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是古代讀書人頗為推崇的一種品質(zhì),不管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還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都讓后世之人心神往之。
不過,在古代清高的代價還是很高的,陶淵明掛印辭官而去歸隱田園,看似他的生活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痹谌藗兊南胂笾兴纳顟?yīng)該就和李子柒視頻中表現(xiàn)的那樣,自給自足,悠然閑適。但實際上呢?陶淵明一度生活拮據(jù)潦倒到“乞討為食”,這可不是筆者瞎說,他自己便曾寫過一首《乞食》來記錄這樣的生活。
《乞食》(節(jié)選)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這首詩記錄了陶淵明饑腸轆轆,不知不覺到了別人家門口,敲開門卻拙于言語,不知該說些什么,好在主人家善解人意,熱情招待了他。從這首詩其實不難看出,外人眼里的清高或許令人崇敬,但是其中的難言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其實不僅是陶淵明,唐代大詩人杜甫境遇也差不多。杜甫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但是一生仕途不順,生活潦倒不堪,在他44歲時小兒子還因為家貧而餓死??梢哉f日子苦不堪言。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經(jīng)過了幾年的顛沛流離,直到公元759年,在友人的幫助下才在成都得以落腳。
雖然是有了落腳之處,但杜甫一家的生活依然清苦。在此期間,他曾寫過“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鋿|門”,從這些細節(jié)中其實都不難發(fā)現(xiàn)杜甫一家的日子有多艱難,也是在這一時期他感觸頗深,于是才有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其中的“安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俱歡顏”其實正是他無奈的慨嘆。
公元760年,杜甫49歲。到了秋季,本該是豐收的季節(jié),理應(yīng)溫飽不愁,但是杜甫一家卻是揭不開鍋。實在無奈,杜甫只能托人向做官的友人高適求助借錢。那么你知道一向高冷的杜甫是怎么找朋友借錢的嗎?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小詩: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這首詩標題中的崔五是杜甫托著帶信的人,高彭州就是高適,當(dāng)時的高適任彭州刺史。古代人都喜歡用居官的地名來代人名,以示尊敬。
起首兩句描寫了詩人自己的困苦生活。首句說的是自己的年齡,當(dāng)時的杜甫已經(jīng)49歲,所以說“百歲已過半”。這個年紀在古代本應(yīng)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知天命年歲,但是杜甫卻連家人的溫飽也沒辦法保障。第二句則是表明現(xiàn)在的窘迫境況,到了秋收時節(jié),本該是溫飽最不用發(fā)愁的季節(jié),但是杜甫一家卻是饑寒交迫?!稗D(zhuǎn)”之一字便表達出了這種無奈愁苦的心境。
后兩句則是直接出言向好友求助借錢。自己寫這封信,不為其他,就是想告訴任彭州刺史的好友高適,自己現(xiàn)在生活潦倒,饑寒交迫至快過不下去了,請他速速前來救助自己一家。要說杜甫這是求助的詩,但是在詩里杜甫卻毫不拿自己當(dāng)外人,求好友相助也是理直氣壯。
其實從中我們也不難感受到,杜甫和高適的關(guān)系確實很鐵,所以在這樣危難的時刻,杜甫才能這般直呼不避地向友人求助,這恰恰也說明杜甫的不拘小節(jié)。其實想想也能理解,當(dāng)我們自己身處困難向十分要好的朋友求助時,基本也是如此,言語直接,直奔主題??梢哉f杜甫這首小詩寫得是既有情商又有水平。
讀完這首詩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杜甫一生的艱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卻始終心系百姓,胸懷國事,為了天下寒士寧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的高尚情操令人動容。
對于杜甫這首求助借錢的小詩,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