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才華足以比肩盛唐時期的李白,當(dāng)時的宋神宗就拿他與李白相比,讀過了蘇軾的文章之后,他問身邊的大臣:“蘇軾可以與哪個古人比作?”有人說是李白。宋神宗聽后不以為然,他說:“不然,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xué)?!边@個故事也是記錄在《庚溪詩話》中??梢娫谒紊褡诘男哪恐?,蘇軾的比李白更有才華,還更有學(xué)問,李白雖然有蘇軾的才華,但是沒有讀蘇軾那么多書。
宋神宗的評價(jià)很高,也說明他極為推崇蘇軾,當(dāng)然這也是有歷史原因,其實(shí)唐朝的詩人普遍沒有宋人讀書多,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當(dāng)時的刊印書籍成本比較高,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書籍才普遍流傳,蘇軾讀書多是一定的,李白肯定沒有他讀得多,當(dāng)然這也是見仁見智,那在我看來兩人都是偉大的詩人。
雖然宋神宗對于蘇軾極為推崇,但是他并沒有重用蘇軾,反而還把他流放到外地,直到晚年蘇軾,宋徽宗繼位之后,為了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從儋州回來,但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jīng)是垂垂老矣??v觀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少年時代名滿鄉(xiāng)里,此后去到京城,名氣越來越大,可是他的人生之路又走得極為艱辛,由于反對王安石變法,被宋神宗先是貶到黃州,此后又是惠州和儋州,吃盡了無數(shù)的苦頭。
蘇軾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也讓他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往往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其實(shí)有著他對于人生更為深沉的解讀,以這首《雨夜宿凈行院》來說寫得就很深刻,通篇不僅非常的抒情,同時那份哲理,還有他對于人生的解讀,那也是達(dá)到了出神入的境界,所以這首詩每一句都有大智慧,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他復(fù)雜的情感變化。
《雨夜宿凈行院》
宋代:蘇軾
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
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
那這首詩寫于什么時間,各種文集里沒有明確注明,從字面上來看,應(yīng)當(dāng)是屬于后期的作品,當(dāng)時蘇軾正處于人生的低谷,借宿在凈行院,還下著淅淅瀝瀝的雨,對于蘇軾來說可謂是百感交集,所以他從中也是有所悟,于是寫下了這么一首感傷之作,從中告訴了世人很多的道理。對于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讀這樣的作品,也應(yīng)該要有所悟,只有這樣讀詩才有意義。
第一二句寫得就很有趣,同時也非常的深刻,“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保椰F(xiàn)在是窮困潦倒,但是我的芒鞋不踏利名場,對于那些我早已不感興趣,只希望擁有一葉輕舟,這樣我就可以寄情于山水,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短短的兩句可謂是直抒胸臆,寫出了自己最真實(shí)的情感,還有對于未來的展望。
“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最后這兩句則是緊扣主題,去突出夜里的“雨”,以此來展開來描寫內(nèi)心的變化,一個人在林下聽著淅淅瀝瀝的夜雨,這個地方異常的安靜,也沒有燈火去照亮我的凄涼。在這兩句詩中,也足以感受到蘇軾的無奈,還有骨子里的憂愁,但是寫得卻很含蓄。
蘇軾的詩也是和他的人品一樣,有著一種獨(dú)特的氣質(zhì),這首《雨夜宿凈行院》字里行間充滿了憂愁,同時又有著一種深刻的哲理。蘇軾通過自身對于人生的感悟,以此來告訴世人,一個人最好的歸宿,那就是寄情于山水,去擁抱大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夠放下,去過最真實(shí)的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