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前后那些天,姑娘婆婆們會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找出家里的破衣爛衫,拆剪出大塊小塊的布。用細米粉糊一盆稀稠得當的羹,準備一個刷子。卸下家里的門板,撕扯整刮干凈過年貼的門神,拿刷子刷一層米羹,貼一層布。再刷一層米羹,再貼一層布。一般情況下,貼六層。猛烈的太陽下暴曬幾日,徹底干透后,揭下來。謂之鞋殼。
每年,奶奶也會曬好一塊鞋殼,卷起來,系好。找一個閑時,她拿出專用的縫衣簍子,里面,有她的黃板紙鞋樣書,書里夾著爺爺的鞋底樣,自己的鞋底樣,孩子們的鞋底樣,還有各種鞋子的鞋面樣。
找出爺爺的鞋底樣,放在鞋殼上面,剪出一個鞋底樣來。如果做單鞋,要兩層鞋殼疊在一起。如果做棉鞋,要厚實,那要三層鞋殼疊成一幅鞋底。剪下來的鞋底,一層層裹好邊之后,再疊在一起納。納鞋底,最見得一個人的性格。馬馬虎虎的人,針腳稀松不規(guī)則。細致講究的人,納鞋底的動作流暢,針腳密實勻稱好看。
奶奶一手拿鞋底,一手拿針,針在鬢邊的頭發(fā)上劃幾劃,用箍著頂針的手指用力把針頂進去,再用一把小鉗子夾著針頭,一拉,針穿過鞋底,用手一扯,發(fā)出一串“嗡嗡”的叫聲。
剪鞋面樣,是技術活,它直接決定鞋子的外觀,不是每個女人都會。有些人家做鞋,鞋樣需要請人裁剪。奶奶給爺爺做的是一雙單鞋,布面是早就備好的一塊青色新布。她小心地把鞋樣按在布上,剪成一副鞋面。再用一塊舊布剪一副同樣的鞋面,疊在里面。修理齊整后,用一塊同色系的布條滾邊。
奶奶沒多少空閑,年紀大,眼睛也不好。她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后,靜等著姨侄女來做客時,幫忙把鞋子做成功。
把收拾妥當的鞋面和納好的鞋底連在一起,最見技術。針腳要均勻,松緊要得當,嚴絲合縫才好看。
不記得從哪年起,小街上流行起一種靴子。燈芯絨鞋面,系鞋帶,鞋口上額外滾一圈黑色人造毛。手巧的女人們按照這個樣式給孩子們做。三十晚上,洗好澡,孩子們穿上鑲毛邊的新棉鞋,美滋滋地在小街上走來走去。
我和妹妹很想要那樣的棉鞋。奶奶老了,眼神兒差,又太忙。她既要協助爺爺做那個養(yǎng)活一家人的小生意,又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為我們倆做棉鞋,不太可能。她想起來一個主意,讓我給媽媽寫信,讓她給我們做。
信寫得很早,千盼萬喚間,棉鞋終于在過年之前收到。一拿出來,我們傻了眼。鞋面是黑色燈芯絨,鞋底很厚實,可那樣式 ,是松緊口,緊包著,像一?;ㄉ耐鈿?,特別難看。媽媽離開我們多年,也不知道腳的大小,她估摸著做,想著寧大不能小。棉鞋分明是成人鞋,我和妹妹并不能穿。
這個年,我們沒有穿上滾毛邊的棉鞋。第二年,奶奶又想一個法子。她早早買好布,準備好棉花和襯里,帶著我和妹妹去大伯家,親手交給伯媽,讓她看在孩子沒有媽媽的份上,幫忙做兩雙滾毛邊的棉鞋。
伯媽太忙了,她顧不上。當年,沒有棉鞋做好的消息。第二年,也沒有棉鞋做好的消息。后來,奶奶不提了,我們也不盼了。再后來,我離開故鄉(xiāng),那樣一雙滾著毛邊的棉鞋,終是沒有穿上。不過,在時代的變遷中,我也越來越不稀罕它。
雖說不再稀罕,但還是念想,念想那沒有毛邊棉鞋的時候,心里的渴望,焦灼,難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