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養(yǎng)育之恩為大,世上做父母的就沒有不對的。道理是這樣說,可父母難道真的沒有不對之處嗎?
未必,每個人都會犯錯,父母也有不對的時候。
實際上“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站在子女的角度來說的,在子女眼里,父母永遠(yuǎn)是對的。
所以這是一種很主觀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我一個朋友家里兄弟好幾個,父母對小兒子非常偏愛,對另外的幾個孩子則不怎么用心,所以朋友從小到大都覺得委屈。
朋友人到中年的時候,父母也老了,但偏心依舊,退休金大多是補(bǔ)貼給了小兒子,其他兒子哪怕碰到難關(guān)的時候也不舍得拿錢出來。
有次因為小兒子做生意失敗,父母還讓兄弟幾個湊錢幫忙,大家覺得不公,但也沒辦法。
朋友說自己平常根本不想回父母家,反正見面也是吵架,而且跟爸媽根本講不通道理,人越老越頑固,他只是每個月給家里送點錢、買些東西,逢年過節(jié)回去吃頓飯。
“我能做到'孝’,但'順’確實沒辦法了”,朋友如是說。
盡心盡力奉養(yǎng)父母為孝,不違背父母的意愿為順。
中國人幾千年都是倡導(dǎo)“孝道”,歷史上關(guān)于孝順的故事很多,比如舜以孝感天動地,漢文帝劉恒為母品藥,還有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fù)米、王祥臥鯉等故事。
我們平常在生活里給父母財物,買衣服,帶父母旅游等等,都稱得上一個“孝”字,這些很多人都能做到。
但要做到百分百順從父母的想法,永遠(yuǎn)用好的態(tài)度對待父母,那恐怕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如此。有人問孔子一切都聽父母的就是孝順嗎?孔子說: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dāng)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可見什么時候該順,什么時候又不該順,也是要看情況的。
父母要有父母的修煉,子女也要有子女的修煉。為人父母者,當(dāng)擔(dān)負(fù)自己的責(zé)任,照顧好子女,盡量不偏不倚,通情達(dá)理,這樣子女就能健康成長。
而對子女來說,哪怕你本事很大,能力比父母強(qiáng)很多,也要打心底尊重父母才對。
至于父母有不太對的地方,你要有那個度量去理解去包容。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他母親經(jīng)常在小區(qū)搜集紙箱塑料瓶等廢品,然后讓他開車帶著去回收站賣,有時候賣點錢還不夠油費(fèi),但他從來都是笑呵呵的陪著母親去:
你說我圖啥呢,我就圖個讓老太太高興!
這樣的家庭又豈能不和睦?
人生在世,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不夠好的地方。
而且人的個性迥異,所以人與人的相處必然會有阻礙和齟齬,哪怕是一家人,也常常是有不順心的時候。
對于父母,我還是認(rèn)為態(tài)度最重要,你只要有感恩之心,那態(tài)度自然就會好。
另外就是學(xué)會理解父母的想法,盡量接受他們的意見,不要在一些小事上糾纏,非要分個是非對錯不可。
如此一來,你跟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很放松很融洽,其實父母之所以找你“麻煩”,很多時候都是依賴你的表現(xiàn)。
所以,人生就是修行,修行不在于打坐,而在于生活的日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