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類詩人比較特殊,那就是遠離塵世,出家為僧的和尚,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與傳統(tǒng)文人不太一樣,顯然要更具有智慧,所以作品里自然而然就充滿哲理。譬如晚唐詩僧貫休的詩就很獨特,每一首都是至理名言,其中這首《禪師》就寫得深刻,盡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可是寫得傳神,再加上句句有深意,被后人奉為至理名言。
貫休,俗姓姜,字德隱,晚唐時期得道高僧,他的詩意境高遠,看似沒有章法,但是寫得很有韻味;另外他還是一位藝術(shù)家,尤其是在繪畫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并且影響了后世很多的畫家。他的畫作大多是宗教畫,尤其是羅漢圖形神兼?zhèn)洌_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現(xiàn)在很可惜,我們難以看到真跡,沒有流傳下來,大多都散失了,只在《宣和畫譜》里有記載。
《禪師》
唐代:貫休
擊鼓求亡益是非,木中生火更何為。
吾師別是醍醐味,不是知心人不知。
這首七言絕句寫得很有趣,詩人告訴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僅僅是詩名就顯得與眾不同,所謂的禪師就是對和尚的一種尊稱,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夠獲得這種尊稱。其實對于僧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很單調(diào),每天無非就是吟經(jīng)念佛,過著很平淡的日子,但是他們與常人又不太一樣,對于事物,對于人生的解讀,很顯然要更加深刻。
唐詩其實是很少出現(xiàn)這種哲理詩,大部分的詩人還是以抒情為主,不會刻意追求哲理,可是貫休身在佛門,他的思想更超前,見過了許多的人,自然也就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所以他的詩哲理很強,看上去好像很簡練,可是只要多讀幾遍,自然就會感受到詩作中原有的哲理,我們作為普通的讀者,從那些哲理中也是能夠懂得更多的道理。
第一二句就寫得很趣,同時也是寫出了新意,詩人只是那么淡淡著筆,卻是讓人拍案叫絕,“擊鼓求亡益是非,木中生火更何為?!保@兩句所突出的正是詩人對于人生最為深刻的解讀,作為一位得道高僧,他比常人更加懂得復雜的人性。第三四句更是進一步地闡述了自己觀點,如何才能夠正確地認識一個人,其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那就是明白一個人的心,只要是心靈純凈的人,那自然是好人,如果心術(shù)不正,那這樣的人不可交。
貫休是得道高僧自然明白很多的道理,也懂得如何去看一個人,其實寺廟里的和尚別看他們常年不出門,可是身處在佛門中,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修身就是修心,只有把心態(tài)放平衡,讓心靈純凈才是為人之道。所以才會說“不是知心人不知。”如果你看不懂一個人心,不了解對方你就無法判斷,對方是不是好人,這也是一門學問,而貫休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是很明確,從這樣的作品中,我們也應該要學會一些東西,從而明白詩作中真正的含義。
那我個人是很喜歡貫休,他的詩大氣磅礴,同時那份哲理又是呼之欲出,讀這樣的詩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過程,讀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就會懂得更多的道理,而我們從這首《禪師》一詩中,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過人的智慧,還有高尚的品格。想要認清一個人是很難,只有在平日的相處中,多去觀察,這樣慢慢地就能夠了解對方,從而確定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值得不值得繼續(xù)交往下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