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仙貝
近日,#90歲母親陪護了4天4夜的兒子離世#一事登上微博熱搜。
2月初,64歲的兒子被確診新冠肺炎,90歲的母親陪護了4天4夜。
其實,兒子早在2月4日就已經(jīng)去世,但是醫(yī)生考慮到母親已經(jīng)高齡會接受不了,便隱瞞了一個月。
她曾經(jīng)給兒子寫信留言,鼓勵他要挺住,要堅強,要戰(zhàn)勝病魔。
兒子患新冠肺炎住院后,她害怕家里其他人被交叉感染,所以選擇獨自一人來照顧兒子。
有人說:“只要父母健在,自己永遠都是一個孩子?!?/span>
父母的天性使然,無論年齡多大,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就希望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多大,在他們眼里,都需要被庇佑。
評書表演藝術(shù)大師單田芳說:“當說道父子或母子有感情時,必然加一句:母子連心,父子天性。 ”
父母的恩情無法衡量,也無法一一償還,不管一生有多長,有虧欠的那個人,始終是兒女。
父母的恩情,比天大
汪涵參加過一檔在野外尋找美食的節(jié)目,在這個叫《野生廚房》節(jié)目中,已過不惑之年的汪涵表達出中年人對家和人生的另一番解釋。
在節(jié)目中,潘粵明和汪涵談?wù)摰窖輵驎r,潘粵明認為汪涵的演技不錯,但對于他現(xiàn)在不接戲的原因卻不解。
而面對這個問題,汪涵的回答也很誠懇坦率。
他認為拍一部戲需要三四個月,這很花時間,當他思考“未來五年,什么對自己最重要”時,他目光看向遠方,深沉地回答:未來對我最重要的,一定不是觀眾,也不是節(jié)目。我們這個年紀,家里人才最重要。
我的父母親現(xiàn)在到了最關(guān)鍵的時刻,心臟搭橋、左眼失明,他們能不能夠平平安安地到85、到90歲,那個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孩子今年五歲,再過五年就到十歲,這個成長期太重要了,我能不能有時間陪著他……
汪涵用17年的努力,從一個劇務(wù)到知名支持人,用努力、學識和睿智走到了今天,但最難得的是,他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初心。
人到中年,這位拼命三郎拒絕像年輕時一樣,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回歸家庭,他害怕“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他發(fā)出中年人對人生和家人的思考之聲:“過去20年的努力,不就是為了接下來的五到十年,有時間、有底氣去陪家人嗎?”
即使已經(jīng)四十不惑、心里想得很清楚的汪涵,也會在父親面前撒嬌,每次準備離開家去工作時,他都會跟自己的父親擁抱,他描述這個場景時一臉幸福:“爸爸,小兒子給你抱一下?!?/span>
有人說:“最美的歲月靜好,莫過于陪伴父母變老?!?/span>
某網(wǎng)站曾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
工作后,僅有34%的成年人每年陪伴父母時間超過30天;
20%的人陪伴時間不足30天;
24%的人陪伴時間僅有7至9天;
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時間竟然不到7天。
66%的職場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我們?yōu)榱瞬桓改复谝黄?,找了各種借口,父母為了跟孩子多待一會兒,想盡各種辦法。
清代學者山陰金先生說:“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span>
父母的恩情,比天大,生我養(yǎng)我父母者,無論我們走多遠,父母都應(yīng)在心中。
父母的恩情, 比海深
楊絳先生是我國的國學大師,她有著女性的關(guān)懷與慈悲,固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淡泊與堅毅,有著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操守,然而這些優(yōu)良品格都是受她父母的影響。
楊絳的父親正直、淡泊名利、愛家人,可以說,父親的這些特征在無形中塑造了楊絳。
她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也提到,父親一生的事跡,是讓她感到光榮的。
她說:“父親從不訓示我們?nèi)绾巫觯峭ㄟ^他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
楊絳出生于書香門第,受父母的影響,從小愛閱讀,從淘氣轉(zhuǎn)向好學。
父親在《申報》上寫的很多評論文章,有情有理,擲地有聲,楊絳被父親的文章深深折服,于是主動請教,父親卻說:“哪有什么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她聽了這話,回去把家里的藏書看了個遍,卻沒想到因此愛上了讀書。
楊絳還有三個姐姐,她排行第四,她是父親逃亡海外歸來的第一個女兒,雖不是最小,卻是父親最“偏愛”的女兒。
他不給孩子們施加任何學業(yè)上的壓力,采取的教育理論是孔子的“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他認為孩子的成長應(yīng)該順其自然。
楊蔭杭鼓勵孩子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楊絳從小就喜歡詩詞文學之類的書,她喜歡什么類的書,父親就給她買什么書。
楊絳考入東吳大學后,面臨著選學科的問題,她想選一門最有益于人的學科,但她喜歡文學,這便讓她陷入從事文學方面是否有益于人的問題中。
父親知道后,便開導她:“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span>
在父親的幫助下,楊絳最后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文科。正因這一選擇,才使得楊絳成為不可多得的劇作家、翻譯和作家。
楊絳從小乖巧懂事,常常跟在父親后面, 楊蔭杭有午休的習慣,孩子們怕吵到他,都會悄悄離開。
有一天,他卻叫住小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span>
等父親睡著了,楊絳就拿著書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就這樣陪著父親。
冬天里楊絳常常為父親生火爐,見煤塊燒完了,夾起一塊悄悄地放進爐子里,這些都成了楊絳最溫暖的的回憶。
古希臘作家色諾芬說:“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比海深,他們把一生的愛都給了我們,卻不求一絲回報。
父母的恩情,是一生最大的虧欠
去年年底,周迅主演的短片《女兒》刷爆網(wǎng)絡(luò),賺足無數(shù)網(wǎng)友眼淚。
正如片名《女兒》,這部8分鐘的短片,講了兩個女兒,三代人之間的親情故事。
周迅飾演了一位單親媽媽,獨自一人帶著女兒在重慶開出租謀生。
影片開頭周迅帶著小女兒離家出走,母親一句“帶著孩子開出租,虧你想得出來,哪有媽這么干的”切斷了母女之間的親情。
然而乘客們因為周迅帶著孩子不愿搭她的車,周迅的黃色出租車在車站外等候客人,客人一臉摒棄。
每次遇到不同的乘客,都會有新的冷嘲熱諷,每次都要做解釋。
小女孩有一個能看見不一樣世界的萬花筒,她透過萬花筒看到需要坐車的乘客,看到可愛的小狗,看到人世間的溫暖,看到除夕夜在雨中找女兒的外婆。
小女孩也有自己的夢想,她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廚師,她想給媽媽做韭菜雞蛋餡兒的餃子。
這讓周迅回憶起了當年與母親的爭吵,想起了自己做女兒的時候,媽媽給她做的韭菜雞蛋餡兒的餃子,這份包裹著中國人最一年中最隆重的團聚之情和隔離不舍的親情的餃子,成為了一份沉甸甸的情誼。
故事結(jié)尾,老母親終于找到了女兒,三代人最終在車上吃上了一頓餃子,實現(xiàn)了團圓。
被割舍的親情終于被連接起來。
出乎意料的是,短片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7年,媒體報道了“武漢單身媽媽帶著3歲女兒開的士”的新聞,當時感動了所有網(wǎng)友。
武漢的李少云,是一名夜班的士司機,在女兒依依5個月大時,她成為了一名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女兒生活。
從那時起,李少云的這輛薄荷青的士就成了她和依依的“小家”,寒來暑往,母女倆和出租車一起度過了900多個不眠之夜。
的士的副駕駛位,是依依的“專屬座位”,乘客不多的時候,她會乖乖坐在副駕駛上。如果客人坐滿了,她就默默讓出副駕駛位,在后排座位上擠個小角。
有人質(zhì)疑:“年紀這么小,作息時間就黑白顛倒,真是可憐……”
李少云說,她也知道帶著女兒開出租有危險,但因為沒人幫忙照顧,她又不放心留女兒一個人在家,所以才把女兒帶在身邊。
主持人倪萍 在《姥姥語錄》里寫道:“ 父母幫著兒女,仨人都笑了;兒女幫著父母,仨人都哭了。 ”
我們這一生最大的恩人其實是父母,父母的恩情猶如洪水不絕,卻成了我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
喜劇演員賈玲為了紀念來不及報答就去世的母親,創(chuàng)作了一部以母親為主角原型的喜劇作品《你好,李煥英》。
在小品的最后,賈玲對著母親隔空喊話:
媽,我給你買了一個冰箱,雙開門的;
媽,那件綠色的皮衣我給你買了;
媽,我現(xiàn)在是喜劇演員了,好多好多人喜歡我;
媽,我好想你。
一聲聲深情呼喚,卻再也等不到母親的回答。
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說:“父母看似任由我闖蕩,去按照自己的路走,其實他們的目光一直盯著我的背影。”
小的時候讀不懂《背影》,只覺那一幕好不滑稽,長大后再看《背影》,淚水迷失了雙眼。
如果我們都知對父母有虧欠,那就用一生回報,哪怕我們深知即使用盡一生也無以為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