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父母喜歡讓孩子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
習慣性的喜好
父母的喜好,我們從大類可分為兩種:一是喜歡為孩子做一切,另一就是喜歡讓孩子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把這兩大喜好放在一起看,似乎再明白不過了:我生你養(yǎng)你,還幫你做了那么多那么多,你幫我實現(xiàn)夢想,理所應當啊。
父母的夢想,也可大致分兩種:一是大夢想,如,擁有大企業(yè),成為大富翁,成為科學家或藝術家,等等;另一類是小夢想,如兒孫滿堂,日子愜意,環(huán)游世界,等等。
很奇怪的是,父母一生,為什么總喜歡為孩子操心、喜歡包攬孩子本身可做的事情,而不為自己的夢想操心和努力呢?上述的“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幫我實現(xiàn)未實現(xiàn)的夢想,理所應當”這一邏輯,其實很輕飄,甚至有強盜邏輯的嫌疑。
個性使然
感覺“父母喜歡讓孩子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很具有中國特色,或中國式父母的特色。這后面,主要反映了中國父母的人格特質。
1)集體主義人格。千百年來,人在集體主義思想(指個人的一切言行,必須以合乎和服從...利益的高度統(tǒng)一思想)的洗禮下,會形成一種普遍性人格特質:簡單單純,從眾性,盲目性,謹小慎微,顧全大局,一團和氣,等。換個角度描述,集體主義人格的個體,是缺乏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批判性,缺乏思想見解的人。有許多中國父母是這樣性格的人,行事做人固執(zhí)于“上面說的,大家做的”就聽、就做。比如,上各類幼教班、補習班,父母不會以孩子需求的實情,只按“市場所需”而不顧一切的讓孩子跟上。
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統(tǒng)一”模式,給中國父母(被迫)養(yǎng)成了一大特點:喜歡研究被人的想法,喜歡為孩子奔波付出,忘卻了自己的需要和理想。中國父母,是世上最無私最無我的人。但,這不等于他們就沒自我,在他們的無意識里,深藏有被壓抑的自我愿望,或叫自我夢想。有一天,他們不得不指望孩子替他們?nèi)ネ瓿伞?/span>
2)邊界不清。邊界意識,是個體成熟的標志之一,指一個人在與人相處中,知道自己,并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能感受到,并能尊重或滿足別人的需要,不強加也不強求別人意愿。而很多中國父母的最大問題,就是缺邊界意識。表現(xiàn)在,與外界的人際關系中,一味地把自己的情感(需要)當成別人的需要,或是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他們常會說“分什么彼此,見外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對于家人,尤其是對孩子,他們骨子里的感覺就是“共生”,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一切。他們沒有邊界意識的關系、教育模式,導致許多孩子的叛逆、不領情、不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但是,父母會埋怨說,那是孩子不懂感恩。
邊界不清,是父母的無意識行為。他們并不認為,他們施與的看似恩情,實則是轉嫁自我需求,其后果,一是自己是誰,有何夢想從無覺知,二是潛意識想對方(孩子)報恩的夢想也破滅。在實現(xiàn)自我的問題上,說好聽點,是父母無力實現(xiàn)自我愿望或夢想,因他們把過去都給了孩子。說難聽點,是父母的無能,因沒有自我能力實現(xiàn)自己夢想。但受自尊心、虛榮心的驅使,欲兌現(xiàn)夢想,惟兒女是可依托的唯一出路。如果說父母喜歡讓孩子幫...不如說,是父母是沒辦法,或無奈讓孩子幫...
其實,讓孩子幫他們實現(xiàn)夢想的父母,都是些天真的父母。他們未曾想,能用一輩子為兒女做事,去換兒女幫自己實現(xiàn)夢想,殊不知,自我夢想這樣的忙,就像品嘗美食一樣,豈是他人能幫的嗎?即便有孩子幫忙實現(xiàn)了,但這個忙,無論是考取了大學,是成為了某領軍人物,還是賺了幾個億,那些“花”也不屬性父母啊。因為,用花朵比喻夢想成真,只有開在自我身上的花,才叫自我實現(xiàn)。
(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四川成都藍天心理咨詢機構 熊玲 商業(yè)轉載,請先聯(lián)系)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咨詢機構 熊玲
熊玲相關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