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仿佛轉(zhuǎn)眼之間,我們又迎來了2024年的冬至,正如我們所知,冬至了,就意味著寒冷冬季的來臨。
另一方面來講,地球是一顆圍繞著太陽公轉(zhuǎn)的行星,由于地球的公轉(zhuǎn)軌道是一個橢圓,因此在地球的公轉(zhuǎn)過程中,它與太陽的距離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時遠一些,有時近一些。那么問題就來了,在冬至的時候,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呢?
按常理來講,距離太陽越遠,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就越弱,據(jù)此我們似乎可以認為,冬至來臨時,地球應該距離太陽更遠才對。
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因為科學家早已確定,地球運行到近日點的時間點,其實是每年的1月初,也就是說,冬至來臨時,地球卻即將抵達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
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卻在過寒冷的冬季呢?其實這是可以解釋的。首先來講,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確實會對地球表面的溫度造成影響,具體影響有多大呢?這是可以計算的。
根據(jù)平方反比定律,太陽的輻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已知地球在近日點距離太陽約1.47億公里,而在遠日點則約為1.52億公里,簡單計算一下可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最多可以造成地球表面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出現(xiàn)大約7%的差異。
然而在地球上,還有一種機制可以對地球表面溫度造成更大的影響,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入射角度的變化。
想象一個場景,現(xiàn)在你用一只手電筒照射地面,手電筒發(fā)出的光線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光斑。在這種情況下,當你調(diào)整手電筒光線的入射角度時,就可以觀察到,光斑的面積與光線的入射角度密切相關(guān),具體表現(xiàn)為,入射角度越傾斜,光斑的面積就越大,而當光線與地面垂直時,光斑面積達到最小值。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在這個場景中,手電筒發(fā)出的光線相對于地面越傾斜,光斑上的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光通量就越少,反之亦然,而當光線垂直入射時,光斑面積最小,其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光通量就可以達到最大值。
實際上,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于地球,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為,對于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區(qū)域來講,太陽光相對于地面越傾斜,其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就越弱,反之亦然,而當太陽光垂直入射時,其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就可以達到最大值。
需要知道的是,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軸相對于黃道面(即地球公轉(zhuǎn)軌道所在的平面)有一個大約23.44度的傾角,這就造成了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的過程中,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區(qū)域,會在一個特定的緯度范圍出現(xiàn)周期性的南北移動,通常來講,我們將其最北的界線稱為北回歸線,最南的界線稱為南回歸線。
也就是說,隨著地球的公轉(zhuǎn),對于地球表面同一個區(qū)域來講,太陽光的入射角度其實也在變化,根據(jù)前面提到的道理,其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其表面溫度當然也會受到影響,具體有多大影響呢?這也是可以計算的。
太陽輻射強度因為入射角度的變化,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I = I0 * sin(h)”來進行描述,其中“I”為地面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實際太陽輻射強度,“I0”為太陽光垂直于地面時的,地面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h”為太陽高度角(正午時,下同),“sin”為正弦函數(shù)。
以北回歸線為例,每年夏至,這里是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區(qū)域,此時太陽光垂直于地面,而每年冬至,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區(qū)域則在南回歸線,而此時這里的太陽高度角則大約為43度。
簡單計算可知,隨著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入射角度的變化,其地表單位面積太陽輻射強度在一年內(nèi)的變化幅度,可以達到大約32%。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緯度的不同,這種變化的幅度也不一樣,緯度越高,幅度越大,以至于在極地區(qū)域,甚至會出現(xiàn)極夜期間太陽輻射強度接近零的情況,反過來講,緯度越低,幅度也就越小,而在赤道附近,由于太陽高度角全年變化不大,這種變化的幅度也就相對很小。
盡管如此,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與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相比,太陽光在地球表面的入射角度的變化所造成的影響顯然要大得多,所以后者才是影響地球四季變化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可知,在冬至來臨之時,盡管地球即將抵達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但由于此時太陽光的直射區(qū)域在南半球,而對于北半球來講,太陽光的入射角度卻傾斜得很厲害,這就使得北半球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很弱,溫度自然也就比其他的時候更低,所以我們就在過寒冷的冬季。
是的,當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們在過寒冷的冬季時,生活在南半球的人們卻在過炎熱的夏季。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南半球的夏季距離太陽更近,冬季則距離太陽更遠,如此一來,那里的夏季就應該比北半球更熱,冬季則會更冷,但實際情況卻似乎并非如此,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也是可以解釋的,簡單來講,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海陸分布的不同。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積比北半球大得多,而海洋的比熱容比陸地更高,這意味著在質(zhì)量相同的條件下,海洋吸收或釋放單位溫度變化所需的熱量比陸地更多,因此在同等太陽輻射強度的情況下,南半球夏季的升溫和冬季的降溫幅度就應該比北半球更小。
但實際上,由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南半球的夏季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要強一些,冬季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則要弱一些,如此一來,從整體上來講,南半球夏季和冬季,也就與北半球差不多了。不得不說,作為人類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園,地球的“設(shè)計”真是非常奇妙,你覺得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