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豐后人
圖:來自網絡
臘月的休息日,陰雨天貓在家里,便隨手翻看起一冊精裝本《豐子愷作品精選》,其中一篇散文《過年》讓我停了下來。
記得是2015年的夏天,我們一行到桐鄉(xiāng)采風,桐鄉(xiāng)作協(xié)陳主席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看了烏鎮(zhèn),看了矛盾故居,看了木心紀念館,隨后還帶我們來到桐鄉(xiāng)市“古吳越疆界”的石門鎮(zhèn)。
在古運河橋頭的“大井路1號”,不經意間“豐子愷漫畫館”出現(xiàn)了,那里是豐子愷的故鄉(xiāng),參觀過后,陳主席還為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套豐子愷作品集,只是幾年來還未認真去讀而已。
眼下時近年關,讀著豐先生的《過年》文章正合時宜,且讓我們跟著文學藝術家豐子愷先生,走進中國傳統(tǒng)的年味。
有人問,文章的高境界是什么?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談寫作》中有這么一句話:“語體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說話一樣?!必S子愷的《過年》“如說話娓娓道來”,他采用了用時間的順序完成全文,更顯明了好讀,語句流暢,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散文《過年》一開始直入主題,“我幼時不知道陽歷,只知道陰歷。到了臘月十五,過年的空氣開始濃重起來了。”
我們從中知道,豐子愷的家鄉(xiāng)那時的“年味”是從臘月十五開始的。各戶的雇工就要停業(yè),準備回家了。店鋪主人也要置一桌酒菜,表示答謝,為雇工送行,算是提前舉辦的年酒。
然后,從“臘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著筆,臘月二十七、大年三十,農歷正月初一、初二、初五,直至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是一個元宵佳節(jié),二十日,染匠司務下來,各店照常開門做生意,學堂也開學,過年也就全部結束?!?/p>
作為文學大師的豐子愷先生,在具體的描寫中,并不是簡單的流水賬,而是有重點地去突出了幾個關鍵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送灶”——“廿三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來吃。吃過之后,黃昏時分,父親穿了大禮服來灶前膜拜,跟著,我們大家跪拜。拜過之后,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山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里?!?/p>
“臘月二十七”——“二十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錫制的香爐蠟臺……絕大多數(shù)人家廿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關門。
我們約伴出門散步,買花炮?;ㄅ诜N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劈劈拍拍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p>
“大年三十”——“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
《過年》一文還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的家庭美德。如母親的勤勞善良——“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雞,擺法大有道理:雞頭向著誰,誰要免職。所以上菜的時候,母親還是當心,上菜時關照仆人,必須把雞頭向著空位;父親的厚道節(jié)儉——“我的父親不愛吃肉,喜歡吃素,我們都看他樣。所以我們家里,大年夜就燒好一大缸蘿卜絲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
每餐盛出一碗來,放在鍋子里一熱,便是最好的飯菜。我至今還是忘不了這種好滋味”;鄰里的和睦相處——“我們這廳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邊是五叔家,左邊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時祭起年菩薩來,屋子里燈火輝煌,香煙繚繞,氣象好不繁華!”“年初一上午忙著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燒賣,上酒館,買花紙(即年畫),看戲法……”一派春節(jié)里的祥和氣象。
豐子愷不愧為是偉大的作家、畫家、教育家,他筆下的《過年》如詩如畫,他那富有人情味的語言,是對過往春節(jié)的懷念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其中的許多年俗已經牢牢地鑲嵌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