人心怡神爽,表達了作者陶醉山林自得其樂、自取其喜的志趣和情懷。
唐朝詩人王勃在一首《滕王閣序》中,有兩句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薄奥湎肌睂Α扒锼?,“孤鶩”對“長天”,對仗工整貼切。秋水長天,水天一色,兩相襯映,落霞流金,孤鶩凌空,意境開闊高遠,情致深婉飄逸,充滿了喜悅、歡暢、曠達的意蘊和情調(diào)。這是一幅大自然和諧、優(yōu)美相融合的秋暮水墨畫面,千百年來盛傳不衰。清朝文人紀曉嵐寫江面漁船的一首七絕秋詩更為奇妙:“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占一江秋?!蹦憧?,江面秋景寫得何等生動別致,何等神韻清麗。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喜秋之作,全詩歡暢明快、輕巧靈動,讀后使人心清神舒,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穿透力和感染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