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4 期〓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又到了。時光一走進八月,身在異地他鄉(xiāng),也總能嗅到有一股一股的烙月餅的香味,對我而言,那是一種不一樣的味道,直通心靈深處的家鄉(xiāng)美食的味道。
我慶幸我出生在豐鎮(zhèn),一有人問起我的家鄉(xiāng),他們都會滔滔不絕地說起豐鎮(zhèn)的月餅來,綿甜可口,味道獨特,而且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豐鎮(zhèn)月餅的美味,豐鎮(zhèn)月餅的榮光,它享譽中外的名氣都離不開故鄉(xiāng)那甘甜純凈的井水和故鄉(xiāng)勤勞睿智的人們,不僅把豐鎮(zhèn)的月餅烙的那么香甜,而且還傳播的那么遙遠。
現(xiàn)在豐鎮(zhèn)制作月餅的陣勢自不必說,一年四季不間斷,而不是只停留在過去的一個中秋節(jié)的需求。全現(xiàn)代化流程,從和面到制作、模具等一應俱全,捏月餅的還是離不開心靈手巧的豐鎮(zhèn)匠人。月餅花樣品種繁多,味道也是多樣化,什么紅棗的、紅糖的、白糖的、冰糖的、蜂蜜的、玫瑰的、酸奶的、牛奶的、水果口味的……多了去了。而且水漲船高,價格也是一路飆升。
我已離開故鄉(xiāng)三十多年了,想吃個豐鎮(zhèn)月餅也和大家一樣了,買!
說到這里甚是凄涼,可惜自己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豐鎮(zhèn)人!
走出去的那叫故土,回不去的那叫故鄉(xiāng);能聽到的那是鄉(xiāng)音,能見到的就只剩下了鄉(xiāng)親;故鄉(xiāng)若是沒有了雙親,真的是無處安放靈魂。心底里的那份暖總抵不過那深秋的風,幾回回夢里回故鄉(xiāng),總希望能夢見兒時吃月餅的景象……
小時候娃娃們盼中秋,那真是一種朝思暮想的期待,常常扳著指頭算,越是臨近的時候越煎熬,心急如焚。大人們卻四平八穩(wěn),不急不躁,不緊不慢地繼續(xù)忙著田里的活。八月秋忙,秀女下床,虎口里搶食和老天爺賽跑,那都是大人們的事和娃娃們何干?娃娃們一門心思就想著吃月餅,把父母逼急了,母親會說:“誰給遺留下個過十五,忙死呀,過的個什么節(jié)?整天月餅月餅不離口,實在饞的不行就咽口唾沫!”
大人們再不愿意,中秋節(jié)還是如期而至,可樂壞了我們這些小孩。八月十四就能開爐,爐灶設在我們家的閑屋里,和泥、打碳,砌爐、抹爐,爐分上下火,這樣的爐烙月餅熟的快。灶上一個平底鍋,上火是一塊大于下火的平底鐵,類似于油桶底的一塊帶眼的厚鐵板,三個眼里穿過三根粗鐵絲固定住,三根鐵絲的頂端打成結,挽成能穿過椽頭粗木棍的一個鐵絲圈,開始看 像編筐子打底一樣,上面的樹枝條捆扎在一起。一根粗細適中的木椽穿孔而過,屋頂房梁上固定一個大鐵鉤和上爐的鐵絲圈掛在一起,木椽也得用鐵絲固定住,還得上下左右能夠挪移。再在鐵板上壘好碳,和大年下壘旺火差不多,燒著以后用泥抹住,卻不能完全抹住,得留下一處孔,火大火小了隨時拿泥伺候,抹泥是為了耐燃還為了保持適中的火候,也為了防止碳火坍塌。下灶火候如做飯的灶,好掌握。因為月餅油糖大耐熟,所以得慢火,慢慢的掌握好火候和時間,一鍋一鍋的烙。第一鍋不管是糊了,還是品相好壞,都讓娃娃們狼吞虎咽的吃光了。
第一家烙月餅的人家還得是個大氣的主,往往很多人聞見了月餅味,都會進來眊眊,烙出的月餅就放在那,免不了得讓嘗嘗,你一塊,他一塊,誰家里有出不了門的老人還得給拿上一兩個,頭爐火候不行還得烙糊幾個,所以這必須得是家很大氣的人家。畢竟那時候的日子都不好過。
記得我們家每年都開爐,有時候是十三,有時候是十四,那也得看農活收割的怎樣?不太著急的莊稼就緩緩,早開爐一天,爐一旦開了至少忙到中秋節(jié)的中午才熄火,上爐有時還得把泥打開往里續(xù)碳。我大(父親)算是村里烙月餅和面的師傅,村里烙月餅是不收費用的。碳,人們誰烙都會自帶,我在大概十來歲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們在我們家烙月餅的炕上捏月餅,一來好玩,二來守著爐能吃上月餅。
農業(yè)社的時候都是二油二糖的,(也就是十斤面往里和二斤油,二斤糖)家家烙不多,烙三五斤面的,只有在十五那天可以海吃,管飽。剩下的就眊親親,月餅串門門,至親長輩送五個,姊妹相交兩三個,而且還得互換,烙的再好自己的月餅也吃不上幾個,吃的都是交換回來的。而且再也別想取一個管飽吃,得家里來了稀罕人頒開一兩個,等戚人走了,娃娃們才可以分享。我們家的月餅是放在一起的,有個年年放月餅的甕,饞了我也會從甕里偷一個吃,我媽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假裝不識數(shù)。有的人家烙回月餅按人頭分,一人幾個各放各的,那個女人想眊你媽就拿你自己的眊,眊了親人你就不要吃,家中的女人只能眼看著男人、孩子各吃各的,沒她的份。我說的這些不知道只是我們那地方或者我們村的個例,還是那個年代大家都聽說過有這樣的事例呢?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月餅就三油三糖了,人們起初還是烙十斤面,二十斤面的,舍不得多烙,總覺得信嘴信肚吃的走頭無路,差不多就行了,辛辛苦苦受一年全盤算的吃了。
后來糧食充足了,家家光景也好過了就四油四糖,家家一烙就是五六十斤面到百十斤面。大量的烙開了,人們就會到我們那兒的隆盛莊街上去烙,自己的油、面、賣上糖,出手工費。馬車一拉,大幺二喝的上街烙月餅去,人家烙的既快又好,人們手頭的錢也寬裕一點了,何樂而不為呢?
這時候家家吃月餅就是想吃就吃了,家家好幾甕的烙,人們下地干活帶的是月餅,回家累了不想做飯開水就月餅,走到誰家都是月餅上月餅下的。老家有一個能保存月餅的優(yōu)點,那就是秋后天氣涼的早,月餅存放時間能更長,放到甕里的月餅潮而不濕,綿潤而不干硬,啥時候拿出來吃都是綿甜香醇,有的人家能放到過年,甚至是第二年的春天。
后來,我出嫁了……
父母還在村里,我照樣不缺月餅吃,每年家里烙好了我就回去??;我回不去,父親再忙也會抽時間給我送來。只是呼市太熱,月餅不好保存,放著放著就不是家鄉(xiāng)的味兒了,要么壞了,要么凍起來餾著吃,總覺得差那么點意思。
再后來,我們舉家也搬出了村……
再后來,村里的年輕人也大部分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了家鄉(xiāng),涌進了城市。少數(shù)的、老弱病殘的人還是留在了村里。凡是父母親留在村里,還健在的,農村該有的,在外打拼的兒女們樣樣都不會缺,包括八月十五的月餅。幸運的家鄉(xiāng)人只要父母在,他們就還能找到來時的路。父母離去的游子,故鄉(xiāng)就只剩下了單行道。
再剩下的就是記憶里的那些個想抹也抹不掉的鄉(xiāng)愁!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高興
文章編輯:王成海
作者介紹:高煥清,網名高興,原籍豐鎮(zhèn)市永善莊鄉(xiāng)人,現(xiàn)定居于呼和浩特市,喜歡閱讀、寫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