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范圍內,名字叫作“李家夼”的村莊有好多個。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李是傳統(tǒng)大姓,夼又是膠東常見地名后綴,兩者組合在一起的概率自然就比較高。
查詢地圖可知,萊陽、文登、乳山和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均有叫作李家夼的地方。而這次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萊陽的李家夼,位于該市萬第鎮(zhèn)轄區(qū)內。
(▲李家夼的位置示意,這里也相當于萬第鎮(zhèn)和龍旺莊街道的交界處)
從萊陽城區(qū)到李家夼村,大體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就是走308國道,在龍旺莊街道的源水夼村向南轉,翻過一個埡口之后,就可以來到李家夼村。
還有一條路就是經萬第鎮(zhèn)駐地向東,沿著到赤山的公路行駛到富水莊村西側,從那里轉向北,跨過富水河大橋,然后一直走到山路的盡頭。
通過剛才這兩段描述,相信大家差不多可以猜出李家夼村的地形環(huán)境。沒錯,這是一個偏處山溝當中的村莊。
眾所周知,在古代農業(yè)社會,人們多愿意在平坦地塊附近建村,因為這樣有利于開展耕作。而根據村里流傳下來的說法,李家夼的先民一開始相中的地方也并非這里,而是如今山前店鎮(zhèn)的佛殿頭村一帶。
佛殿頭村位于清水河畔,204國道(老輩的官道)從附近經過,誠然是一個理想的建村場所。那么,李家夼的先民是如何從平坦的佛殿頭遷徙到了山溝里的李家夼呢?
相傳,李家夼的李姓先人與佛殿頭的姜姓先人之間是親家關系。原本,李姓住在清水河畔,姜姓住在山夼當中。但古代某一年,這倆親家決定“易地而居”,也就是說,李姓人遷到了山夼里,姜姓人則搬到了清水河畔。
從后世的眼光來看,從平地來到山里的李姓人似乎有些吃虧。不過,當年具體是什么原因要互相交換土地,并沒有確切的說法。
通常而言,因為受到地形影響,山溝里的村莊的規(guī)模一般不會太大,但李家夼卻算是一個例外。李姓人遷居至此后,人丁相當興旺。聽村民介紹,全村最多時有約八百戶人家,并且在歷史上向周邊村莊遷出不少分支??梢哉f,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山村。
此前,我們曾多次從萬第-赤山一帶走過,但卻還未專門探訪李家夼所在的這條山溝。一直到今年,在幫助一位闖關東李姓后人尋找萊陽祖籍地的時候(詳見:一支李姓闖關東后人尋找萊陽縣祖居地,有線索指向萬第鎮(zhèn)周邊),有熱心朋友留言說萬第鎮(zhèn)李家夼的李姓可能有相似的輩分用字。為尋根故,我們便去了一趟李家夼。
打聽村里老人,得知該村的確有若干相同的輩分用字,但排序與闖關東那支并不相同,并無法得到肯定的結論。尋根不易,可見一斑。
尋根雖然暫無結果,但此行卻有別的收獲。既聽到了建村的故事,也領略了這個大山村的風光,稱得上是一次不錯的鄉(xiāng)村探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