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前,曾看過一則笑話,某位學中文的歐洲學生在課堂差點崩潰,扔筆投書抱怨道,這方塊字究竟是誰創(chuàng)的,這么難學,真是害人不淺。這位金發(fā)大鼻子老兄之言不假,因為歐美多為表音文字,只要會發(fā)音,字形就八九不離十了,而漢字卻是表義文字,讀音和字形是完全不搭邊的,因此,漢字難識且難記。所以,今天英語成績不太好的兄弟姐妹請不要再抱怨英語的難學,其實學習中文的難度不知超過了英文多少倍。
不過,事物往往有兩面性,漢字學起來固然很難,但卻因此而更加迷人。其中緣由很簡單,深邃與膚淺相比,雖然難以理解,但卻往往更有魅力。漢字之美,可歸納有四。漢字有字義之美,如“仁”字,是人與人,講的是人與人要和諧相處。漢字有字容之美,如“喜”字,立見喜悅,而“美”字則天生一副亭亭玉立狀。漢字有字音之美,如“伐木丁丁”、“流水潺潺”。漢字有藝術之美,書寫漢字產(chǎn)生了世界一流的藝術家。
漢字之美,世界公認,傳說中的漢字創(chuàng)造者倉頡功勞巨大。倉頡是傳說是黃帝的史官,這位老哥跟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一般,先是竭盡心力,最終靈光一閃,根據(jù)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正如《說文解字》在序中說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
但是,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chuàng)造只是傳說,然而他極有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因此被后人尊為“造字圣人”。
究竟歷史上是否有倉頡其人,倉頡造字是傳說還是現(xiàn)實?在下面我們不妨來先來了解一下倉頡的主子黃帝。黃帝,原名姬軒轅,古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究其原因,倒不是因為那時候科技發(fā)達,而是黃帝名聲太響,好事盡量安到他的頭上,顯得更權威,質(zhì)疑之聲也更少。因此漢字的誕生也被準史官們想當然地安排在了黃帝時期,而畢竟黃帝日理萬機,不可能事事躬親,因此,創(chuàng)造漢字具體負責人倉頡就必然在歷史中出現(xiàn)了。
不過,黃帝其人雖屬傳說,但在我心中卻更傾向于確有其人。《史記》記載黃帝死后,孫子顓頊即位。看到此處,我被心生疑惑,黃帝死了,兒子為何不接班,顓頊是不是屬于非正常接班?后來,我在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里看到了答案,也印證了我的猜測。其中記載: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左徹亦仙去也。原來,黃帝死后,權臣左徹控制了朝局七年,此后才還政與顓頊,在執(zhí)政期間,他還刻了一個黃帝木像作為傀儡。而《竹書紀年》一書的權威性很高,其中所記內(nèi)容有不少與《史記》不同,最后甲骨文地出土,所記刻史事多與《竹書紀年》吻合,從而印證了《竹書紀年》所記的真實與權威。既然黃帝為真實存在,那么倉頡也應當確有其人了。
到了漢代,漢武帝劉徹的叔叔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說,倉頡造字成功后怪事連連,天下小米雨,鬼也痛哭。為何如此?這自然屬于道家的無為思想在作祟。道家認為自從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從此人們就萌生了“詐偽”,就會舍本逐末,放棄在土地上的耕作,轉(zhuǎn)而操弄刀錐,刻劃文字。自此民智日開,民德日離,人們就會餓著肚子玩弄文字計謀,就會爭奪殺戮,所以上天便下了一場小米雨,甚至連鬼也擔心此后不得安寧而哭了。其實劉安的這種說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雙刃劍,其中利弊,要看你如何協(xié)調(diào)取舍,如果因為其弊便一刀斬絕,未免不夠明智了。
談起漢字的歷史,必然離不開甲骨文,這種刻在甲骨上的符號被發(fā)現(xiàn)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中國考古的三大發(fā)現(xiàn)(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墒撬陌l(fā)現(xiàn)過程,既十分偶然又極富戲劇色彩。
公元1899年秋,清國子監(jiān)祭酒(相當于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買了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后來又通過古董商范維卿等人進行搜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可惜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書立說,便死于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了。后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人為“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殉難后,其子為還舊債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他所收藏的甲骨,在1902年大部分轉(zhuǎn)歸好友劉鶚——《老殘游記》的作者。后來,劉鶚又從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那里購得3000余片甲骨,從友人方若那里獲贈300余片,又派兒子去河南購得1000余片,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在好友羅振玉的建議和幫助下,劉鶚于1903年11月拓印了《鐵云藏龜》一書。
談及羅振玉,雖然是位國學大師,也是我的老鄉(xiāng),但我向來是不太喜歡他的,因為我所崇拜的一位大師王國維之死便與他有關。不過他卻是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
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之后,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于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wèi)輝等地。直到1908年,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于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1910年羅振玉釋讀出了10位殷王的名謚,證明這些有字甲骨確為殷王室之遺物,并進一步推斷安陽小屯村正是古文獻所載的殷墟遺址。先后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于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和《殷墟書契菁華》,從而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繼羅振玉之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截止到2014年10月已發(fā)現(xiàn)大約13萬片甲骨,40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20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zhuǎn)注、假借”等六書的造字方法,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六書,首見于《周禮》,而在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解釋的則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為東漢的許慎,原本現(xiàn)已失傳,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許慎在《說文解字 》中對古文字構成規(guī)則的概括和歸納,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遂成漢字構造的系統(tǒng)理論。此后,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該系統(tǒng)為依據(jù)。
象形,屬于“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霸隆弊窒褚粡澰铝恋男螤?,“龜”字像一只龜?shù)膫?cè)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zhì)減弱,象征性質(zhì)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指事,屬于“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屬于“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和聲旁。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fā)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fā)音與“嬰”字一樣;“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屬于“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于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轉(zhuǎn)注,屬于“用字法”。不同地區(qū)因為發(fā)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谡Z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于是就找一個和它發(fā)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后來借作“自己”的“自”。
談完六書,下面再來談一談漢字的演化——七體。
隸書:篆書筆畫圓轉(zhuǎn)。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guī)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楷書: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yōu)榭瑫W中谓Y沒有什么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p>
草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行書: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聊完了漢字的七體,下面姑且以“元”為例來直感一下漢字的趣味。
“元”是指事字。甲骨文中是一橫和一個兀字的組合,而兀表示削去人的頭發(fā),又用短橫指明頭的部位,表示人頭。金文大致相同,小篆的形體整齊化了,隸變后楷書寫作“元”。因此,“元”的本義是頭,后引申為首位、首次、開始,如:“元首,元旦,元年,元勛,元帥,狀元”。
就“元”的本意人頭而言,經(jīng)典文例如“狄人歸其元”。此文記載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的是晉國名將先軫的故事。但凡讀過《左傳》或《上下五千年》者都不會對先軫陌生,他曾跟隨晉公子重耳流亡19年,并最終輔佐晉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敗楚國,成就霸業(yè)。此后,又輔佐晉襄公,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崤之戰(zhàn),打敗了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zhàn)績的軍事統(tǒng)帥。
然而,經(jīng)典的崤之戰(zhàn)卻成了先軫的絕筆。晉襄公的嫡母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崤之戰(zhàn)后,她偏心于娘家秦國,請求將俘獲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秦將釋放回國,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聽從,便將三人釋放了。先軫得知后大怒:將士們不知多少花費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zhuǎn)眼間被輕易赦免!像這樣毀傷自己的戰(zhàn)果,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了!先軫越說越氣,頭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離開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秦將已經(jīng)渡河。
先軫一時盛怒,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又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雖然晉襄公并未怪罪,但這對于先軫來說,畢竟是個政治污點,便在心里暗下了以死明志的決心。。
同一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八月,晉軍在先軫的指揮下,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史稱“箕之戰(zhàn)”。戰(zhàn)后,先軫脫下頭盔鎧甲,沖進狄軍中戰(zhàn)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狄人則很敬佩先軫的英勇,而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一代戰(zhàn)神并沒有敗給任何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著實讓人惋惜。這,便是“狄人歸其元”的故事了。
至于今天的“元”為什么成為比較通行的本位貨幣,那就純屬陰差陽錯了。
唐高祖李淵時期,朝廷廢五銖錢,發(fā)行方孔圓錢,名為“開元通寶”,但民間卻誤讀為“開通元寶”。陰差陽錯,久而久之,“元寶”成為一個固定的詞,泛指銀錠了。
到明清之際,西洋銀幣流入中國。這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銀錠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銀元寶”,簡稱“銀元”。銀元是圓的,且“元”與“圓”同音,因而又稱“銀圓”。
1933年,廢兩(銀兩)改元,銀錠退出流通,銀元成為法定貨幣。1935年,廢止銀元,實行法幣(紙幣)。至此,銀子作為一般等價物徹底告別歷史舞臺。法幣的單位繼承了銀元的單位,這就是今天的人民幣或臺幣“元”的來歷。因“元”是中國的本位貨幣,所以也以此對譯外幣,如美國的本位貨幣就叫美元,歐洲的本位貨幣為歐元。
順便說,“毛”這個貨幣單位跟“元”一樣,也是陰差陽錯、將錯就錯造成的?!懊北臼恰昂痢?,為記賬方便,往往將“毫”省筆為“毛”。久而久之,習非成是。不過現(xiàn)在仍然有地方讀“毫”不讀“毛”。
好了,關于漢字的事,今天就說這么多。一不小心,天南海北扯得太遠,驀然回首,似僅數(shù)秒,人卻已在千里之外了。
尊敬的讀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