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教學,許是面向歷史的浪漫感知
——古詩詞學段融通教學的思考(四)
初中階段怎么教古詩呢?當然,我不想看那些優(yōu)秀的可以上公開課的教案,我還是想看看常態(tài)課的設計。于是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他是市內知名的骨干教師,我請求他按照正常上課的心態(tài)給我擬一份教案。
教案如下: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導入談話
二、初讀古詩
讀正確,讀流利
讀出節(jié)奏
讀懂意思
三、想象畫面
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指導: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本詩描繪的畫面,并概括特點
小結:虛實結合
四、知人論世
教師鏈接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談對最后兩句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比較閱讀這三首詩,談談你喜歡哪首?為什么?
小結: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shù)脑妱t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shù)脑娋骋埠軌验煟皇橐皇酌?,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暢當之詩終輸一籌,沒有王詩有韻律、有激情,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六、熟讀成誦
這份教案讓我思考了很多。它同樣先強調了誦讀,強調了節(jié)奏、韻律和昨天高年級孩子所說的“情調”。以上仿佛是對小學高年級的一個快速回顧,具有著巧妙的銜接作用。因為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上的進步,以上的環(huán)節(jié)自然很快就可以結束。但接下來,我覺得就是一個新的開始了。
這個開始就是處于歷史境域中的浪漫感知。
小學高年級孩子已經(jīng)處于一種價值判斷的狀態(tài),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問題了。因此,他們希望通過詩歌的形式發(fā)出自己的“歌音”,以確認自我的存在感。他們的誦讀往往帶有自己個性化的痕跡。也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讓孩子們通過詩歌誦讀展示自我。
然而這份教案似乎在告訴我們,初中的孩子或者已經(jīng)開始思考“我到哪里去”的問題。也就是,他們可能越來越發(fā)現(xiàn),世界是因為時間而存在的,過去的時間往往是現(xiàn)在時間的鏡子,也是未來時間的預言。初中的孩子對眼前的世界又出現(xiàn)了一種類似于浪漫的感知。他們要通過對歷史的認識,通過對現(xiàn)狀的感悟,來確定自己未來的走向。
或許我可以斗膽地說,在初中階段,古詩可能真正地回歸了“古味”,在這古老的詩歌形式里,蘊藏著古人對語言的獨特把握,初中的孩子們已經(jīng)不再滿足知曉這短短二十字描繪了壯闊的畫面和啟示了高深的哲理,他們更傾向于思考:作者為何要表達?為何要如此要用這樣的形式來表達?
至于最后的比較閱讀,也有著同樣的意思在里邊,也是讓孩子們在這“古味”里徜徉,這樣的徜徉或許有諸多方式,像朋友設計的讓孩子們在共時性的歷史場域里,讓孩子們比較同樣題材的古詩在表達自我方面的不同。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們在歷時性的場域里,讓孩子們感受古人用語言表達自我的風騷。
如果說小學階段更傾向于從語言游戲感中領受傳統(tǒng)文學體裁所帶來的文化熏陶的話,那么初中階段可能更傾向于從知人論世、回歸歷史的途徑來感受古人使用古代語言的方式方法。然而,由于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估計還沒能達到對古詩語言特點的鑒賞,還沒能達到對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的階段。
因此,我以為,他們又回歸到了一種稍高級別的浪漫感知階段,這種浪漫感知超脫了孩子自我,而面向了時間和世界,面向了歷史。初中課程標準中說:“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币彩呛苡械览淼?,此時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一定不是單純的積累,單純的感悟和單純的運用,而是三者綜合的效應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