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a編輯
[原文地址]南懷瑾說:他把自己以為是道德的東西,固執(zhí)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為的道德,其實是錯誤的。這叫邪見,也叫戒禁取見,“未達人氣。”許多人的道德修養(yǎng)很好,所謂方剛的人,很方正,很剛強,覺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圓者就是圓者。道理講得非常對,可是他實在是“未達人氣”,對人生的氣味,生命的氣息都不懂,他自己雖然也是個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懷瑾經常說,過去的讀書人是“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在現代商業(yè)社會,讀書人則是“學會數理化,賣給資本家”。但南懷瑾自己,既沒有把自己“貨于帝王家”,也沒有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早年,人家拉他進入官場,他沒有干。后來,在臺灣蔣家父子當權的時候,他有機會踏進仕途,也沒有動過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絕與臺灣當局的一些高層人士有來往。一天,南懷瑾在給他所創(chuàng)辦的協會中的一個“特別班”上課,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將中將,一數他們軍銜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顆。這些人都是“黨國重臣”,握有實權的大人物,是一些臺灣政壇的重量級人物。
大師智慧活學活用
遠離政治是南懷瑾先生的一貫標準,也就是他所堅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為官,不愿與蔣氏父子過于親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對與政要人士來往,只要是專程來聽課的,他都來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這又體現了他處世的“圓”,或者他所說的“達人氣”,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從政,卻不反對與政要人士來往。這就是“方圓有度”處世的大智慧。
其實,南懷瑾先生所指的“圓”、“達人氣”,實際上是說,要通曉人情世故。他對“人情世故”四個字還曾作出了一種另類的解讀。他指出,其實,不管是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經驗的累積,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叭饲椤笔侵溉伺c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話,為中國人所熟知,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div style="height:15px;">
對這句話,南懷瑾先生從“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讀。他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十五年后,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經歷過的人生磨煉,到了三十歲,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這時候心理還不穩(wěn)定。到了四十歲,才真正沒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耳中經過心中自定,毀譽不搖,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他,使其成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歲,才“從心所欲”,而又不超過人與人之間的范圍。此時的孔子,已經完全通曉人世間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曉人情世故,要懂得方與圓的道理,然后還要靈活運用,才能做到方圓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規(guī)矩,要堅持做人的原則,要有人的骨氣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經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fā)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沽名釣譽之徒終將會成為人們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圓”
所謂“智圓”,就是說為人處世要周到細致、審慎干練,要把事情辦得圓滿。
處世要圓。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
這里所謂的“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而是一種圓通,一種寬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在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圓者,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凌人,不因堅持己見而感到壓迫和懼怕,不因附和別人而隨波逐流。這需要很高的素質和技巧,需要極強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就是希望兒子像古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對人要寬容和善,像春風一樣;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像秋霜一樣。這與南懷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圓內方”的做人準則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點擊我的口袋(木子a):
http://koudai.#/u/24075651點擊我的圖書館(木子a):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07581點擊我的百度空間(你好嗎木子):
http://hi.baidu.com/%C4%E3%BA%C3%C2%F0%C4%BE%D7%D3a點擊我的視頻空間(muzi614061187):
http://muzia614061187.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