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我們見識了不少人性的閃光點,也見識了太多人性的黑暗面。
有的人能夠一瞬間成為仁者、勇士,有的人遮住臉就馬上可以變成惡魔。
人在什么條件下會成為惡魔,忘記良知和同情,這是一個心理學命題。
在2001年電影《死亡實驗》中,就提供了一個角度。
一位出租車司機看到報紙上的一則招聘廣告,只需要兩周,他就可以得到4000馬克的酬金(大約相當于1萬多人民幣)。
《死亡實驗》劇照,圖源:豆瓣
這份“工作”很簡單,就是參加一項心理實驗。
參加實驗的都是男性,一共20人,12個人當囚犯,8個人當獄警。前提是,誰也不許使用暴力。
然而,實驗開始幾天后,獄警們就失控了,對犯人實施虐待,打破了規(guī)則。
事態(tài)不斷失控,連實驗的研究員和助理都被囚禁。
電影的最后,大多數(shù)“囚犯”都逃了出去,其中一人和實驗室主管被殺害。
這部電影闡述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任何人在只要有了約束或支配他人的權力,并且不需負責時,都會變成惡魔。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部電影并不是杜撰,而是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這一真實的事件,比起電影更發(fā)人深省。
01.
被緊急終止的人性實驗
真實的“死亡實驗”發(fā)生在1971年夏天。
當時,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領導了一個心理學小組,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大樓的地下室內(nèi)開始了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
津巴多,其在斯坦福監(jiān)獄進行的實驗由于極具爭議性而成為該學校的“丑聞”。圖源:New Scientist
在實驗前,津巴多張貼了廣告,邀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參加這個模擬監(jiān)獄的心理學實驗。
一共有75人來面試,并接受心理學測試,其中24人通過。這24人都是在面試和測試中表現(xiàn)得最為正常、健康和有教養(yǎng)的。
正是這樣一些人,在之后的實驗中成為了惡魔。
在實驗的第一天,“獄警”和“囚犯”都相安無事。
從第二天開始,囚犯們嘲笑獄警,獄警開始懲戒囚犯,包括拿走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令他們脫掉衣服、用手清洗馬桶等等。
到第六天時,每一個“獄警”都成了惡魔,完全為了娛樂而折磨“囚犯”,比如讓囚犯肛交一類。
津巴多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人性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于是立刻停止了這個實驗。
整個實驗使津巴多受到巨大震撼,他沒有想到事情會發(fā)展到這種地步。
根據(jù)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改編的電影(2015)劇照,圖源:IMDb
同樣,學界也完全沒有想到一項心理學實驗竟然差點變成真正的犯罪,因此,很多學者指責津巴多,認為其故意引導實驗結果,而且違背了實驗倫理。
津巴多回應了這些質疑,并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就叫《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指的是任何普通人都可能像路西法(撒旦)那樣,在某種條件下從天使變成魔鬼。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其實,津巴多的這一實驗不是個案。
早在1961年,津巴多的好友,另一位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就做過類似的實驗,只不過不是直接模擬監(jiān)獄。
年輕時的米爾格拉姆,圖源:New Scientist
當時,米爾格拉姆也刊登了招聘廣告,挑選了實驗對象。他選擇的實驗對象來自各個階層、不同學歷和不同年齡。
這些人被帶到耶魯大學的地下室,被告知會進行一個“體罰對于學習效用”的實驗。
志愿者將扮演“老師”這個角色,向隔壁房間的“學生”提問,如果打錯了,就可以按下一個按鍵,電擊隔壁的學生(由工作人員扮演,不會被真的電擊,志愿者并不知情)。
在實驗中,老師看不到學生,學生每次答錯,電壓都會繼續(xù)上升。
實驗開始,隨著學生答錯問題,電擊不斷升級。工作人員扮演的學生從輕聲呻吟到大叫,直到完全沒有聲音。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志愿者會詢問身邊的負責人,是否還要繼續(xù),而負責人只會一遍一遍重復“請繼續(xù)”。
只有向負責人詢問四次后,仍堅持必須停止該實驗,實驗才會停止。不然,實驗就會繼續(xù),直到最大電壓持續(xù)三次,實驗才會結束。
實驗的結果是,大約有60%的人會按下最大電壓的按鈕,沒有一個參與者在電壓達到300V(彼時,學生已經(jīng)沒有聲音)之前堅持停止提問。
大多數(shù)志愿者都會在電壓達到135V的時候詢問負責人,得到“請繼續(xù)”的回復后就會繼續(xù)提問。有一部分人會在聽到學生尖叫時甚至笑出聲。
而且,在實驗結束后的問卷中,有八成的人表示參加這個實驗“很高興”。
1965年左右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照片,圖源:Pacific Standard
相比于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米爾格拉姆實驗沒有那么多倫理的指責,因此也在世界范圍內(nèi)重復過很多次。所有實驗的結果都大致相當,在60%到70%之間的人會堅持到最大電壓。
這兩個經(jīng)典實驗都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由于實驗對象都是普通人,其結果更令人不寒而栗。
惡魔就在每一個人身邊,只要有條件,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惡魔。這才是“路西法效應”的可怕之處。
那么,究竟是什么條件會讓人瞬間變成惡魔呢?
02.
路西法效應
津巴多提出的“路西法效應”,研究的就是平凡的人或團體為何在特定情況下突然墮落,將人性惡的一面釋放出來,做出邪惡的事。
在人類歷史上,“路西法效應”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
比如,2020年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生的提格雷戰(zhàn)爭中就出現(xiàn)了駭人聽聞的種族滅絕。
政府軍當時與提格雷州進行戰(zhàn)爭,但提格雷州附近的軍隊卻對提格雷人進行了系統(tǒng)性種族滅絕。
許多士兵在過去也生活在提格雷州,也與提格雷人生活在一個國家中,他們也都曾是普通的、平凡的人。
可他們一旦進入戰(zhàn)爭中,就完全忘記了任何良知和法律,開始瘋狂地虐待、屠殺和奸淫。
提格雷的難民和聯(lián)合國志愿者,圖源:The Washington Post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也曾對猶太人犯下種族滅絕,而且那些決策者個個是飽讀詩書的精英。
在臭名昭著的“萬湖會議”上,與會的德國官員和軍人幾乎個個是博士,卻完全意識不到他們的決定是反人類的。
但是德國普通人也幾乎個個是“惡魔”,他們在不受逼迫的情況下舉報身邊的猶太人,很多都是他們的鄰居或熟人,即便這樣做得不到獎賞,他們也十分踴躍。
1939年11月希姆萊(中)和其他軍官的會議,他們都不同程度參加策劃勒針對猶太人為主的大屠殺。圖源:The New York Review
盧旺達大屠殺中,胡圖族人屠殺了圖西族等其他民族的同胞,甚至還虐殺同為胡圖族,但立場溫和的“自己人”。被屠殺的人中,很多都是對他們痛下殺手的軍人的好朋友或鄰居。
津巴多發(fā)現(xiàn),只要條件充足,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會迅速惡魔化。只要條件充足,一個人可以殺害一天前還和他玩耍的人,也可能虐待自己的鄰居,或舉報親人。
而所謂的“條件”,大約有以下幾點。
第一,盲目服從權威和紀律。
一旦一個人的上司、老師、長官或偶像命令他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喪失了自我決斷力。在幾乎所有例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權威”的存在。既然有上級的命令,自己就不需要為做出的事情負責,這是一切邪惡的溫床。
在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中,是實驗室負責人對獄警授權,命令其對囚犯進行看管;在米爾格拉姆實驗中,是負責人不斷對志愿者說“請繼續(xù)”;在大屠殺或種族滅絕事件中無一例外都有上司。
實際上,米爾格拉姆在設計他的實驗時,剛好是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艾希曼(Otto Eichmann)被審判的后一年。艾希曼曾聲稱其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聽從上面的指示”。
因此,米爾格拉姆的實驗最初是為了證明任何人在艾希曼的位置上可能都會做出同樣的事。即阿倫特(Hannah Arendt)所說的“平庸之惡”。
被審判的艾希曼。哲學家阿倫特參與了這次審判,并據(jù)此提出了“平庸之惡”。圖源:Britannica
第二,群眾的作用。
在上述所有例子中,都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惡,而總是在一種集體作惡的氛圍下。只要人數(shù)夠多,惡似乎就分散了,負罪感也就分散了。而且,一旦人數(shù)多起來,人們之間還會互相激勵、互相認可或攀比。
第三,將他人妖魔化。
當一個人作惡的時候,如果意識到對方是和自己一樣的人,就會有所歉疚和顧忌??梢坏┱J為對方不是人,就會無所顧忌。
在盧旺達大屠殺中,胡圖族人把圖西族人稱為“蟑螂”;二戰(zhàn)時德國政府把猶太人稱為“疾病”、“老鼠”、“寄生蟲”;歐洲的獵巫運動,也是將人稱作“女巫”,“魔鬼”。
獵巫運動(Witch-hunt)開始于12世紀,到16世紀達到高峰,源于愚昧和對魔鬼的恐懼,通過對人的妖魔化達成。圖源:MS magazine
只要給人貼上標簽,惡就已經(jīng)開始了。
第四,匿名性。
讓自己去識別化,是惡的一個必要因素。這就是為什么帶上面具或穿著只有編號的服裝,人會變得更壞的原因。
美國的3K黨會帶上頭套去殺黑人;獄警會對犯人施暴,也是由于犯人無法得知獄警的任何信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人會變得更邪惡,很容易說出在生活中根本不會說的話。這都是匿名性在起作用。
反對黑人的種族主義者組成的3K黨在舉行儀式。圖源:Britannica
人一旦穿上某種衣服,帶上某種標志,就把自己的身份放在了一邊,可以專心致志地干任何事。
上述的四種條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讓一個受過教育的普通人瞬間變成惡魔。
而且,這并不罕見,幾乎每一天都在身邊上演著。
人性既然如此邪惡,還有辦法變好嗎?
我們真的有辦法防止自己變成惡魔嗎?
03.
人性還有希望嗎?
通過津巴多的研究,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
相反,津巴多的研究告訴我們,人性經(jīng)不起考驗,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考驗人性。
實際上,我們不必對人性悲觀,人性有惡也有善,重要的是不要去激發(fā)人性中的惡。
不論是種族滅絕、戰(zhàn)爭,還是監(jiān)獄,它們都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激發(fā)人性惡的環(huán)境。
這種環(huán)境往往相對封閉,在軍營、監(jiān)獄或某種封閉空間內(nèi),有具有權威性的領導授權,個人融于集體,每個人的負罪感都被分散了,思考力被弱化了,敵人被標簽化、妖魔化了,自己則具有匿名性,去身份化了。
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迅速墮落成為惡魔成為可能。
想要扼制這種人性本質的惡,就需要拒絕造就這樣的環(huán)境。
津巴多在《路西法效應》結尾提出了對抗群體惡的一些建議,無外乎保持獨立思考,對權威警惕,加強個人責任感一類。
然而,有時環(huán)境的力量會大過人的良知。
在黑暗的時代中,人的良知也會有閃光的時刻,只是總是如流星,或如飛蛾撲火。
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有些人會“槍口抬高一厘米”,有些人則會墮落成惡魔,后者往往要多得多。
幸運的是,人類社會雖然有激發(fā)人性惡的制度環(huán)境,也有激發(fā)人性善的制度環(huán)境。
而實際上,整個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恰恰激發(fā)了人性善。
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書中提出,人類的歷史實際上是善良不斷被激發(fā)的歷史。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只要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從原始社會至今,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是在不斷減少的,人類的道德水準也是不斷提升的。
平克發(fā)現(xiàn),在史前社會中,九成以上的人口都是非自然死亡,幾乎都死于謀殺、屠殺或戰(zhàn)爭,而21世紀,死于肥胖的人都要遠遠超過死于暴力的人。
古代社會和今天比,就是一個巨型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囚犯可以被刑訊逼供,許多會經(jīng)受酷刑折磨,而且多半都是公開展示的。
促成這一切發(fā)生變化的,恰恰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所塑造的“共情圈”。
這些思想和觀念的革命,塑造了個體主義精神,讓人意識到人本身的重要性,尊重和呵護彼此,從而重視所有人的權利,最后,在制度上遏制了惡的發(fā)生頻率,激發(fā)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只是,惡不可能被根絕。今天,我們身邊仍然充滿了“路西法效應”,時不時以各種方式顯現(xiàn)出來,甚至有可能假善良之名而大行其道。
想要讓人成為人,遠離惡魔,需要做的仍然很多。
宗教、藝術、制度、教育、知識等等,都可能使人成為天使,也都可能成為惡魔的藥引,關鍵在于它們背后秉持著怎樣的理念并被如何使用。
也許你并不陌生這樣的場景。
在學校中,班主任在離開教室的時候把權力交給某個“好學生”,說道:“我不在的時候你來維持紀律”。
接著,該學生馬上似乎變了一個人,對課間還一起玩的同學厲聲教訓。
這也許就是“路西法效應”的開始吧。
從這一點看,人與惡魔間仍然只有一步之遙而已。
參考資料
菲利普·津巴多. 路西法效應: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5-10.
斯蒂芬·平克: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暴力為什么會減少. 中信出版集團. 2019-07.
Why the U.S. should call the famine and violence in Tigray a genocid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10-06.
Inside the prison experiment that claimed to show the roots of evil. New Scientist. 2018-10-10.
Research must do no harm: new guidance addresses all studies relating to people. Nature. 2022-06-14.
Philip Zimbardo defends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his most famous work. Vox. 2018-06-28.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