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媽說:遇事不告訴父母,是距離的象征,帶著悲哀的色彩,而愿意告訴父母,說明彼此足夠親近,代表父母足夠溫暖。
作者:木人
來源:爸媽精讀原創(chuàng)
獨立懂事的孩子有多委屈?
比如電視劇《大考》中的田雯雯。
當媽媽發(fā)現(xiàn)她瞞著自己一些事,不滿責備她:“你平常跟我說話也是說半句留半句,我看你就是從小獨立慣了,跟誰都不親?!?/span>
她說自己不是獨立,是孤獨,她控訴,為什么自己這么苦,而妹妹可以跟著父母在一起過得那么甜?
媽媽說:“你以前一直是最懂事的?!?/span>
田雯雯委屈落淚:“我最討厭的詞就是懂事,全都是你們逼出來的。”
因為從小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她跟著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她一個人生活,期待著父母接她過去,卻因為妹妹出生,便一直留她獨自生活。
于是田雯雯獨立懂事,即使跟媽媽打電話,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燒,也急忙掛了電話,對父母閉口不談;
即使夜里獨自放學回家,遭遇小偷尾隨,田雯雯也不告訴父母。
是啊,那個獨立懂事,習慣遇事自己扛的孩子,固然是害怕父母擔心,可是不告訴父母,本身,已是心里的距離,已是委屈的積累,若是與父母足夠親近,遇事何懼他們知道?
她還是個孩子,遇事也會期待父母的安慰。
那個遇事不告訴父母的孩子,太委屈了。
遇事不告訴父母的孩子,有多委屈?
滄海鏡說過:“尋求幫助也是一種能力,在這個世界上,獨自一人是很難生存的?!?/span>
尋求幫助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問題,孩子的世界很小,問題看似很大,但其實到了大人眼里,也許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小事。
朋友說過自己一段遭遇。
小學三年級,新?lián)Q了一個中年男老師,兼職班主任和數學老師,他喜歡用棍子打學生頭,數學課上,那些回答錯誤的學生就會頻繁遭遇他的棍子敲頭,朋友也不例外。
在暴力的恐懼中,那些“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大”的提問中,總是錯得一塌糊涂,因為頻頻出錯,又總是被不斷提問,于是暴力時刻降臨。
尤其后來,朋友感覺他針對自己似的,不僅數學差被批評,穿著以及頭發(fā)長短都會被他嘲笑。
那段日子,朋友一入學校,恐懼油然而生,一放學,就豁然輕松,縱然如此煎熬,她卻從未開口對父母說半句。
多年以后,她對父母講起,父母說當時的你怎么不說?
是不是,如果當初告訴父母,自己可以得到更多幫助或指點?是不是如果當初告訴父母,自己可以免受很多身體之苦,心理之痛?
就像之前那個新聞,一個孩子6歲時,誤吞了一個哨子,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就整整隱瞞了20年,最后因為疼痛就醫(yī),終于順利取出了哨子。
為人父母看到孩子如此,作何感想?
哨子引起的身體疼痛,暫時告一段落,可是哨子留給心靈的20年傷痛如何估量?
20年間害怕哨子侵害身體的,那份膽戰(zhàn)心驚如何彌補?
如果時光倒流,當哨子不小心誤吞,及時告訴父母,父母及時采取有效方式,是不是可以慶幸更多?
可是他卻因為恐懼父母責罵,選擇隱瞞至今。
尹建莉說,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沒有孩子喜歡甩開父母遞過來的傘,而獨自迎著風雨狂奔自虐。如果明知父母的溫暖求之不得,只好選擇自己的事情自己扛。
孩子為什么遇事不愿意向父母開口?
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中,三悅畢業(yè)找工作屢屢受挫。
哪怕三悅是實習期唯一考核滿分的,也因為對方覺得男孩比女孩能熬,因此轉正名額被人擠了。
她心里難受,想找母親聊一聊。
沒想到母親開口成刀:“誰讓你蠢呢?腦子不好使,脾氣還差,成天哭喪著臉,也不知道沖人笑一個,活該選不上你?!?/span>
看她吃東西,母親又開口諷刺:“吃吃吃,你就知道吃,光長個不長心眼,吃屎你也趕不上熱乎的?!?/span>
如此二重傷害,從此孩子遇事再也不想對父母開口了吧?
張德芬說:“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span>
孩子開口以為會是安慰和鼓勵,撲面而來的卻是冷漠和打擊,期待溫暖相擁,最后卻是傷口被撒鹽,從此,只好選擇自我保護。
父母是孩子眼里最強的后盾,是遇事最想一吐為快的人,如果父母的所作所為不能給予孩子繼續(xù)奔跑的勇氣和力量,而只是生出嘲諷和嫌棄,結果就是,孩子堅強了,彼此的距離疏遠了。
孩子偶爾需要開口求助的嘴,也緊閉不開了。
這樣的父母,孩子更愿意求助
黃磊說:“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
他做什么不重要,他會不會告訴你,最重要?!?/span>
鄭淵潔筆下有個女孩梁新,當女孩梁新被同學合伙栽贓陷害,冤枉她偷同學錢包后,老師要帶她去辦公室,梁新卻對老師說:“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span>
那一刻,老師驚呆了,一般犯錯的孩子生怕老師告訴家長,而你卻主動要求告訴父母。
梁新父母到了學校,護著女兒,安慰她說,你的冤案到此結束了,最后梁新的父母幫助女兒找證據,洗刷了冤屈。
我們羨慕這樣的孩子,因為擁有這么信任自己的父母。
那么,孩子愿意吐露心聲的父母是怎么煉成的?
1、變得熟
有些父母子女,有著血液關系,卻比陌生人還陌生。不見面,不溝通,形同陌路。
為什么孩子不聽你的話?誰會愿意聽陌生人的話。
沒有人喜歡隨便聽從陌生人的建議。只有朋友的話,我們才愿意參考。
所以要跟孩子變得熟一些,溝通的橋梁才會暢通,求助的窗口才可能啟動。
多關心,而非從不關心;多聯(lián)系,而非很少聯(lián)系。父母子女變得熟一點,一切美好才有可能。
2、關系好
有些父母與孩子,常常見面,也總是開口,但是關系卻不夠好。
因為見面就是挑剔,指責,開口就是嫌棄,嘲諷,一張嘴開口成刀,讓人避之不及。
而一份好的親子關系,才能有開誠布公的契機,才能有孩子開口求助的信任。
如何擁有好的親子關系?
少嘮叨,多投其所好。無論孩子遇到好事壞事,避免消極批判,多積極引導,鼓勵。讓孩子相信,我們是盟友,而非敵人。
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少說話,多做飯,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積極幫助,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及時退出。
尊重和信任到位,孩子跟你的心就更近一點。
3、呈現(xiàn)愛
我們常說愛在心口難開,太多父母不僅愛從不說出口,還常??谑切姆?。
如此,單純的孩子相信眼前的真實,卻從不會想象到父母深藏心底的愛,或者說沒有孩子愿意相信那個語言暴力,冷眼相對的父母,心底對自己會是滿滿的愛。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的包容多于批評,當孩子求助時,我們的安慰多于指責,只有我們愿意尊重他,懂他,一切便會越來越好。
當孩子認識到父母對我沒有無條件的愛和信任,自然不敢輕易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傷悲。
如果父母呈現(xiàn)給孩子的,總是無條件的愛,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尊重信任的姿態(tài),孩子自然愿意與父母敞開心扉,彼此擁抱。
父母子女一場,最美好的一個詞應該是:親。
遇事不告訴父母,是距離的象征,帶著悲哀的色彩,而愿意告訴父母,說明彼此足夠親近,代表父母足夠溫暖。
當父母的包容和愛如陽光般溫暖,孩子心底的潮濕也一掃而光。
點個在看,愿我們都有幸成為溫暖的父母,助力孩子一生向陽。
作者簡介:木人,富書專欄作者,生活記錄家,本文首發(fā)公眾號:爸媽精讀(ID:bmnfrc),轉載授權聯(lián)系開白助理(看菜單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