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chuàng)
孝,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推崇的一種美德。我們都知道多陪伴父母、滿足父母物質(zhì)跟精神需求就是孝順。但是今天,想跟大家說一下“不孝”的三種情況。
在東漢經(jīng)學家趙歧所作的《十三經(jīng)注》中有句話:“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關于這點,在《論語·里仁》當中也有相似的說法,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就要委婉地告訴他們。如果說我們說明白了自己的意見,但是父母仍然不聽從的話,我們也不能違抗父母的命令,還是要對他們恭敬,替他們操勞不怨恨。
孔子有個學生叫做曾參,這個人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呢,曾參在地里鋤草的時候,一不小心誤傷了苗,他的父親就拿著棍子要打他。曾參沒有逃走,而是站在那里不動,讓自己的父親打,結(jié)果被打得暈過去了。過了一會,曾參醒過來之后,并沒有指責父親,而是問父親,打自己的過程中有沒有傷到自己。當時的魯國人,都認為曾參是一個大孝子。孔子知道了以后,就跟守門的弟子說,“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痹鴧⒉焕斫猓蛦柪蠋熥约悍噶耸裁村e誤??鬃泳蛦査?,你難道不知道舜的事情嗎?他小時候,只要是父親需要用他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但是父親如果要用大棍子打它的時候,他就逃走。因為如果不逃走的話,父親用大棒子打他,萬一真的打死了,這就是陷父親于不義。
南懷瑾先生曾經(jīng)也說過,作為一個真正的孝子,對于父母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是要盡力地去勸阻,而不是不違不抗地站在那里任由父母一錯再錯。總結(jié)來說,就是面對父母的“見志不從”,最好的辦法是“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