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25 期 〓
文|渠榮安 編輯|王成海
本平臺“老事舊人”為原創(chuàng)文學平臺,所發(fā)作品均為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大家轉發(fā)、分享,謝絕任何媒體在不經(jīng)過本平臺同意的情況下轉載和盜用本平臺文章,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1967年夏,土牧爾臺最大的十字街中心,建起一個四棱柱建筑物。底邊長大約有五米多,高有十多米。內(nèi)部是空心的,有做在墻上的鐵制蹬梯,可爬上塔頂插旗。東邊離地面約兩米高處,有一小暗口可進出。這樣一個建筑物,所用材料是當時規(guī)格最高的。墻體是水泥砌磚,外面是水涮石掛面,非常堅固。建起后,四面又打了架子,在四棱柱的四個面上,分別畫了一張毛主席的全身像油畫。北面一張,是由王有義老師畫的,《毛主席在北戴河》(也就是穿黑色大衣,帶灰色帽子那一幅);西面是由宋繼成畫的《毛主席去安源》(也就是穿長袍,夾油紙傘的那一幅);東面是張萬隆畫的,南面是趙友畫的。東面和南面的畫像,是哪兩幅,我記不起來了(也許參加畫作的還有其他人)。
畫成之后,這個高大建筑物,有了一個屬于它的名字,叫“太陽塔”。記憶中太陽塔,是1980年被拆除掉的。它在土牧爾臺大街中心,矗立了13個年頭??梢哉f它是土鎮(zhèn)街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人們常常以它為背景照相。更令我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69年4月份召開九大時,旗烏蘭牧騎,曾在太陽塔下載歌載舞,其中王巧蘭老師,手拿紅綢子,跳著輕盈的舞步,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太陽塔的建成,不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帶動了各單位,建碑、畫像的熱潮。許多單位的大門里,都建起了,照壁一樣的碑。掀起了,畫工、農(nóng)、兵各類英雄形象畫作的熱潮。
土鎮(zhèn)太陽塔
土牧爾臺中學,新建禮堂的門前,也就是最后一排宿舍,東西兩棟中間的空地上,也建起一個碑。畫了同桌一男一女倆學生,在課堂上的形象的油畫。其中男生正在舉著右手。這張油畫是在王有義老師帶領下,以學生陳永慶(高中74屆)為主,還有賈玉寧(高中76屆)、王建生(高中77屆)共同完成的。這樣一個繪畫潮,間接引導了,許多中小學生,愛上了畫畫兒。很多人沒有經(jīng)過基礎訓練,就直接畫偉人像,于是就采用了,在原畫和畫紙上,分別畫出坐標方格的方法,來放大畫像。這一方法只要細心一些,畫出來的像,還是很象原樣的。于是人們就用這種方法畫毛主席像、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的像。我也用此方法畫過列寧的像,基本上還挺象的。
宣傳隊隊員參加烏盟匯演獲獎后的集體照
當然,也有一部分有天賦的同學,在此過程中,脫穎而出,成就了自己的繪畫人生。比如我熟悉的幾位,王利庭的書法、國畫,就很有造詣;仝蘭根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烙畫事業(yè),作品遠近聞名。賈玉寧進入旗文化館,在內(nèi)大藝術學院進修后,留在了內(nèi)大藝術學院,做了美編。還有當年許多愛好美術的同學,我沒有他們后來的信息,也有的是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了。這一批人,可以說是文革中,土牧爾臺中學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繪畫人才。當然在土中歷史上,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書畫家還很多。
說起文革期間的文藝生活,人們最先想到的,當然是樣板戲。不僅拍成了電影,而且還印刷了彩版劇本。八個樣板戲中,更為普及的是《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這三部。收音機、有線廣播中,常常播放樣板戲的選場或選段。語文課本中也是樣板戲選段。有些唱段,成了人們曲不離口的紅歌。所以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大概每個人都能唱上幾段,最不濟也能哼上幾句。
作為文化單位的學校,當然在普及樣板戲的過程中,更加專業(y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我記得當時土鎮(zhèn)有三所學校排了樣板戲。七零年至七二年鐵路中學排了《紅燈記》。土牧爾臺小學跟著排了《紅燈記》一至六場。
土牧爾臺中學六九年底復課后,當時崔亮老師,在土中任音樂教師,迅速組織了土中宣傳隊。并排練了樣板戲《沙家浜》 全劇。因為人才濟濟,所以土中宣傳隊,排出的《沙家浜》水平很高。當時宣傳隊中,崔亮老師既是總導演,也擔任樂隊中京胡演奏,其余樂隊成員都是七二屆的初中生(也就是六九年底招上的學生)。陳永前拉京二胡,李艷玲(女)演奏月琴,孫秀春(女)彈小三弦,打板是崔成,巨力太拉底胡,鑼鼓釵是張國慶、孟銀柱等同學。
演員陣容是:馬新建演郭建光,劉愛英演阿慶嫂,烏云演沙奶奶,王培林演胡傳魁,胡建兵演刁德一,段永祥演刁小三。以上為樂隊和主要角色演員。其他參加演出的同學,已無法記起,實為遺憾。
雖然參加排練的陣容龐大,但限于條件,只能在一些空教室中排練。也就是常在西邊,第二排的教室中,進行排練。場地比較仄憋。但在崔老師的組織下,絲毫不影響排練質量。全劇排練完成后,曾在不同場合,進行過多場演出。我有幸觀看過,在土中舊禮堂中的一場演出,效果相當好。按我當時的看戲水平感覺,和電影《沙家浜》相差無幾。樂隊的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為主的弦樂,和鑼、鼓、镲、板打擊樂,與演員配合默契,有板有眼,節(jié)奏有力,分毫不差。舞臺布景、演員服裝,從臺下看上去,和電影中的幾乎一模一樣。演員們的表演,唱、念、做、打、樣樣有模有樣,堪比名角。隨著劇組的不斷演出,當時已是名震全旗。
后來,崔亮老師被選調(diào)到旗烏蘭牧騎。之后任心田老師,又調(diào)入土中,在任老師的指導下,繼續(xù)著劇組的演出。在眾多場的演出中,尤以在鐵路工人俱樂部(鐵路禮堂)的一場演出,最為轟動,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好評?;叵氘斈?,遺憾的是,這個《沙家浜》劇組,沒有走出后旗,到更大的舞臺上去演出。如果走出去,我相信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我聽說,集寧的中學生組成的紅衛(wèi)兵劇團,進京演出,曾受到周總理的接見。如果土中的這個劇組,當時能進京演出,我想一定會取得巨大成功??上v史不能假設。不過,回顧往事,當年的受眾們,還是要感謝他們,為全旗人民,至少是土鎮(zhèn)的人們,奉獻的一場場饕餮盛宴。在那個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人們會永遠記住,帶給大家歡樂的這幫中學生。
隨著初中71級、72級的升入土中,宣傳隊更加人才濟濟。比如72級的趙福順,天生一副金嗓子,在土牧爾臺小學,《紅燈記》劇組中,曾扮演過李玉和的角色。趙志士的二胡,也是從小拉出來的奶子功,而且他們二位,于七零年曾到烏盟辦的,紅小兵文藝培訓班,進行過培訓學習。在全盟小學生文藝骨干中,也是出類拔萃的人才。還有來自于,紅格爾圖武家村的王英同學,是吹笛子的好手,在匯演中,一首《揚鞭催馬送糧忙》名聲鵲起。還有趙新蘭同學的舞蹈,唐幸福同學的快板,都有較高的造詣。隨著形勢的變化,雖然再沒有排練大型節(jié)目,但獨唱、合唱、舞蹈、快板、樂器獨奏、合奏等,形式更為多樣化的節(jié)目,登上舞臺。由這些同學組成的土中文藝宣傳隊,在參加全盟中學生文藝會演中,曾取得過較好的名次,多個節(jié)目獲獎。為土中,也為后旗增光添彩,留下土牧爾臺中學,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未完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