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8年,宋朝派遣使者自山東渡海前往遼東,此行的目的就是同金國商議共同滅遼的方略。由于這一時期的金國只是蜷縮在東北一隅,所以宋金之間并不接壤,宋國的使臣要想抵達金國,只能橫渡渤海,因此這種會盟也稱“海上之盟”。經(jīng)過兩年的溝通,宋金之間于1120年達成軍事合作同盟,金國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境內(nèi)),宋國進攻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共同滅遼之后,宋將原來給予遼的歲幣轉(zhuǎn)貢金國,金國則將中原失去的燕云十六州歸還宋國。
圖-幽云十六州
本來遠交近攻之策是戰(zhàn)國時期就屢試不爽的手段,在宋朝朝廷看來“聯(lián)金滅遼”也未嘗不可,但宋徽宗顯然忽視了當時的國際格局與自身實力。宋朝盡管在經(jīng)濟、文化領(lǐng)域一枝獨秀,但在軍事方面卻極其弱,早期宋太宗趙光義曾攜消滅北漢之余威而北伐遼國,但高粱河一戰(zhàn)卻幾乎使宋軍全軍覆沒。此后宋遼之間的實力天平就一直傾向于遼,在遼國數(shù)次南征而無法徹底滅宋,而宋朝也對遼國無可奈何之際,雙方于1005年簽訂澶淵之盟。
在隨后的一百年間,宋朝盡管以歲幣和低姿態(tài)(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為兄,宋為弟)來維持著雙方間的和平,但擺脫遼國并收復(fù)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始終在歷代君臣之間醞釀。當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表現(xiàn)出強大的作戰(zhàn)能力時,宋人看到了一個潛在的結(jié)盟對象,而對于女真人來說,宋朝拋出的橄欖枝無異于錦上添花,因為不管有沒有宋朝的結(jié)盟,女真都要取契丹而代之,如今有了中原大國相助,更是多了幾分勝算。
然而徽宗君臣的愚蠢就體現(xiàn)在絲毫不顧當時已然十分脆弱的“三國平衡”,就軍事實力而言,宋弱于遼而遼弱于金,宋軍面對遼國尚且不敵,一旦與金國為鄰會有什么后果?再者,盡管“澶淵之盟”令宋人感到不爽,但宋遼之間畢竟已經(jīng)相安無事達百余年,一旦破壞這種和平的局面,對宋人未必是件好事??上纬⒔z毫不考慮這些,徽宗夢想著立下不世之功,王甫(時任宰相)則渴望通過收復(fù)燕云來受封王爵(宋太宗曾留下遺言,能復(fù)燕云者封王)。
不過這對君臣很快就不得不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價,相約起兵之后,金人干脆利落地打下遼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而宋軍卻連自己份內(nèi)的軍事任務(wù)都無法完成,兩相對比之下,金兵更加輕視宋人,什么中原大國,不過如此。拿下遼國之后,金國遂有南侵之意,公元1127年,也就是“海上之盟”的第七年,共約盟好的墨跡未干,金軍便攻破汴梁(今開封),生俘徽欽二帝及一眾大臣,宋人被迫南渡并建立南宋,都臨安(今杭州)。
此后金人對宋朝君臣進行了毫無底線的凌辱,而此舉直接引發(fā)了南宋刻入骨髓的仇恨。當更強大的蒙古興起于金國北方時,宋人當然能夠回憶起當初“聯(lián)金滅遼”的慘痛教訓(xùn),但當仇恨蒙蔽雙眼的時候,宋朝只想著一件事,就是向金人復(fù)仇。最終宋蒙之間再度達成類似“海上之盟”的軍事合作計劃,南北夾擊之下金國滅亡,而不出意料的是,蒙古緊接著就生出進攻南宋的念頭,于是宋人不得不承受比金國更大的軍事壓力。
公元1279年3月19日,在艱難抵抗了長達半個世紀之后,南宋終于撐不下去了,末代丞相陸秀夫向幼主三跪九叩之后,背著小皇帝并懷揣玉璽投海而死。崖山一戰(zhàn),宋朝十萬軍民蹈海而亡,“聯(lián)蒙滅金”最終葬送掉了輝煌的大宋王朝。
文:閆老師 圖:衛(wèi)大將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