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夢想的。在科舉時代,“連中三元”可能是學子們共同的“夢想”。
所謂“連中三元”,即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實際上,且不說“連中三元”,即便是退而求其次的“連捷”(頭一年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次年會試接著考中進士),也是不容易實現(xiàn)的。查閱史料可知,終其一生都考不中進士的舉人比比皆是——嚴格說的話,能從秀才考中舉人就已經算是燒高香了。
也正是因為進士難考,不少舉人在屢戰(zhàn)屢敗之后都會選擇“躺平”——要么安心在老家當個鄉(xiāng)紳(舉人有一系列的特權),要么爭取以級別較低的官位直接參加工作(舉人有做官的資格,朝廷通常通過大挑等制度來給舉人分別官職,但很顯然是僧多粥少)??傊?,就是放棄繼續(xù)考進士。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一個“躺平”的機會就擺在了萊州府掖縣籍舉人綦才的面前(注:綦qí,這一姓氏在膠東半島西部的萊州、平度、高密等縣市分布較多)。
綦才,字桂亭,出身于掖縣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綦鯨是貢生出身,曾在南和縣擔任過教諭(主管教育的官員)。而在父親的基礎上,綦才更進一步,在萬歷癸酉科(萬歷元年,1573年)的山東鄉(xiāng)試中,他成功考取舉人。
取得舉人資格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進士。家人親友們自然希望綦才能夠“連捷”。但可惜的是,他不僅次年沒有考中,并且在接下來十二年的時間里(會試三年一次),始終與進士無緣。
到了萬歷十三年,作為一名老資格的舉人,綦才得到了做小官的機會——朝廷一紙令下,安排他到相鄰的登州府,去擔任蓬萊縣教諭的職務。
十多年考不中進士,如今又當上了小官。在很多人看來,綦才應該是要選擇躺平了。然而,綦才自己卻不這么想。
一來從掖縣到蓬萊的路途比較近,上任并不消耗太多時間;二來教諭的工作相對清閑,本身就有大把的工夫來讀書。到崗之后,綦才就一邊工作,一邊繼續(xù)準備考試。
明清時期,舉人在做了官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考進士。綦才在萬歷十三年上任蓬萊,萬歷十四年就去參加了丙戌科會試。而沒想到的是,此前十多年考不中,他這次帶職考試,竟然就金榜題名了。
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概率顯然不高,因此《掖縣志》《蓬萊縣志》都專門著以筆墨。《掖縣志》稱:“綦才,由蓬萊教諭登第。”《蓬萊縣志》稱:“綦才,掖縣舉人,十三年任(縣教諭),成進士?!?/p>
在考中進士之后,綦才被重新授予了官職。而“資格”不同,起點自然也不一樣。這一次,他直接成為了“知縣”(河南嵩縣知縣)。幾年之后,又選授為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在任期間,他也取得了一番政績。《掖縣志》稱贊道:“巡視河南,豁積欠無算。”從以上經歷來看,綦才的人生軌跡還是相當勵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