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篤行,乃處世之道。古人說“君子三緘其口”要“謹于言,敏于行”;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過教訓(xùn)極多, 才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慎言篤行”, 幾千年中華文化遺留下來的精粹之一。
《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所謂“博學之” ,意謂為獵涉須廣博,對各類知識充滿好奇心。愛好是博學的動力, 還須博大和寬容并包。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審問之”,則要求對有所不明就要的問題, 窮追到底,對所學要敢加以懷疑。
“慎思之”當然是指, 對“審問之”后的所學,還要通過自己嚴謹、小心的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
“明辯之”就是越辯越明的。辯,良莠分也。因為所謂“博學”, 難免會魚龍混雜。須“明辯之”,方可辨真?zhèn)巍?/span>
“篤行之”是為學的目的,也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為人處世, 慎言篤行乃智也!所謂慎言,按《說文·心部》解:“慎,謹也。就是說“慎”本義是指嚴謹、小心。這樣,“慎言”之義即指人們在傳播活動中要做到言行小心謹慎。“篤行”是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篤行”有明確的目標, 還須有堅定的意志。
人際交往中要學會說話,用及通俗的語言表達: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fā)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么說;現(xiàn)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大處著眼, 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劉備說“你忘了董卓之事乎?”聽了這句話,曹操殺呂布。小處著手, 說話要有原則地選擇”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切忌信口開河。人若心存善念,哪來惡語相加?好言三冬暖, 惡語三伏寒。語帶尖酸刻薄,只可圖一時口舌之快, 在傷人的同時也必自傷。
做事慎言,話多無益。若能沉靜慎言,何來那么多浮躁?別以為人家給你笑臉就是欣賞, 不一昧的去揣測他人, 但偷笑、嘲笑、嘰笑你未必分得清!
“有心的人話語遲”。 慎言篤行,少說多做確乃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