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將喲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開端

第一節(jié)  中國遠古時代的人類(舊石器時代)

打制石器、粗糙、一百余萬年至一萬年、三百余處遺跡、群婚→班輩婚→族外婚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

1、元謀人:1965、云南元謀、170萬年

2、藍田人:陜西藍田、80萬年至60萬年

3、北京人:1927、房山周口店龍骨山、70萬年至20萬年、直立行走、用火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智人/古人,二、三十萬年至四、五萬年)

1、大荔人:陜西大荔縣甜水溝,20萬年。

2、丁村人:山西襄汾縣,10萬年。

3、許家窯人:山西陽高縣,10萬年。

4、長陽人:湖北長陽縣。

5、馬壩人:廣東曲江縣。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氏族公社開始產生)

1、山頂洞人:1.8萬余年、黃種人特征、骨針(縫紉)、燧石(人工取火)

2、河套人:內蒙古烏審旗

3、柳江人:廣西柳江縣

第二節(jié)  氏族公社(新石器時代)

由狩獵、采集到鋤農業(yè)、畜牧業(yè);磨制石器使用廣;陶器發(fā)明、使用。

一、仰韶文化

新石器中期;河南澠池縣、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黃河中游;半坡遺址。

同期另有長江下游河姆渡、黃河下游大汶口、東北遼寧紅山文化。母系氏族公社

二、龍山文化

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晚期;1928、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50004000年。

長河下游則有良渚文化:1936年,浙江余杭縣良渚,玉器為主,5000——3700年。

工具進步;家畜種類增多;制陶術進步,冶銅業(yè)出現。至晚期母權制讓位于父權制,父系氏族公社開始形成。與夏、商文化有繼承關系。

第三節(jié)  中國遠古社會的傳說時代

一、盤古

二、三皇

伏羲、有巢、燧人、神農(炎帝)、女媧;黃帝

三、五帝

黃帝、顓頊(音專須)、帝嚳(音酷)、堯、舜。禪讓制。

四、練習題——名詞解釋

1、舊石器時代;2、北京人;3、山頂洞人;4、氏族公社;5、仰韶文化;6、龍山文化;7、半坡遺址;8、丁村人(☆)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第一節(jié)  夏朝的考古發(fā)掘和文化遺址

一、王城崗遺址

20世紀70年代后期;河南登封告成鎮(zhèn);相當于夏朝早期,位置與“禹都陽城”的地望相合。

二、二里頭文化

1959;河南偃師;介于河南龍山文化與先商文化之間。宮殿遺址;銅渣(青銅時代);玉器;酒器;水井遺址。

第二節(jié)  夏朝的鞏固和發(fā)展

一、國家的出現

1、破壞禪讓:禹傳位于益,禹子啟奪位家天下。

2、設立官職:六卿。

3、設立刑法

4、設立軍隊

5、設立貢賦制度

二、少康中興及夏的強盛

1、少康中興:

第三代王太康(啟子)荒淫,兄弟爭位,東夷有窮氏首領羿奪取王位。太康弟仲康孫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積聚力量,重新奪回王位。

2、夏朝強盛:少康子杼向東用兵,征服東夷,夏進入盛世。

三、夏朝滅亡

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第十七代君主桀

第三節(jié)  商族的起源

一、商的先世

1、地區(qū):黃河中下游的部落

2、始祖:契母簡狄吞玄鳥卵生契

二、商朝建國

1、湯滅夏:鳴條之戰(zhàn);伊尹助湯滅夏,放逐湯之孫(第四任王)太甲,太甲悔過復位。

2、商建國: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第四節(jié)  從盤庚遷殷到武丁中興

一、盤庚遷殷

1、屢次遷都:盤庚之前四次遷都,可能與地力耗竭有關。

2、定都于殷:第19代王盤庚第五次遷都,自此至滅亡未再遷徙。

3、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發(fā)現了盤庚所遷之殷,稱為殷墟。商又稱殷商。

二、武丁中興

22任王。武丁統(tǒng)治50余年,四處用兵,獲得勝利,成為最強盛的時期。

第五節(jié)  周族的興起和滅商

一、周族的歷史

1、活動地區(qū):渭水中游黃土高原。

2、祖先:始祖后稷(名棄);公劉;古公亶父;季歷(古公子);姬昌(文王,季歷子)。

二、武王伐紂

公元前1046年牧野(今河南汲縣北)之戰(zhàn),商王紂自焚,商亡。

第六節(jié)  西周后期的社會矛盾及其滅亡

一、西周前期的政治

1、周公攝政

2、管蔡之叛

二、西周中期社會危機的加劇

1、與周邊各族的沖突

南方:前980年昭王伐荊楚失?。晃鞅保耗峦醴ト?,收效甚微;東南:穆王伐徐偃王,滅徐,受到很大損失。

2、內部矛盾分化(朱著84——85頁):

A:裘衛(wèi)銅器:裘衛(wèi)不是顯赫貴族,但富有財物,矩伯、邦君厲等封君用土地與他交換,或出租與他,是對土地國有制的破壞。

B:師旂鼎:師旂屬下不從周王出征,向伯懋告狀,伯懋判處罰金三百鋝,他們拒不交納,師旂只得將判詞記于鼎上。

C:亻朕匜:師亻朕屬下牧牛狀告師亻朕,伯揚父指責牧牛不該與上司訴訟,應判鞭刑一千,另加墨刑。經大赦,只鞭五百,罰銅三百鍰。表明上、下貴族之間的矛盾與斗爭,只能求助于法官,法官所做判決也流于形式,等級制度遭到破壞。

3、民眾的反抗:

二、西周的衰亡

1、共和行政:厲王專利,前841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召公、周公臨時主持朝政(一說由國人共推諸侯共伯和執(zhí)掌王政)達14年,這一年是我國現存史料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2、宣王中興:厲王子宣王派尹吉甫伐西北狁、派方叔南征荊楚,周再次強盛。

3、西周之亡:發(fā)生王位繼承之爭,公元前770年申侯引犬戎,殺幽王于驪山,周亡。

第七節(jié)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一、商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1、甲骨文:發(fā)現于19世紀末,1928年開始發(fā)掘。

2、政治制度:

A:商王(余一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相結合,晚商父死子繼。

B:文官:尹→多尹/百僚→多宰、小臣;武官:亞、服。

C:內、外服制度:內服系王畿,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地區(qū);外服系分封給邦伯的封地。

3、社會結構:

A:貴族:主體為與商王血緣關系較近的宗族,包括“王族”、“子族”、“多子族”。

B:平民階級:“眾”與“眾人”,承擔農業(yè)勞動。

C:“工”與“百工”:從事手工業(yè)生產。

D:奴隸:來自戰(zhàn)俘。

二、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1、政治制度

A:官僚機構:余一人→三公/師保:輔佐周王;太宰:管理政事→卿士竂:“三有事”或“三事”。另有原宗教長官太史:在周王左右備咨詢;內史:起草詔令,出納王命,為王室近臣。

B:分封制:天子封諸侯,以下為卿大夫、家臣

C:宗法制:嫡長子為宗子、大宗,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則為別子、小宗(朱著63頁)。

D:兵制:周六師由周人組成;殷八師由殷遺民組成;虎賁為禁衛(wèi)軍。

E:刑罰:墨、劓、剕(音費)、宮、大辟五刑。

2、社會結構

A:統(tǒng)治者:居于國(征服者建立作為據點的城及其附近的郊)。“君子”與“平民”。

B:被統(tǒng)治者:居于野(國之外的廣大田土)。“野人”從事農業(yè),負擔勞役地租。

第八節(jié)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一、夏的社會經濟

開溝洫引水或排水;《夏正》;傳說鑄造銅器。

二、商的社會經濟

1、農業(yè)

A:農具:耒耜,木石器為主。

B:谷物:禾、黍、稷、麥、稻。

C:六畜

2、手工業(yè)

A:青銅冶鑄業(yè):銅器使用范圍廣。司母戊大方鼎。

B:紡織業(yè):織物有麻布、絲織品綺、刺繡。

C:陶瓷器:以白陶為主;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發(fā)達。

3、商業(yè)

商業(yè)萌芽。海貝可能為交換媒介。小商人出現。

三、西周的社會經濟

1、井田制(★★★★★)

A:形式:土地分為方塊,有公田、私田。

B:地租:農民在公田上為天子、貴族勞作,實即勞役地租。另外提供貢獻及傜役。

C:衰落:西周后期宣王時代。

2、農業(yè)

A:農具:主要為雙齒耒和鏟狀耜。

B:耕作方式:耦耕。

C:人工灌溉:

D:使用綠肥和制造堆肥:

E:農作物:主要為黍、稷,同種作物分不同品種;桑、麻普遍。

3、手工業(yè)

A:官府手工業(yè):“百工”以冶鑄青銅器為主。青釉陶器。

B:民間手工業(yè)

4、商業(yè)

國家壟斷,由“質人”管理市場,交換媒介為貝和銅塊,商品為寶貨、兵器、牛馬、絲帛和奴隸。

第九節(jié)  夏、商、西周的文化

一、夏文化(參二里頭文化)

二、商文化

1、天文、歷法:日蝕、月蝕的記載;較完善的歷法,有閏月。

2、文字:甲骨文單字在4千字以上。

3、宗教迷信:占卜盛行。

4、藝術:饕餮(音貼四聲)紋。

三、西周文化

1、禮樂:周禮繁縟,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有專門職官“樂官”管理。

2、宗教:不像商代那樣神秘。祭祀天神、地祇、人鬼。

3、學校:國人鄉(xiāng)里中設學校,稱庠。

4、典籍:《尚書》、《逸周書》中的一些篇章;《詩經》;《周易》。

5、天道觀:強調天命與德。后者包括敬天、孝祖、保民。

6、科學技術:

A:星宿的記載:《詩經》中有星宿名,記前776年的一次月食的月日干支。

B:地圖:各專用地圖由專門職官掌管。

C西周最早裝置圭表,可以測定太陽年的長度。

7、文字:

A:《金文編》:容庚編,收錄新中國成立前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近3000個單字。

B: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近五百字,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誡,是一篇完整的冊命,反映西周晚期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事實,對研究當時的政治歷史有重要的價值。

C:曶鼎:中國西周中期的青銅器。為貴族曶(或釋舀)所做的禮器1778年清代學者畢沅所得,晚清毀于兵火,僅存有銘文拓本,存380字。銘文共3段。第一段記述周王命曶繼續(xù)祖考,任卜官之職。第二段記述曶先用匹馬束絲, 后改用金(銅)百鋝,向貴族效父贖買5名奴隸之事 ,是發(fā)現的記載西周奴隸價格的唯一史料。

四、練習題

1)名詞

1、二里頭文化;2、少康中興;3、盤庚遷殷;4、周公;5、宣王中興;6、甲骨文;

7、金文;8、井田制;9、國野制;10、國人暴動/共和行政;11、司母戊大方鼎;

12、毛公鼎;13、師旂鼎;14、亻朕匜;15、裘衛(wèi)銅器;16、曶鼎;17、宗法制;

18、有亡荒閱(朱著59頁)。

2)問答

1、夏國家形成的標志。

2、商、西周的社會結構。

3、西周的宗法制與井田制。

4、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國家機構)。

第三章  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476、前221年)

第一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剝蠶抽絲)

一、生產力的發(fā)展

1、鐵器的使用:春秋末至戰(zhàn)國初,廣泛使用鐵器,鍛造“熟鐵”,冶鑄“生鐵”??梢陨罡?。

2、牛耕的使用:

3、施肥、人工灌溉的發(fā)展:楚孫叔敖修建芍陂;灌溉工具有“桔槔”。

4、農學著作出現:《管子·地員篇》記載土壤知識;《呂氏春秋》強調深耕熟耨。

5、農產量提商:魏國平常年景畝產1.5石。

二、水利工程的興修(戰(zhàn)國)

1、魏惠王開大溝:引河水入圃田澤,又引之到大梁。

2、魏襄王鄴令西門豹開渠引漳水灌溉鄴地

3、秦昭王用蜀郡守李冰開都江堰

4、秦用鄭國開鄭國渠

三、田制、稅制的變化(井田制崩潰的過程)

1、春秋的變化

A:從換土易居到轅田制(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區(qū)休耕)。

B:從共耕公田到廢棄公田。

C:從勞役地租發(fā)展到實物地租。前645年,晉“作爰田”(把土地賞賜給百姓);齊桓公“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魯國“初稅畝”(公私土地一律按畝征稅,表明承認私田合法),前590年魯“作丘甲”(兵役、軍賦負擔者由國擴大到野)。

2、戰(zhàn)國的變化

A:實行授田(行田)制:對象為平民;性質為國有;數額為百畝

B:農民承擔田租和力役:田租為十一,并交芻稿。

四、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

1、手工業(yè)

戰(zhàn)國官府手工業(yè)分工細密,有木、銅、玉、陶等工種;冶鐵、紡織、煮鹽、漆器發(fā)展、發(fā)達。民營手工業(yè)。

2、商業(yè)

A:商人:春秋出現獨立富商;戰(zhàn)國商業(yè)交換興盛,商販為業(yè)者相當多;

B:金屬貨幣:春秋開始鑄造金屬貨幣;戰(zhàn)國各國均有自己的貨幣形式,楚“郢爰”。

C:度量衡:戰(zhàn)國時期各國度量衡漸趨一致。

D:高利貸資本活躍:

E:城邑成為交換中心:春秋為政治中心,戰(zhàn)國為政治、商業(yè)中心的合一。

五、城市的發(fā)展

臨淄、武陽燕下都、郢、陶。

第二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的改革與變法

一、改革、變法的背景

1、經濟的發(fā)展

2、兼并戰(zhàn)爭的發(fā)展

二、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春秋)

1、經濟方面:

發(fā)展農業(yè),相地而衰征;加強對冶銅、制鐵、紡織等手工業(yè)的管理;設市場,加強控制市場物價。

2、政治體制:

推行國、野分治的叁其國而伍其鄙制。在“國”中設二十鄉(xiāng),其中工鄉(xiāng)三、商鄉(xiāng)三、士(包括軍士、農民)鄉(xiāng)十五。士鄉(xiāng)又分成三個部分(五鄉(xiāng)為一軍,共三軍,桓公與國、高二卿各帥一軍),這叫“叁其國”;在“野(鄙)”設置五屬,叫“伍其鄙”。各級設官治理,嚴格實行士、農、工、商分區(qū)定居制,不許雜處、遷徙,四民各行其業(yè)。

3、軍事方面:

軍政合一,國民以軍事編制組織起來,設軌、里、連、鄉(xiāng)、帥五級制。全國三帥(即三軍)由桓公、二卿統(tǒng)帥。

結果:為桓公稱霸打下了基礎。

三、魯國宣公“初稅畝”(春秋)

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這是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履畝而稅,按田畝征稅,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積納稅。初稅畝的實施,增加了財政收入,適應和促進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關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四、魏、楚、齊、韓的改革

1、魏文侯用李悝改革

A:作《盡地力之教》:鼓勵與強迫結合,推行“平糴法”,保護農民。

B:廢除官爵世襲制:

C:編纂《法經》:保護王權,加強專制。

2、楚悼王用吳起變法

A:摧毀貴族勢力,廢除公族中疏遠者的特殊待遇。

B:撤無能、無用、不急之官。

C:遷貴族開發(fā)邊地。

3、齊威王用鄒忌變革

4、韓昭侯用申不害改革

以“術”為核心,加君主對臣下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

 

五、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注意相關史料)

1、變法前秦國的狀況

A:經濟發(fā)生變動:初租禾

B:國亂、兵弱、主卑

C:以夷狄之國被歧視,無法參預中原各國盟會。

2、公元前356年變法(以厲行法治、強化君主集權為主)

A:什伍連坐制:互相監(jiān)察,互相告發(fā)。

B: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者可免除傜役;怠惰或棄本逐末籍沒為奴。

C:拆散大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D:獎勵軍功:平民立功可得爵,宗室無軍功,不能取得貴族身份。

3、公元前350年變法(注重于制度建設)

A:廢井田,開阡陌,行授田。

B:普遍推行縣制。

C:統(tǒng)一度量衡。商鞅方升。

D:革除戎狄舊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

4、意義與影響

A: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成為即將出現的大一統(tǒng)專制政體的社會基礎。

B:重農抑商政策成為歷代王朝的基本國策。

C:新的授田制客觀上助長了土地私有化的趨勢,為以后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筆。

六、官僚體制的建立(即改革、變法的結果)

1、相、將分職制度

2、郡縣制的產生(注意史料)

3、官吏任免制度

4、符、璽管理制度

5、俸祿制度

6、上計制度(朱著133頁)

7、爵位、封君制度:爵位不能世襲;封君只享衣食租稅,不治民。

第三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社會等級關系的變化

一、春秋以前的社會等級

1、貴族階層: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平民階層:庶人、手工業(yè)者、商人

3、奴隸階層:官府奴隸、家內奴隸、生產奴隸

二、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變化

社會結構變動巨大,由貴、富合一到貴、富分離。春秋末年,對社會階層的概括由貴賦之別轉向職業(yè)區(qū)分即“四民”。結構變動導致社會復雜化,統(tǒng)治者對治國方式作出調整,典型例子是成文法的公布。前536年鄭國子產“鑄刑書”,前513年晉國“鑄刑鼎”。(《簡史》P35

1、階層內的變動

A:諸侯凌駕天子之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yōu)?#8220;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B:諸侯權力下替,卿大夫主政,甚至代替原來的諸侯,為一國之君,如田氏代齊,前453年三家(韓、趙、魏)分晉,成為諸侯等。

2、階層間的流動

A:庶人上升為士,春秋后期還可以為官。

B:工商業(yè)者地位提高。春秋后期可因戰(zhàn)功為官,進入統(tǒng)治階層。

3、新階層的形成

A:地主和佃農:貴族土地租給農民,收取實物地租,成為地主;農民成為佃農

B:開始出現自耕農:土地不再定期輪換,農民家庭占有小塊土地,自給自足。

三、戰(zhàn)國時期新型社會等級關系的定型(井田制瓦解造成)

1、貴族階層的沒落與地主階層的形成

A:貴族階層的分化:成為游士;成為地主。

B:地主階層的壯大:貴族食封地主;軍功官僚地主;豪民(土地買賣形成);

2、自耕小農的普遍存在

A:轉化途徑:貴族轉化而來;“國人”、“庶人”轉化而來。

B:權利和義務:治田百畝,獨立,有財產;繳納法定賦稅、定期服役、服兵役。

C:存在的意義:各國立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從變法目的分析。

3、佃家和雇農

A:佃農的形成:農民失去土地,有的流離失所,成為“賓萌”;有的成為佃農。

B:雇農的形成:農民出賣勞力,成為雇工。農業(yè)、水利、手工業(yè)方面均使用雇工。

4、奴隸的種類和來源

A:官府奴隸:罪犯罰為“隸臣”,其家屬沒收為奴;戰(zhàn)俘奴??梢在H免,條件苛刻。

B:私人奴隸:官府賞賜;市場購買。

C:贅婿:家貧子壯則出贅。

5、士階層的變化

A:士來源復雜化:知識分子的代稱,擺脫等級制束縛,自由流動。

B:布衣卿相之局:受國君重視,戰(zhàn)國養(yǎng)士之風盛行。四君與呂不韋;《呂氏春秋》。

C:推動文化發(fā)展:口頭論戰(zhàn)、著書立說,導致“百家爭鳴”。

四、社會等級變化的意義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深刻的變化,標志著一個新型社會的形成。

第四節(jié)  從諸侯割據到秦統(tǒng)一

一、春秋大國爭霸(東周遷都洛邑)

1、尊奉王室:鄭國率先“挾天子以令諸侯”,鄭莊公成為最早稱霸的國家。

2、春秋五霸

齊桓(管仲)、宋襄、晉文重耳(狐偃、趙衰)、秦穆四公加楚莊王(孫叔敖);或者:齊、晉、楚、吳、越。

A:葵丘之會:前651,齊桓公會諸侯,天子派人前往,桓公成為霸主。

B:晉楚相爭: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晉確立霸業(yè)。前597年邲(音必)之戰(zhàn);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

C:弭兵盟會:前579年,有宋國華元弭兵之議。前546年,宋向戌提議,召開弭兵盟會。晉、楚的仆從國朝晉朝楚。

D:吳(伍子胥、孫武)越(范蠡、文仲)爭霸:506年,吳王闔閭陷楚都郢;前494年,伍員助夫差滅越;在邗(揚州附近)開鑿運河,連接江、淮;前473年,越滅吳,成為霸主。

3、爭霸的歷史意義(三促進):

A:促進統(tǒng)一

B:促進新舊制度更替:有助于新勢力的發(fā)展。

C:促進民族融合(從民族大遷徙、大交流考慮)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出現,指中原主體居民;四夷則指較為落后的四鄰。春秋時期,四夷勢力增大。春秋爭霸主要是代表華夏的齊、晉與代表四夷的楚、秦相爭。爭霸過程中,四夷小國被各大國消滅,楚國也向華夏集團靠攏。爭霸對華夏共同體的發(fā)展壯大起了重大作用。春秋戰(zhàn)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大部融入華夏族,楚國也不再被視為蠻夷。華夷之爭使華夏族吸收了新血液,到秦統(tǒng)一,形成了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二、戰(zhàn)國七雄的兼并戰(zhàn)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井田制的背景及影響
【考點整理】2020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先秦時期(1)
中國通史——西周(二)
變法是歷史必然?探究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五、井田制與西方莊園不同
歷史上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哪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