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在中國人的姓氏中穩(wěn)居第三。李姓和王姓數(shù)量相差不大,所以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上時有互換,而張姓怎么發(fā)展也趕不上李、王二姓,但百家姓的其他姓氏怎么發(fā)展也趕不上張姓,所以張姓的季軍地位相當(dāng)穩(wěn)固。
和大部分姓氏一樣,張姓的來源也有多種。
第一源自“圖騰”:某氏族善于制作弓箭,他們的圖騰就是一個人拿著一張弓的形狀,很像后來篆書“”,慢慢演變,“張”便成為該氏族的姓氏,遠古時代用圖騰作為姓氏是常見現(xiàn)象。這個來源可能是張姓最早的一支起源,無法確定得姓始祖和發(fā)源地。
二源自姬姓:黃帝之孫,少昊之子“揮”,發(fā)明了弓箭,被封為專管弓箭的官,叫“弓正”,取“弓長”之意,于是賜姓“張”,張揮因此成為張姓得姓之祖。
這個來源之說瑕疵不少。首先“少昊賜揮姓張”這個說法存疑。作為少昊之子的揮,完整的姓名應(yīng)為“姬揮”。少昊把兒子封為弓正,但不可能把兒子賜為別的姓氏。只能是揮的后代,為了紀(jì)念揮,以揮的官職作為姓氏,這是說得通的。事實上,姜、姬、姚、姒、媯等遠古姓氏派生新的姓氏時,往往都是后代以先祖的封地或者官職或者其他因素改成新的姓氏。其次,如果不是賜姓,而是后代自己改成張姓,那么得姓始祖揮的姓名應(yīng)該還是“姬揮”,而不該是“張揮”。改姓是后代的事,先祖的姓不應(yīng)該改。如黃姓的始祖陸終(亦說伯益),趙姓的始祖造父等。其三,“弓長”的“長”顯然讀zhǎng,意思是職位。但是,上古時代之前的職位稱呼一般都是“某正”,而不是“某長”,“某長”是后來的官職稱謂。漢代的《說文解字》解釋“長”為長久之意,顯然讀cháng。漢代時都沒有某長zhǎng,更何況遠古黃帝時期?
這支張姓發(fā)源地在河北清河,稱“清河張氏”,是張姓最大的一支。
第三源自“解張”:晉國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后代以其字“張”為氏。后三家分晉,這一支張姓也就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擴散開來。這一支張姓尊“解張”為始祖。
第四源自賜姓與改姓:諸葛亮北伐前平定云南,把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漢化,給其中一個酋長龍佑那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姓。同樣來自三國時期的名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仇而改張姓,后代子嗣便以張為姓。還有由許多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如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
張姓的郡望在北方的多,如清河郡,范陽郡,太原郡,南陽郡等,最大的是清河郡。堂號中最大的也是清河堂。堂號很多,其中有個百忍堂知名度很高,創(chuàng)堂人為唐代的張公藝。張公藝德行好、休養(yǎng)好,凡事尊奉一個“忍”字,因此家族和睦,以致九代同堂,被唐高宗封為“義門”。民間還有個道教傳說,天上的玉皇大帝就是這個張百忍升天后的化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唐朝時,道教是國教,所以中國的很多神仙都是唐朝人變的,如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托塔李天王、鐘馗等。
但奇怪的是,為何道教張?zhí)鞄熂覜]有著名的堂號?要知道,自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教以來,這一支的張家家譜一直血脈傳承至今,已歷65代,堪稱華夏第二家族。也許百家姓傳承的是儒家思想,入了道門,便視為出家,不再享受家族祠堂的香火。
張姓的歷史名人實在太多,名氣太大。
戰(zhàn)國縱橫家代表張儀,天下第一謀士漢初張良,鑿空西域的張騫,醫(yī)圣張仲景,三國名將張飛、張郃、張遼,兩代草圣張芝和張旭,唐朝宰相張九齡、張柬之,詩人張志和,北宋理學(xué)家張載,明朝張居正,清朝張廷玉、張之洞。
另外有一位不著名的著名人士,必須介紹一下。說他不著名,是因為提起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說他著名,可以說無人不知。他就是打油詩的發(fā)明者,唐朝的一位農(nóng)民,名字就叫“張打油”。唐詩宋詞,唐朝人都會寫詩,盛唐氣象,寫詩用以言志,詩必須高雅,必須陽春白雪,這是基本規(guī)則。張打油是中唐時期人,耳濡目染,自然對詩很感興趣。可是才疏學(xué)淺,寫不出高雅的言志詩。但他還是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寫,一如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沒有一首詩壇留名。張打油顯然比乾隆幸運,寫了大量的通俗無比的“下里巴詩”,終于有一首讓大家記住了,這便是《詠雪》:
江山一籠統(tǒng),井上一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后來人們再看他的詩,也比先前印象好多了。這種詩雖不登大雅之堂,但詼諧幽默,巧拙可愛,輕松愉快。于是人們便把張打油寫的詩總稱為“打油詩”,從此一種別開生面、別具一格的新詩體誕生了,張打油成了開創(chuàng)者,打油詩的鼻祖。
也許,這是一種陰差陽錯。也許,是張姓人臥虎藏龍,尾貨都可能一不小心成為宗師。
聯(lián)系客服