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龐大的唐王朝轟然崩塌,散落的碎片各自為政,而東北正是其中的一個。此后歷經五代十國與宋、遼、金,東北地區(qū)始終游離在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之外,直到元朝的,才將華夏大地重歸一統(tǒng)。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開始大舉北伐,力圖恢復遼東故土,不過“打下來”和“守得住”完全是兩回事。
東北是女真等漁獵民族的祖居之地,同時比鄰蒙古高原,所以對朱元璋而言,當務之急的措施有兩條,也就是移民和戍邊。從洪武二十八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明廷兩次下旨從中原遷徙人口至遼東,同時派藩王領兵駐守。
起先寧王朱權已進駐大寧衛(wèi),后又接連分封韓王朱松、遼王朱植、沈王朱模至開原、沈陽和廣寧。明初的藩王大多手握重兵,朱元璋將他們置于邊陲,更多也是基于拱衛(wèi)邊疆的考慮,再加上持續(xù)不斷的移民計劃,按理東北與中原的融合應該不會太久。
然而建文帝登基之后,開始削藩,引發(fā)了靖難之役。朱棣登上帝位之后,繼續(xù)推行削藩政策,東北地區(qū)的四大藩王接連被裁撤。失去藩王的鎮(zhèn)守,留下的軍事真空就需要明朝用其他手段去填補,因此在整個永樂年間,朱棣不斷向北方用兵。
圖-廟街(奴兒干都司駐地)
然而像朱棣這樣的馬上君主畢竟是少數,永樂之后,明朝對東北的軍事統(tǒng)治日漸薄弱,到其孫朱瞻基繼位的第九個年頭,作為明廷統(tǒng)治機構的奴兒干都司撤省級軍政機構,其所轄衛(wèi)所聽令于遼東都司。
奴兒干都司沒了,明朝放棄了東北的部分權利,采取松散的羈縻制度,確保女真各部酋長承認明朝的宗主地位。盡管如此,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雙方依舊保持了十分友好的關系,女真各部官員的任命和承襲也交由明朝批準。
轉折出現在明英宗時期,大明皇帝朱祁鎮(zhèn)的倉促北征導致土木堡之變,京師三大營主力盡失,女真部落對明朝的態(tài)度開始倨傲起來。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的整體實力對比女真依舊形成碾壓之勢,至成化年間,朝廷兩次出兵東北,斬殺俘虜叛賊無數,史稱“成化犁庭”。
為防止女真再次犯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都不斷在東北修筑邊墻,但零星的襲擾依舊不斷,直到明朝派出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拋開后世影響不論,李成梁的手段在短期內確實奏效,那就是扶植一部,打擊另一部。起先李成梁利用海西女真打壓其他部落,等海西女真壯大之后,轉而開始扶植建州女真圍剿海西女真。然而這次李成梁低估了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最終導致遼東全境淪喪建州女真之手。
努爾哈赤在實力尚弱的時候,一面拼命向李成梁表忠心,一面暗中擴充勢力,至萬歷四十三年李成梁去世之時,建州女真已經擁兵數萬,軍力超過明朝駐軍。三年之后,努爾哈赤誓師伐明,萬歷皇帝下旨反擊,結果卻近乎全軍覆沒。
在這場被后世稱為“薩爾滸大戰(zhàn)”的戰(zhàn)役中,明朝四路大軍,外加朝鮮參戰(zhàn)的一路援軍遭到八旗部隊毀滅性的打擊。自此明朝再也無力組織起戰(zhàn)略層面的進攻行動,東北全境漸漸為后金所蠶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