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么別人家有跑車,我們家卻沒有?”
你有被孩子問及過這些問題嗎?不乏有些家長都有被問到過,只是把問題細微化了,變成“為什么別人有新衣服而我沒有”或者“為什么別人可以吃冰淇淋而我沒有”這些問題,其實這與之前的跑車問題性質(zhì)都是相似的,只是對象改變罷了。
在之前微博上有這么一則新聞被人津津樂道,說是在一個小學群里因為一個爸爸經(jīng)常開著跑車送孩子去上學,被群里的家長指責炫富,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攀比心理,甚至最后被請出了群。
然而實際問題真的是孩子出現(xiàn)了攀比心理,而不是家長本身出現(xiàn)了仇富心理嗎?即使沒有跑車,也會有名牌書包、名牌衣服,是不是自家孩子沒有名牌衣服、名牌書包的家長也會要求別人家不要給孩子穿名牌衣服、背名牌書包。
所謂的攀比心理其實就是家長之間的攀比心理,這種心理會令家長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差池。孩子或許不知道什么叫“貧窮”,什么叫“富有”,當孩子覺得為什么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時候,實際上并不是指責家長沒有錢,而是僅僅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沒有罷了。
在這時候家長的回答就至關(guān)重要,如果家長把這個問題往貧富差距上引,那么孩子的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攀比行為,如果家長不往貧富差距上引,那么這僅僅是一個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罷了。
曾經(jīng)有個孩子問自己的媽媽:“媽媽,是不是我們家很窮?”
孩子的母親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她自己也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問這樣的問題,直到孩子說明了緣由她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來孩子去朋友家玩,發(fā)現(xiàn)大屏液晶的彩色電視,還有各種最新版的智能電器,從而發(fā)現(xiàn)了雙方之間的差距。
孩子的媽媽問孩子:“既然你已經(jīng)是學生了,那么你現(xiàn)在最主要的是什么呢?”
“學習。”
“那電視的大小會幫助到你的學習成績嗎?”
“不會……”
“別人家的電腦大,我們的電腦小,但是別人電腦能搜到的東西,我們能搜到嗎?”
“能……”
“所以不要用價格去衡量價值,因為有些物品本身就是超值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價格貴,而是真正能幫助到我們的。這就像你要吃雪糕一樣,一個雪糕用塑料袋包著,另一個雪糕包裝的十分精美,然而你需要的僅僅是雪糕而已。”
所以當孩子再問到這樣的問題,家長不要因此惱羞成怒,一定要思忖再三、謹慎回答才行。
我是齊麗娟,一名高級育嬰師,在嬰幼兒教育領(lǐng)域從業(yè)17年,幼兒園園長,同時我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如果遇到關(guān)于育兒問題可以留言告訴我,希望我的一些育兒經(jīng)驗可以幫到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